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研究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與旅游是不可分割的,社區是文化的主要源地,社區建設為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物質資源保障及地區特色文化,生態旅游產業也為實現區域經濟騰飛,解決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社會問題提供途徑和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現狀入手,分析其運行機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使目的地社區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受益,并為加快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方法指導和決策參考。
關鍵詞:社區建設;生態旅游產業;管理措施
根據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機理分析,解決現階段各地區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系統間的矛盾與沖突,需要將兩者的和諧統一與共同發展作為理論基礎,將發展生態旅游、保護自然資源作為有效手段,提升社區建設水平和生態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問題,不僅可以完善社區建設,還有利于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高速發展。
1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概況
1.1社區建設要素
社區建設系統的主體要素包括:社區居民、社區企業、社區團體。社區居民指在社區長久居住的居民,一些不具備這一特征的群體即不具備社區建設要素的屬性。社區居民間的合作以及與旅游者、外來務工人員之間的協調是生態旅游產業社區建設的重點,決定著各項事業能否順利開展。社區企業多指與居民密切相關的一些行業,如酒店等服務行業。社區企業、居民是生態旅游發展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保障其投資收益,才能確保社區建設的有效進行。社區團體是社區居民自發形成的組織團體,對于社區的各項事業有著直接的表決權,是影響社區建設的重要因素。生態旅游強調生態的保護和旅游地社會的發展,社區建設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項,社會團體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2生態旅游產業系統分析
生態旅游是一種對資源環境影響不大、對旅游目的地負責的旅游模式。生態旅游產業系統的主體要素包括:投資機構,生態旅游規劃與管理部門,生態旅游相關服務企業三大類。投資機構包括風險投資機構、商業銀行等,以獲得商業利益為目的參與到生態鏈才有產業中來,其提供的資金將作為生態鏈才有產業建設的流通成分,為資金回流系統運轉提供動力。生態旅游和規劃部門是對外溝通,對內協調的中間部門,同時承擔著規劃、開發、和管理生態景區的作用。政府及相關部門通過獲得稅收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但也承擔著構建合理的法律環境、信息環境以及人才供給環境的任務,在生態旅游產業中不可替代。生態旅游相關服務企業構成了旅游產業的服務主體,除了為顧客提供服務,還對于各種民俗產業的推廣、地區文化軟實力的提高起到媒介作用,是生態旅游產業系統的重要組成。
1.3社區生態旅游產業運行機理
社區生態旅游系統需要將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兩者相結合,通過其緊密互動實現產業復合和集中。社區群體間由于居住位置相近,有著共同利益,因此具備發展旅游社區的基礎條件。生態旅游以景觀、環境、特色文化為開發對象,與傳統旅游相比,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間通過資金等要素連接起來,社區建設主體和生態旅游發展主體則通過利益追求、政府的作用聯合起來,并為兩者的協同發展提供動力。其中,利益追求是產業活動有效進行的關鍵因素。生態旅游產業作為投資回報率高的綠色產業,其本身的優勢對于投資主體、相關產業發展具有有效的推動作用。而政府作為協同方,通過直接資助、稅收減免等政策手段為產業建設進行引導和干預,為社區生態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區域經濟建設提供保障。
2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措施
2.1法律與保障機制構建
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合作與競爭過程中的市場秩序對于保障系統主體的投資收益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在完善生態旅游立法的同時,調整經濟活動中各種關系,引導區生態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立法部門可以以國外生態旅游認證制度為參照,如澳大利亞《國家生態旅游促進計劃》等,對我國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完善現有的法律體系。政府需要在建立完善的生態旅游立法體系的基礎上,對相關監管作出明確要求。例如,補充訴訟程序的遺漏,使環境公益訴訟有法可循和環保行為有所保障,賦予普通居民提出符合自身訴求的權利和自信,從而推進社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旅游應該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這就要求政府妥善處理經濟活動中的關系,解決其中存在的矛盾。以土地補償為例,對于征用社區和居民的土地,政府要引入相關的生態補償機制并督促財政部門貫徹執行,為居民在生產生活中做出的利益犧牲進行補償和調整,并為其今后的發展方向做出引導,以保障居民分享旅游收益成果的權益。
2.2培育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旅游技能
為了避免社區建設主體對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內容陌生,以至于難以參與生態旅游發展項目,相關單位應注重生態理念和知識教育,培育社區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旅游技能。建立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基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通過粗放型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將新型環保的生態發展模式進行普及,并以社區發展為載體,使其在動態發展中得到傳播,給生態旅游發展樹立良好的形象。只有居民意識到其經濟收益與社區的環境意識的直接聯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生態旅游產業,并作為引導者和參與者,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中去。除了環境保護意識外,對于社區居民旅游技能的培訓也至關重要。政府和旅游企業可以協商出資,邀請當地高校教授、旅游局專家等走進社區為居民授課,提高居民的整體素質并使其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
2.3建立社區居民旅游服務體系
建立社區居民旅游服務體系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人才的引進。為了打造高水平的的員工隊伍,社區生態旅游管理需要對人才結構比例、人才需求情況進行分析,提高高素質高業務能力人員的福利待遇,使其參與到日常旅游設施維護、環境保護、安全保障、人員調配、利益協調等工作,為良好居民旅游服務體系打下基礎。其次,發展居民旅游服務體系可以與地區的文化內涵相結合,鼓勵居民開展農副產品經營、特色旅游活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內容,加深居民的參與度,并使其真正獲得效益。此外,還可以通過發展服務性旅游志愿者協會來使社區居民參與到生態旅游發展中。借鑒其他先進的社區參與旅游的經驗,可以發展有志愿者參與進來的民間組織,這些志愿組織由于與利益相關性小,因此更加客觀、公正,有利于社區自治和共管的有序進行,同時,其良好的服務特性也在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提供了便捷和幫助。結束語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地社區的發展具有極強的推動作用。社區是生態旅游的內涵之一,作為生態旅游發展的主體,全面參與生態旅游發展的全過程。本文構建了社區保護地生態旅游的社區參與模式,從法律保障、環保意識、服務體系構建三個方面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加強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措施,以真正實現生態旅游的社區參與,促進區域生態環境和經濟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凌,王志章.制度嵌入性與民族旅游社區參與———基于對妒沾湖民族旅游社區的案例研究[J].旅游科學,2014(2):12-22.
作者:楊柳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 旅游與民航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