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昭陽區糧食生產存在問題建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是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糧食又是基礎中的核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糧食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對昭陽區糧食生產現狀及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土地流轉,提高機械作業水平;保護耕地,提高土地質量等對策建議,為昭陽區糧食產業發展、夯實高原糧倉提供參考。
關鍵詞:昭陽區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機械作業;耕地質量
近年來昭陽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執行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產量顯著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糧食生產的環境越來越復雜,生產任務越來越重,糧食產業發展存在諸多問題。
1現狀
昭陽區2016年糧食播種面積21.2萬hm2,比2015年減少2666.67hm2。其中夏糧6000hm2,秋糧6.468萬hm2(水稻3333.33hm2、玉米2.67萬hm2、馬鈴薯3.07萬hm2、紅薯666.67hm2、蕎麥2673.33hm2、豆類666.67hm2)。糧食總產34.9萬t(水稻2.6萬t、玉米17.23萬t、馬鈴薯13.27萬t、其他1.8萬t),比2015年的34.21萬t增加0.69萬t,增長2.01%。畝產329.18kg,比2015年畝增18.24kg,增長5.86%。
2存在問題
2.1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積極性不高
糧食生產周期長,經濟效益不顯著,不如外出打工收入多。如一季玉米從種到收6個多月,人均管理0.33hm2玉米,平均每畝玉米產量430kg,按每千克2元計,0.33hm2玉米總收入4300元,每畝成本(種子、農藥、化肥等費用,不含工時費)約400元,總支出2000元,純收入2300元,月均380元,如果扣除勞動力成本,種玉米的收入就是負數。進城打工,即使沒有技術每月工資在1500元以上。因此大多數青壯年都不愿種糧,再過幾年將會形成糧食生產后繼缺人狀況。
2.2主導品種缺失,增產難度大
昭陽區種植面積最大的是玉米和馬鈴薯,2008年種子體制改革后,玉米種子市場復雜,銷售品種上百個,推廣部門無法把控主導品種,群眾就更不知道哪個品種好、哪個品種適宜,只能聽經銷商推薦,關鍵是有的經銷商也不能準確掌握品種特性和種植環境。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馬鈴薯種薯生產體系,沒有自己的當家品種,現在主栽品種仍然是會-2號,品種退化已非常嚴重。近幾年雖然引進篩選了一些較好的品種,如云薯505、云薯801、威育5號、宣薯2號等,但由于缺乏專項經費,推廣速度較慢。
2.3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且素質普遍偏低
大部分青年外出務工,不愿在家務農,農村老、弱、婦、幼現象越來越嚴重,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且素質普通偏低,對新技術、新知識和新品種興趣低、接受慢、掌握難、應用少,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產量穩定增長難度越來越大。
2.4耕地面積和質量持續下降
昭陽區是農業大區,前些年由于一味追求高產,化肥農藥投入過量,加上農村散戶養殖大幅減少,有機肥嚴重缺乏。同時,由于城鎮化進程加速、房地產的繁榮,城郊周邊的大量良田被占,環境污染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耕地面積、質量都在下降。
2.5地塊分散,機械化程度不高
雖然近年來昭陽區加快了土地流轉速度,但大多數耕地還是分散在一家一戶手中,加之昭陽區平坦成片的耕地很少,大多是坡地,基礎設施差,大型機械根本就無法開展工作,只能運用中小型農機具作業,生產效率受到限制,很難使種糧收益大幅度提高。2.6政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各級政府對糧食生產重視不夠,特別是每個鄉鎮僅有2~3名農技人員,不能保障開展好本職工作。除了上級項目經費,地方財政投入糧食生產的經費嚴重不足。
3對策建議
3.1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要破解今后“誰來種糧”“怎樣種糧”等問題,只有依靠新型經營主體。一要加快培育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的現代種養業,形成一支現代農業建設的社會力量。二要制定《家庭農場認定管理辦法》,規范對家庭農場的管理和支持。三要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積極開展示范創建,把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增強服務農戶的能力作為主攻方向。四要加強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促進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增強新型經營主體服務示范帶動農戶的能力。近幾年昭陽區已逐步形成一批新型經營主體,主要從事馬鈴薯、水稻的生產銷售,如昭通西魁種植專業合作社,馬鈴薯種植面積66.67hm2左右,年純收入50萬元以上,所生產的馬鈴薯都是客戶到產地購買,有時還要排隊等候。在他的帶動下,當地6.67hm2以上的種植大戶已有十多戶,拋荒的土地又開始復耕。
3.2加快土地流轉,提高機械作業水平
土地分散已成為機械作業的主要制約因素,而勞動力成本是糧食種植中最大的成本支出,如全部請工種植馬鈴薯,每畝成本約2100元(肥料200元、地膜農藥100元、地租200元、種薯400元、工時1200元),工時費占了近2/3。因此,要提高種糧效益,必須加快土地流轉,提高機械作業水平。一要支持土地流轉,過去昭陽區要流轉66.67hm2以上土地政府才給予補助,建議連片流轉13.33hm2以上的都應給予補助。二要出臺和規范打破地界管理的辦法,完善操作程序,讓流轉土地的農民吃下定心丸。三要加強農機裝備建設,農機部門要花大力氣研究推廣適宜昭陽區的農業機械,提高種植、管理、收獲、儲藏、運輸等各環節機械化水平,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糧效益。
3.3保護耕地,提高土地質量
一要嚴格執行耕地保護政策,保證耕地數量。二要加強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中低產田地改造,綜合利用農藝、生物、工程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減少水土流失,確保糧食生產旱澇保收。三要完善設施,加強農用地膜、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回收和綜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四要嚴格執行“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推廣科學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用量。積極推廣先進環保的植保機械,提高農藥效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五要大力發展綠肥生產,推廣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做到用地和養地相結合。
3.4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種植效益
切實把糧食發展方式轉移到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通過農業的綜合整治開發,使之向深度、廣度發展,在“新特、生態、安全”上作文章,確保糧食上質量、上數量、上效益。昭陽區水稻僅有3333.33hm2,面積小,產量不高,但優勢是昭陽區為高海拔粳稻區,生態環境好,水稻生長周期長,稻米品質好。這樣就急需通過企業帶動,種植特色品種如稻香2號、云粳37號等或開展種養結合,充分體現優質優價,切實提高種植效益。如實施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綜合畝產值均在5000元以上,純收入近3000元,達到了綠色環保、高產高效、種養結合的示范效果。2015年以來玉米價格大幅下滑,種植籽粒玉米的畝產值只有1000元左右。而在養殖集中的區域種植專用青貯飼料玉米,畝產值可達2000元,比種植普通玉米增加一倍,而且節約勞動力。
3.5提高認識,加大支持力度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糧食生產的重要性,反復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糧食安全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是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事關國運民生,“民以食為天”,我們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糧食安全這根弦永遠不能松。一是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具體任務要層層負責落實,農業部門包辦不了。二是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科技人才既是農業科學理論的探索與實踐者,也是新興生產力的推進者與傳播者。而昭陽區農業科技人才嚴重匱乏,鄉鎮農技站編制被擠占、農技人員不能干本職工作等現象突出,十多年來幾乎沒有招聘專業技術人員,人才斷代、青黃不接現象明顯,甚至有的鄉鎮站所一個農技人員都沒有。三是加大資金支持。一方面要保證上級項目經費能及時撥給實施單位;另一方面應增加地方財政對發展糧食產業的支持,確立糧食發展專項預算。
作者:王進 黃平 單位:昭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