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常態下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的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2014年5月在河南省考察時強調,“糧食安全、‘三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緊抓緊再抓緊。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三農’工作任務繁重,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農業外部環境和自身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推動農業穩步發展必須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上來,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近年來,河南省以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國家戰略的實施為契機,在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始終把糧食生產放在首位,在保證糧食自給的同時,每年還調出150多億kg原糧和加工制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河南省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穩糧增收成為河南省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1河南省糧食生產能力現狀
1.1糧食總產穩中趨升
糧食產量是一定區域內糧食生產能力的主要標志,糧食生產的穩定性與充足性對于保證社會穩定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4年以來,隨著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河南省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了其糧食產量高速增長,糧食生產連獲豐收,連續超過450億kg、500億kg和550億kg大關。2004~2013年,全省糧食總產、夏糧和秋糧產量穩步提高,連續10年創新高。河南省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4的小麥、1/10的糧食。2014年,河南省再次克服嚴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響,糧食總產量達到577.23億kg,增產5.86億kg,實現了“十一連增”。
1.2糧食單產增幅明顯
2004年以來,河南省通過加快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推廣,深入開展“糧豐工程”和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多措并舉促進糧食高產示范基地建設,出現了一大批如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噸糧縣,小麥單產超過500kg、玉米和水稻單產超過600kg縣的高產典型。小麥、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超高產典型不斷涌現,例如,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鄭麥7698”(國審麥2012009),2011年,在商丘市梁園區1hm2示范方平均產量達到11340kg;2013年,在商丘睢陽區百畝連片平均產量達到10500kg/hm2以上;2014年,在濟源市梨林鎮千畝方平均產量達到了11280kg/hm2,在小面積和大面積示范中均刷新了我國優質強筋小麥產量紀錄。這些典型為河南省糧食單產水平提高積累了經驗,也體現了河南省糧食增產的潛力。
1.3主糧結構相對穩定
數據顯示,河南省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糧食作物產量占總產量比重由2004年的91.29%上升到2013年的96.52%,這說明2004年以來河南糧食增產主要源于小麥、玉米和水稻產量的增加,而紅薯、豆類和谷子等秋雜糧則相應減少。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作物各自產量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58.24%、24.65%和8.41%變為2013年的56.47%、31.44%和8.5%,這說明10年來河南糧食的增產主要是靠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作物的增產實現的,其中,玉米增幅最大。
1.4種植面積逐步回升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糧食種植面積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在2000年前后有較大波動,隨后呈持續增加態勢。尤其是2006年以來,隨著河南省耕地保護力度的加大,小麥、玉米種植面積平穩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由2006年的945.6萬hm2上升到2013年1008.1萬hm2,增加62.5萬hm2,年均增幅0.83%。由此可見,有效保護現有耕地、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是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保障。
2制約河南省糧食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
2.1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
總體來講,河南省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較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糧食生產條件需要進一步改善。盡管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和河南省不斷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但由于河南省區域自然條件及經濟發展差異較大,部分縣(市)水利設施條件仍然很不完善,農民澆地用電難、機井供不應求和排澇渠道單一等難題普遍存在[6]。2009年以來,河南省連續出現了秋旱連冬旱、冬旱連春旱等極端天氣,在春季小麥生長的關鍵階段,不但要防病治蟲,還需要及時抽水抗旱。調查顯示,近年來河南省糧食生產因自然災害平均每年減產的糧食為800萬t左右,其中90%為旱澇災害所致。
2.2種糧收益仍然較低
在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產業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農民種糧積極性難以持續調動。盡管2004年以來國家不斷加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力度,農民種糧收入有所增長,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快速上漲,致使農業生產成本也隨之上升,很大程度上消減了惠農政策給農民的補貼。調查顯示,2013年河南省農民戶均種植小麥的生產收益僅為1879元,而2012年全國農民工月平均工資為2290元,一個農戶辛苦勞作種田所得的收益,還不及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此外,“高產窮縣”問題仍然突出,還缺乏支持糧食生產的持久動力。
2.3科技潛力亟待深入挖掘
調研顯示,當前河南省糧食科技應用還是以良種和農業機械技術的普及應用為主,推廣多年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際普及應用率還不到50%,而秸稈還田、高產栽培等技術在很多地方并未成為生產中的主導技術。此外,針對目前河南小麥、玉米連續耕種所導致的土地有機質含量減少、地力下降等問題,亟待示范和推廣一批集成應用的技術體系,科技增糧的潛力還未得到有效發揮。
2.4農業勞動力數量和素質不相適應
由于人多地少,河南省人均耕地僅為0.08hm2,致使土地產出率受到很大限制。傳統的農業種植生產周期長、收益慢。據統計,全省每年有1000多萬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進入城市或工廠就業,許多農村出現以留守的婦女、老人和小孩為主務農的現象。此外,當前農戶的戀土觀念仍比較強,對土地流轉還持觀望態度,不愿流轉。土地流轉總量不大,糧食生產規模小,從事糧食生產的大多是老弱婦幼,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
3增強河南省糧食生產能力的對策
在河南省調研時,針對河南糧食生產,強調指出“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速推進的背景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現代化,對河南省而言,必須嚴守耕地面積和質量,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實現從追求產量、拼資源和拼消耗的粗放型生產向數量、質量、效益和生態并重的集約型生產轉變,走出一條適合河南省省情的產能穩定、產出高效、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內涵式糧食生產發展路徑。
3.1嚴格保護耕地
嚴格保護耕地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要把嚴格保護耕地作為提高河南省糧食生產能力的首要措施。嚴禁一切形式的非法占地,加大對違反規定亂批、亂占和濫用耕地的懲處力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不受侵占;繼續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和復墾開發力度,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和噸糧田建設,到2020年在全省集中打造400萬hm2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按照《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加強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道路、電網、水網、林網和氣象等公共設施維護和管理,確保其長久發揮效益。
3.2完善農田水利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建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具有基礎性作用。國家和省、市、縣都要繼續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力度,擴大農田基礎設施投資來源,落實各項扶持政策,保證農業投入的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加強以水利設施條件建設為重點的農田基本條件建設,采取綜合措施解決防洪防澇、干旱缺水和水環境惡化三大重點問題,重點加強水源建設、節水灌溉建設,改善現有的農田灌排條件,建成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強水資源控制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3強化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是糧食生產持續發展的強有力支撐。要切實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充分發揮以省農科院為龍頭的省、市和縣三級農業科研系統優勢,統籌整合全省農業科技資源,加快推進河南省農業科研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主動融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走聯合合作、共同發展之路,打造一體化、緊密型農業科研集團軍,持續提升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更好地服務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要充分利用在全省已建立的小麥、玉米和水稻等產業技術體系和現有的專家、技術人員、試驗站和示范縣(市),不斷完善管理機制,激發體系活力,提升全省農業科技創新水平,著力解決影響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著力推進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把綠色理念貫穿于糧食增產模式攻關的全過程,重點推廣優良品種、高效輕簡栽培、“三節”(節水、節肥和節藥)生產、病蟲害生態防控和抗逆減災等先進集成技術。要進一步完善省、市、縣和鄉四級專家技術服務體系,深入開展“萬名專家包萬村服務糧食生產行動計劃”、“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工程”等科技增糧活動,著力培養一批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領辦人;繼續加強縣級農業技術推廣區域站建設,按服務績效安排工作經費,為農技推廣和成果轉化提供堅實保障。
3.4穩固生產基地
建設一批穩定的具有明顯區域優勢、抗災能力較強和農業生產基礎良好的糧食生產基地是確保糧食產能的重要措施。堅持以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和信息化為重點,抓好糧食作物示范樣板,培育好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和整建制示范鄉(鎮);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通過穩步推進土地確權頒證,穩定農戶承包經營權,促進土地有序流轉,并通過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土地適度規模化流轉;繼續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等聯合,發展訂單生產,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糧食產業化經營模式,延伸糧食產業鏈條,促進產、加、銷的銜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3.5健全社會化服務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要結合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需要,探索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公益性服務組織的主導作用,繼續鞏固基層農業公共服務組織建設,大力推進良種良法、節水灌溉、統防統治和跨區機收等關鍵生產環節的統一技術服務;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性組織參與良種示范、農機作業、抗旱排澇、農資配送和統防統治等服務,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和運行市場化。
3.6加大利益補償
糧食屬于公共產品,確保糧食安全需要依賴于政府的引導和支持。要進一步加大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力度,改進糧食直補辦法,嘗試“售糧直補”,即按照農民所售糧食的多少給予相應的糧食直補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糧補”,把實惠留給種糧農戶;要繼續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保證種糧農民在收回成本后獲得合理收益;在糧食作物備耕、種植、管理和銷售等階段加大保險力度,使種糧農戶在遇到重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也能夠收回生產成本,及時擴大再生產;繼續落實國家和省糧食生產獎勵機制,優先安排財政資金,加大對產糧大縣(市)的獎勵力度,對穩定糧食生產作出貢獻的單位、個人給予獎勵,在全省上下營造促進糧食生產的良好氛圍。
作者:李保全 蘇磊 路燕 李茜茜 田云峰 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