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環境保護下林業經濟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主要從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經濟發展展開研究,闡述了林業的功能,論述了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經濟發展措施,主要包括積極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思路、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發展生態旅游、提高林業撫育質量等,旨在滿足生態環境保護性需求,將林業經濟推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林業經濟發展;措施
對于林業資源來說,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憑借良好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等,需要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所以要想促進林業經濟健康發展,既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又要將生態效益與價值發揮出來。其中,林業經濟發展與林業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應大力保護好林業生態環境,確保林業生態環境和林業經濟發展高度統一,共同致力于林業資源價值的發揮。
一、林業功能分析
(一)生態功能
生態功能作為典型的功能之一,由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越來越深入,可以大大加快我國林業建設發展的步伐,從而展現出自身的生態功能。如“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不僅具有隔絕風沙、凈化空氣等效果,而且在調節氣候方面也有著突出的效果。與此同時,在林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生態物種的多樣性特點顯著,也有利于諸多瀕危物種、各種鳥類的棲息。林業生態,有效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由于林木自身的固土凈化能力較強,可以有效預防水土流失,并不斷提高各種污染物的降解效率,給予人類居住環境強有力的保障。
(二)社會功能
通過分析林業資源的變化情況,可以充分反映出人類的各項社會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不僅可以指導人類文明發展,而且其警示作用也不容忽視,使人類時刻敬畏于自然生態,所以在調節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時,林業資源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體現。此外,拯救瀕臨滅絕的樹種等措施對于林業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可以使整個地區的生態多樣性得到有效維護,使林業資源更具豐富性。總之,在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同時,林業發展可以使自然生態的和諧性、共生性發揮出來。
(三)經濟功能
對于林業資源,其經濟功能同樣不容忽視,基于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角度,林業資源的應用對于社會整體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如各種木材,在建筑建設、家具制作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從而使各種產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提升。同時,林業的各種自然資源也可以提高生態旅游經濟開發水平,將林業的生態功能價值充分展現出來,并推動經濟收入的提升。通過以上論述了解到,在發揮林業功能方面,對于各種自然生態資源具有一定的依賴性。所以,為了促進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勢在必行,實現林業生態資源的高效利用,從而為林業經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經濟發展措施
(一)積極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思路
林業經濟的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林業開發過程中,切忌基于經濟效益角度過度索取,而是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使開發符合保護性要求,從而確保林業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但是實際情況是開發比較嚴重,缺少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極易破壞到林業生態,從而導致各種生態問題出現,這對于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應轉變林業經濟的發展思路,其中,應凸顯出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性地位,同時在林業資源破壞嚴重的情況下,加大林業生態建設力度,使以往單一的經濟收益模式出現明顯變化,確保林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處于高度平衡的狀態。
(二)加強林業生態建設
要想不斷提高林業經濟發展水平,有效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應從林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其中,應不斷優化采伐模式,對林業自然生長的特點考慮完整,確保間伐的合理性,提升林木的透光性,借助有效的人工管理,進一步改善天然次生林,為林業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積極培育優良樹種,從生態與氣候條件出發,為樹種的科學化選擇提供可行依據,保證林木良好的抗逆能力,將林分生物的多樣性發揮出來,確保優良木材良好的培育效果,既要滿足林業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又要不斷強化林區經營收益。除此之外,后備森林資源的培育同樣重要,遵循種植技術標準,不斷提高林木種植水平,確保林木資源供給的充足性。
(三)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
眾所周知,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林業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屢禁不止,因此,基于林業部門角度,應嚴格執法,特別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對于出現的違法行為,應予以嚴厲懲處,以此來合理征用和保護林地,最大程度地維護林業生態環境。同時,在執法過程中,應加大監管力度,既要確保執法人員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與素質,又要提高其對培訓活動的參與度,防止知法犯法情況的發生。此外,應積極構建相關保護機制,其中,從當前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整合于林業管理方面的要素。有關保護機制的構建,要求合理規劃林業資源,并對資源管理相關流程展開合理規范。
(四)發展生態旅游
現階段,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旅游作為娛樂活動之一,深受人們的高度認可,從而有助于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基于此,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至關重要,使森林的生態功能價值實現向經濟效益的順利轉變。同時,在發展生態旅游過程中,也要積極落實環保宣傳工作,使自然生態得到有效保護,保證生態環境保護與自然旅游保持高度的協調性。此外,應對林區特點進行深入挖掘,積極發揮林區自然生態優勢,加強有針對性的旅游模塊的設置,旨在將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充分發揮出來。
(五)提高林業撫育質量
1.合理選擇樹種。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對林業樹種進行綜合化分析,深入分析樹種習性及生長環境。在林業規劃前,應對林木質量予以嚴格檢測,如果效益的標準性不夠,將會被禁止引進。首先,應將因地制宜原則執行到位,在選擇樹種時,應符合當地環境,對當地樹種予以優先選擇,保證林木的有效成活,為后期管理提供極大的便捷性,并將經濟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其次,在引進外地優良樹種時,合理化測試非常關鍵,對于引進的樹種,應給予試驗種植,使外地優良樹種與當地環境相契合。其中,應對人工栽種與野外發展進行聯合應用,致力于當地優良樹種的成活。最后,選擇林木移植時間時,應充分考慮當地環境、林木特點,保證土壤營養成分與林木生長需求相契合。如果區域降水量較少,春季移植最為適宜,由于蒸騰作用較弱,可以對水分蒸發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從而為林木根系生長提供便捷。但是需要明確一點,在春季移植過程中,林木根部應給予適當地降溫處理,防止溫度過高影響到林木根系的生長。2.優化林木種植。在林木前期生長過程中,外部環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在林木成長方面,應從林木實際生長情況出發,為種植優化提供便捷,如在林區環境較低的情況下,防寒保暖措施必須要予以落實;在風沙較大的情況下,應加強抗風罩、抗風棚建設,旨在有效控制外界力量,以免干擾到林木的生長。在林木移植方面,穴植法具有較強的應用優勢,防止林木根莖受到任何破壞,該方式在實際應用方面,應提前3d左右對林木土壤予以灌溉,確保土球的濕潤性。同時,應對土球土壤進行松散,以便于林木根系的呼吸,避免在林木長期運輸的影響下破壞到林木根系。在林木種植后,加固處理非常重要,對林木狀態進行合理化調整,促進后續林木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六)注重林木栽植與管護細節
1.注重林木栽植細節。眾所周知,每年的初春由于氣溫回暖,再加上適當的天然降水的作用,所以有助于移植造林,這既可以確保林業工程移植造林的成活,又可以使林木與自然環境保持高度的適應性。此外,應對林木規格進行合理選擇,一般來說,大型喬木應保持在120cm左右,小型喬木應保持40cm左右,林木的種植間隔保持在1m左右即可,但是在具體調節時,應分析林木大小、種植木密度,在種植過程中,面對林木死亡現象的發生,應保證補種的時效性,實現土壤空間的合理化應用。2.注重林木管護細節。首先,整地深耕形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以使土壤的透氣性得到有效改善,為移植后的林木與更多空氣及氧料的接觸提供便捷,同時還可以翻出土壤深部的有害蟲卵,借助深耕整地,可以滿足土壤疏松、保持水分及溫度等需求。其次,在集中施肥時,應重點測定土壤營養元素,并對土壤中缺乏的元素進行分析,為肥料的選擇提供可行依據。最后,在林木成長過程中,后期管理非常重要。就目前而言,異常天氣的出現,嚴重影響著植樹造林,所以應大力管控自然災害。林業部門應加強與氣象部門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對區域內的天氣變化予以高度掌握,提前防護低溫、高溫、大風等天氣,為林木的順利成活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在植樹造林工作中,應重點防范火災及病蟲害,相關工作人員應展開定期巡查,在面積較大的情況下,無人機或高清移動探頭觀測也比較適用。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社會主義建設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其中,加強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勢在必行,積極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生態發展理念。在林業工程發展方面,必須要積極落實林木栽培與移植造林工作,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應予以高度重視,加強合理的技術手段,如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發展生態旅游等,以此來將林業工程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同時也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更好地扶持林業經濟和生態建設。
參考文獻
[1]李天玲.淺析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2020,227(10).
[2]許明江.探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J].花卉,2019,349(10).
[3]梁耀來.基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視角下林業經濟發展的思考[J].現代園藝,2020,402(06).
[4]黎小梅.淺析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2020,227(10).
[5]王秀麗.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經濟發展措施分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20,192(06).
作者:丁西鵬 單位:烏魯木齊市全社會節能監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