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林業經濟的創新管理和未來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林業是交通、建筑等行業的基礎產業,科學合理的林業經濟管理有利于推動林業產業化的發展。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我國林業經濟管理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更嚴峻的挑戰,各相關部門應予以重視,并不斷探索林業經濟管理的有效途徑,促進林業產業經濟的發展。
1新形勢下林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1.1林業產業化過低
林業經濟是否成熟主要看其產業化的程度,我國林業產業化的狀況主要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分散經營模式較為普遍,還未形成規模化發展模式,也沒有建立完善的林業產業化鏈條,很多地方林業協會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與外部森林市場的對接,林業經濟就難以朝著縱深化方向推進[1]。
1.2林業的執法力度不夠
加強對林業資源及其使用情況的保護和監督能有效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擁有完整的林業檢查體系,該體系以林業基層執法檢查站為基礎,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監督和管理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但就目前情況來說,我國的林業執法力度不夠,執法環境需要改善,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2.1優化林業經濟產業化程度
林業經濟管理要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加快相關附加產業的發展速度以適應林業經濟的發展,例如,可以增加種苗實驗基地,推廣適合我國自然條件的林業品種[2]。從長遠來看,相關產品的深度加工是影響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政府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在現有林業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形成擁有全新技術的規模產業,實現林業產業化的優化。在林業經濟產業化管理方面,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市場效益為中心、創新技術為模式,提高林業經營效益。已形成規模化的林業企業要積極走向國際,提高林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最后,還要大力發展與林業相關的第三產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2實現林業經濟的科技管理
只有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結合才能促使林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林業經濟如要改變當下的不好狀況,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為相關林戶提供科學的生產計劃,帶動其生產積極性,促進林業發展,實現產業化生產,拓寬林業增效的各種渠道。
2.3加強產業政策論述與經濟影響評估
我國林業產業發展已經停滯超過20年,其成因主要來自對山地開發的疑慮未消,以及對林業產業的狹隘定義。以國有林場物資處理規章對林產品的定義而言,林產品分為兩種,主產品是指生立、枯損、倒伏的竹木及余留的根株、殘材;副產品則是指樹皮、樹脂、種實、落枝、樹葉灌藤、竹筍、草類、菌類及其他主產品以外的林產品。即使林業政策局限于環保壓力而嚴格限制伐木,事實上仍有許多可再生的生物材料值得發展產業。此外,森林生態系的服務功能若能賦予市場價值,也是值得投資的服務產業。在科技研發成果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檢討產業政策,具體量化其經濟面的影響,以避免因政策的偏頗而喪失產業發展的契機。
3林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形式
3.1創新林業管理的知識
林業經濟的管理直接關系到林業經濟的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林業經濟管理者必須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創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方法,大力引進優秀人才,促進林業管理知識的更新[3]。
3.2創新林業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對林業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管理,轉變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改進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法,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將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貫徹到實踐中。還要從實踐中總結經驗,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加強人力資源隊伍的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素質。
3.3創新林業制度管理
制度創新是林業經濟創新管理的保證,只有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實現林業經濟其他職能的創新。在我國,林業經濟發揮著生產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只有在生產權方面做出創新才能促進林業制度的創新。
3.4階段性目標導向的研究投入
林業多半屬于長期延續性工作,研發產出也同樣需歷經較農業更長期的投入。因此,階段性具體目標的制定極為重要。以目前最迫切的森林可持續經營體系為例,可持續性的準則與指標確定、認驗證制度的建立、友善環境的作業技術等,均是現階段必須聚焦的研發項目。其他重要課題,也應確立可行的階段性研究目標,推動務實的研究計劃限期達成。
4林業經濟的發展趨勢
4.1創新林業體制
林業體制深化和創新是林業經濟持續發展的保障,應結合實際地域特點,強化林業體制的規劃,創新管理機制,深入改革國有林企的體制,解放生產力;加大對公益林的扶持力度,通過機制體制的創新來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和進步。
4.2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發展是平衡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好方式,應當徹底改變傳統的以破壞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來取得發展的方式,加大對專業院校和地方科研團隊的支持,深入研究自然界的自我破壞和自我修復極限,從而設定科學的開發規模,通過科學引導,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4.3林業經濟結構會全面調整
由于我國林業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因此,全面調整林業經濟結構勢在必行,必須深層次挖掘林業產品的開發,倡導林業產品的深加工。不斷拓寬林業經濟發展的新渠道,推廣綠色生態旅游,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合理利用林業特產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加快新產品的開發,使林業經濟朝著精細化經營的方向轉變,提升林業經濟的競爭力。
4.4政府扶持力度要加大
林業經濟的健康和諧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的扶持力度。長期以來,政府在林業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林業經濟要取得更快的發展,離不開健全的法律基礎,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幫助。政府可以設立專項的扶持基金,并獎勵一些高效開發項目,引進先進技術并加強對林業人員的培訓,積極將技術推廣到基層。同時,還可以利用政策優勢引進新品種,創辦高科技林業示范園,促進地方林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引導林業經濟走向公益性。
4.5林業信息化建設步伐要加快
林業信息化是林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早在2011年就出臺了《全國林業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根據規劃的要求和原則,必須加快林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這就要求各部門將“規劃”落到實處。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要顧全大局,杜絕盲目開發,建立各個地區的林業信息化系統,以便于統一部署全國的林業信息。只有林業信息化建設取得成效,才能更好地提高林業的決策水平、服務水平、辦公水平。總而言之,林業經濟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問題,當前,我國的林業經濟正處于戰略轉變的時期,在面臨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各級政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積極探索和創新林業經濟管理的新途徑,不斷完善林業管理體制,促進林業健康持續發展。還要認清林業經濟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兼顧好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運用高科技手段來解決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作者:金勝男 莊璦寧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