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綠色經濟下供應鏈管理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改革開放方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國民經濟水平顯著提升,但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對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損害,霧霾、水體污染等對公眾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也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生態文明戰略措施,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倡導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由此,我國低碳經濟時代拉開序幕,對社會各領域的生產經營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基于此,文章從低碳經濟視角出發,簡要分析低碳經濟與綠色供應鏈之間的關系,剖析當前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重點從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物流、綠色消費四個層面探究低碳經濟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企業逐步朝向國際化、標準化及現代化發展,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及經濟社會運行的支撐力量。但在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進程中面臨著嚴峻的“綠色壁壘”挑戰,主要原因在于,受長期經濟粗放式發展的影響,加之我國供應鏈管理起步較晚,我國大部分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滯后,在綠色生產技術上創新驅動力不足,導致環境問題及資源浪費,限制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雖然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凸顯,但綠色理念并未滲透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綠色產品價格較高,導致我國綠色消費氛圍不濃厚,即使企業通過技術、制度及管理創新生產出資源消耗低、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產品,公眾也缺乏消費動因。由此可見,低碳經濟下綠色供應鏈的管理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及消費者達成“綠色共識”,從原材料采購,到加工生產,再到物流配送及消費形成綠色閉環,以此提升綠色供應鏈管理水平。
一、低碳經濟與綠色供應鏈的交互關系
低碳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及新能源開發等為主要手段,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指以綠色制造理論及供應鏈管理為指導,以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物流及消費等各個環節資源消耗量、環境影響最低為目標的現代化供應鏈管理模式。低碳經濟與綠色供應鏈管理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而后者是前者的支撐,涉及供應商、生產廠家、物流服務商、消費者等多方的協同配合,在政府統籌規劃、社會力量參與下實現綠色供應鏈的良性運行,繼而實現企業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1]
二、低碳經濟下綠色供應鏈管理問題
(一)過于重視內部環境管理,忽視對供應商的考核評估
近年來,我國企業環保意識有所提升,在綠色生產上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從其供應鏈管理實踐來看,依然存在過于重視內部環境管理,忽視對供應商考核評估的問題。調查顯示,企業內部生產環境有所改善,生產過程中資源消耗量及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大幅度降低,內部環境管理的累計貢獻率高達45.5%。但在供應商管理上,累計貢獻率僅為8.9%,表明我國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從原材料采購環節考慮產品設計、研發及生產對環境的影響,究其原因在于我國企業缺乏綠色供應鏈管理意識,且管理技能薄弱。
(二)綠色生產滲透性差且技術要求高,企業經營壓力大
企業從傳統的粗放式生產轉變為綠色生產,需要對產品設計及研發、生產流程、生產技術等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并且需要購置節能減排設備,對于企業來說綠色生產前期資金投入規模巨大,且資金回報周期較長,實行綠色生產后,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承受著巨大的經營與資金壓力。雖然當前我國各地政府加大對企業綠色生產的支持,但存在政策供給不足的問題,單純依靠政府投入顯然難以解決企業綠色生產資金短缺的問題。[2]
(三)綠色物流標準尚不成熟,物流過程中資源浪費問題突出
物流是綠色供應鏈體系內資源消耗量龐大的環節,發展低碳經濟及綠色供應鏈,最為關鍵的是突破綠色物流難題。綠色物流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運輸過程中,運輸工具的尾氣排放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大氣污染,當前運輸工具新能源的使用及碳排放量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加之我國當前新能源布局尚不完善,物流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難以控制;二是現代化綠色物流體系不健全。現代化綠色物流具有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物流標準化的優勢,能夠有效降低物流配送過程中的能源與資源消耗。但當前我國部分物流企業信息化、標準化及現代化程度不足,在資源配置、節能減排等方面較為薄弱,無法充分發揮現代化綠色物流的作用。
(四)消費者綠色消費意識不足,綠色產品價格偏高
消費是綠色供應鏈的終端環節,也是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容易忽視的內容。大部分綠色產品的價格要高于普通產品價格,消費者出于對產品的綜合對比及對自身利益的考量更傾向于購買普通產品,一方面反映出當前消費者綠色消費意識偏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綠色營銷不到位。要想激發消費者綠色消費需求,既需要消費者個人意識的提升,又需要產品商家采取適當、合理的營銷策略提升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心理價值。
三、低碳經濟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改進對策
(一)綠色采購:加大供應商審核力度
綠色采購是綠色供應鏈的開端,鑒于我國基本國情及當前供應商經營發展實際情況,在挑選供應商時切忌“一刀切”,而是要秉承互惠互利的理念與供應商及區域內企業構建綠色供應鏈企業戰略聯盟,遵循利益共建共享、風險共同承擔的基本原則打造利益共同體,將區域內企業集成在同一條供應鏈上,一方面降低綠色金融供應鏈的風險,另一方面則使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實現綜合成本最低、資源消耗最低。除此之外,企業可以構建供應商清單,嚴格審核各供應商原材料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資源、能源及排放許可證,選取一家作為主供應商,兩家為備選供應商,避免因原材料斷貨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進程。
(二)綠色生產: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綠色生產資金投入規模大,且對技術要求較高,在政府支持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應由政府主導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各金融機構根據企業的綠色生產需求開發不同層次的個性化綠色金融產品。與此同時,政府可在政府信貸的幫助下發行節能環保技術債券,吸引社會及私人資本購買債券,間接投資于綠色生產技術研發中。除此之外,政府需要結合當地低碳經濟發展情況、行業發展形勢等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律條例,明確綠色供應鏈管理中企業、金融機構等應當承擔的責任,使各方主體在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綠色供應鏈良性運行方面達成共識并采取協同行動,著力解決企業綠色生產資金難題[3]。
(三)綠色物流:完善綠色物流標準
綠色物流體系的構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地方政府積極構建現代化物流產業布局,實行一體化、規模化及專業化采購、倉儲、運輸服務,在降低企業采購成本的同時減少物流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其二,在現代物流網絡基礎上整合區域內物流企業,發揮區域內物流企業整體規模優勢,并借助大數據、5G網絡等技術手段促進物流與商業、金融的融合,實現物流點的全覆蓋,繼而縮短產品由商家至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其三,制定物流包裝標準,包括集裝箱的體量、紙箱的循環利用與材料用量、塑料包裝的使用范圍等,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包裝環節對環境的影響。
(四)綠色消費:加強宣傳教育引導
其一,建立綠色金融發展中心,以政府為主導,以金融機構為主題,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形成全面覆蓋的綠色金融服務網絡,使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激發消費者綠色消費動機。其二,綠色產品商家需要創新營銷方式,通過公益廣告,借助新媒體宣傳產品等形式提升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提升產品的購買力。同時,開展綠色消費雙倍計分返還活動,吸引消費者關注并購買綠色產品。
四、結語
低碳經濟下,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存在以下問題:過于重視內部環境管理,忽視對供應商考察評估;綠色生產滲透性差且技術要求高,企業經營壓力大;綠色物流標準尚不成熟,物流過程中資源浪費問題突出;消費者綠色消費意識不足,綠色產品價格偏高的問題。文章建議:首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構建綠色供應鏈戰略聯盟,實現供應鏈企業綜合成本最低、資源消耗最低;同時,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支撐企業綠色生產。其次,完善綠色物流標準,以現代化、高效化綠色物流網優化資源配置,達成節能減排目標。最后,加強宣傳引導教育及綠色營銷,激發消費者綠色消費動機,讓低碳經濟與節能環保理念滲透至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1]陳蕾.低碳經濟時代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9(30):2.
[2]唐慧玲.低碳經濟背景下綠色供應鏈中政企博弈的研究:基于企業自主減排的目標[J].當代經濟科學,2019,41(6):108-119.
[3]王皓杰.低碳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9):126-127.
作者:郭東輝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