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生態文明作為重要環節之一,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區域差異;林業資源建設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現代林業經濟結構過于單一;社會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應通過提高林業資源數量;優化林業經濟結構;加大林業科技投入;增強林業經濟建設新技術研發;注重不同地域的造林育林等。
關鍵詞:生態文明;林業經濟發展;措施
一、生態文明視角下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意義
林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關鍵部分,其經濟效益主要是通過木材、藥材和森林旅游產品等獲得,林業經濟在我國現代生態文明建設里占據基礎地位。縱觀世界各國,一個國家是否對林業經濟發展重視,主要看森林綠化覆蓋率的高低,國家的文明發展水平也由此體現出來。在生態要素中,林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在生態建設中意義重大。20世紀,我國沒有認識到林業種植的重要性,嚴重浪費了林地資源,很多生態資源由于人類無節制的開采而瀕臨枯竭,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使各種社會問題涌現出來,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的損失,對我國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基于此,我國需要走林業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高度重視林業工程建設,通過退耕還林、建立林業自然保護區等針對性措施使環境得以改善,保障環境治理效果良好。林業部門作為基礎性部門,能夠有效推動林業建設,實現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林業資源不但要進行林業產品的供給,還肩負生態環境改善的責任。近年來,我國經濟呈現出越來越快的發展速度,與此同時帶來的污染卻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林業經濟發展已成為當今生態發展的主要需求,人們越來越關注林業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作用。
二、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林業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區域差異
近年來,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人們對林木亂砍濫伐,導致我國的木材產量不斷降低,森林總量逐年減少。在進行人工造林階段,由于林木具有單一的種類,導致幼林的成活率不高,林業產業的森林資源支撐嚴重匱乏,造成林業產業基地質量水平較低,對經濟效益的提升造成不利影響。通過對森林分布情況了解可知,我國西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具有比較豐富的森林資源,而中、東部地區的森林資源略少,但廣東、浙江和福建等東南部發達地區具有較高的林業經濟水平。雖然我國西部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但具有較低的資源利用率,另外有一些問題存在于產權配置方面,導致品牌知名度不高,林業發展一直處于較低水平,造成我國林業經濟出現不平衡的發展態勢,一些區域資源的擁有量與發展速率不協調。
(二)林業資源建設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
目前,我國林業資源建設和管理方面具有較少的專業高素質人才,林業建設和管理的技術人員嚴重匱乏,專業技術及管理人員在林業系統中僅占14%的比例,而國外發達國家占有30%的比例。與此同時,科技投入在我國林業資源系統中明顯不足,技術管理缺乏創新,林業科技貢獻少之又少,這種科技上的遲滯發展對我國林業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造成生態建設工作呈現出較差的效果。
(三)現代林業經濟結構過于單一
從林業企業現階段發展情況來看,其具有較小的規模和較低的技術含量,工作效率不高。在經濟發展中,現代林業具有較低的產品附加值和單一的產業結構,第一產業在整個林業產業中占有較高比例,整個林業產業中占據較少的比重,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體經濟實力,林業經濟的拉動力不足,對現代林業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在現代林業產業系統中,林業的第三產業不僅是關鍵部分,而且能夠對林業體系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林業現代化發達程度可以從實際上得到體現。
(四)社會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
目前,我國政府的財政撥款主要支撐著林業經濟建設與管理工作,社會化林業建設籌資機制和路徑不夠廣泛。如果政府方面對林業經濟投入收緊,就會導致林業建設的管理資金斷裂,這就使國家不斷增高林業經濟建設方面的投入,而林業資源建設和管理方面廣大民眾缺乏較高的參與熱情,社會資金籌措方面渠道有限,特別是一些大型的國家林業工程建設項目在林業經濟發展建設中舉步維艱資金不夠充足。
三、促進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提高林業資源數量
森林資源是林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不斷提高林業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能夠使地區林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要想使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從根本上得到提高,需要從樹種的選擇、培育、養護等各個環節入手,對森林樹種成長加大監管力度,使樹木幼苗的存活率進一步提高,對林地以及濕地加大清理力度,逐漸擴大林業資源發展空間。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創建森林生態旅游產業集群,不僅可以使經濟效益得到提升,而且能夠使林業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得到緩解。林業資源的不斷發展能夠使制作成本進一步降低,市場浮動價格得到有效控制,通過互聯網和媒體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從而使林業品牌的形象力不斷提高,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緩解改善。
(二)優化林業經濟結構
在林業經濟發展中,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能夠使林業的發展得到有效促進。各地區要按照我國的林業政策,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將結構優化方向進行確定,使林業市場流通進一步加快,第二、第三產業市場現實最大程度的開拓。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林業經濟可以以此為契機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資金融通,實現中小型林木企業的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能夠達到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的經濟發展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一定的理財屬性,利用互聯網平臺對林業產業進行開發,成立林業龍頭企業,使其能夠對其他中小型企業起到引導作用,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
(三)加大林業科技投入
對林業產業科技水平加大重視力度,能夠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的有關政策,各地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林業產業科技的整體水平,科研人員要明確自身職責,加強素質提升和技術創新,通過降低林業經濟的生產成本來提高林業企業的經濟效益。現如今,一種多功能智能設備被我國應用于木材分檢中,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木材分選檢查設備,能夠代替六個人進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產成本有效降低,使林業經濟的生產速度不斷提高,對產量和經濟效益提高創造有利條件。所以,提高林業產業科技創新水平在現階段的林業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增強林業經濟建設新技術研發
林業經濟發展在現代生態文明理念下主要依賴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要對林業新技術不斷推行,例如林業建設中微生物凈化技術的應用、林業建設中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林業產品生產監控中電子儀器的應用等眾多方面,各地區要從技術層面上給予這些林業新技術大力的支持,其中基因工程培育林業新品種技術、新型的復合木基質材料、數字信息技術等均屬于核心的林業新技術,都對林業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注重不同地域的造林育林
在林業經濟建設中,各地區要遵循自然規律,以自然規律為基準加強林業經濟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增強保護意識,對人文社會背景和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對原始植被和自然水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在林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對生態環境的原生性進行保護,對其再生性進行重視,確保不同區域的植物能夠和諧共生,從而使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和平衡性得到有效維持。另外,林業經濟建設要對不同地域的綠化建設和基礎道路設施建設加強重視,從而使環境的整體質量得到全面改善。綜上所述,在我國林業經濟發展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林業經濟的發展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林業、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建設,積極解決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和林業產品供給,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孔凡斌,荀龍巧,廖文梅.林業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與展望[J].林業經濟問題,2013(2).
[2]宋洪峰,王剛,陳建成.南方集體林區林業經濟增長因素分析[J].林業經濟,2013(12).
[3]孫艷武.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4(8).
[4]秦濤,張驊.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J].防護林科技,2013(6).
[5]申成才,白占林.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J].吉林農業,2014(18).
[6]王志新.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努力推進林業資源大省向林業經濟強省跨越[J].吉林林業科技,2010(1).
[7]鳳鴻強.淺談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5(6).
作者:張高鋒 單位:鄭州市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