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實踐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儀征市以創建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為引領,堅持目標導向,抓實工作舉措,全面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該文介紹了儀征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成效,并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發展建議。
關鍵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成效;示范創建
儀征市地處長江之濱,是寧鎮揚的重要節點城市,現有戶籍人口56萬人,區域面積859km2,現有耕地面積4.17萬hm2,糧食種植以稻麥為主。2019年水稻種植面積2.24萬hm2,小麥種植面積1.08萬hm2,糧食總產量25.1萬t。2016年以來,儀征市以創建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為引領,堅持“政府主導、技術引領、裝備支撐、服務保障、協同推進”的指導原則,把水稻、小麥作為主要對象,突出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關鍵生產環節,有效促進農機與農藝相融合、經營與管理相協調,全面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1]。
1工作措施與成效
1.1堅持目標導向,確保創建出成效
1)工作推動有力有序。2016年起,儀征市圍繞“一年啟動實施,二年努力達標,三年鞏固提高”的思路,啟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三年行動,并同步推進已達標鎮、園區鞏固提升考核驗收。當年有2個鎮完成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達標建設,隨后每年至少有2個鎮(園區)完成達標建設。截至2019年底,全市10個涉農園區、鎮均完成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達標建設,并通過揚州市級考核驗收。2)機具裝備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5月底,全市擁有糧食生產主要農機裝備5500余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771臺,水稻插秧機655臺(含乘坐式插秧機580臺,占比88.55%),小麥播種機331臺,高性能植保機641臺(含高地隙自走式噴桿噴霧機87臺、無人植保機54臺),聯合收割機497臺,糧食批次烘干能力達3123t,均比創建前有大幅度增加。3)整體水平穩步提升。通過兩年多的推進,儀征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各項指標全部達標。其中:耕整地機械化水平、收獲機械化水平、植保機械化能力均達到100%,水稻機插率達86.49%,小麥種植機械化水平達98.11%,產地烘干能力達62.21%,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達92.33%。全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7.38%,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綜合水平為87.21%。4)農業規模經營主體日益壯大。全市擁有各類農機合作社64家、農機固定資產50萬元以上的規模服務大戶110戶、以種植為主的家庭農場311個,規模經營面積1.31萬hm2,占比58.4%。全市擁有具備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能力的經營主體127個,2019年作業服務總面積18萬hm2,實現園區、鎮全覆蓋。
1.2抓實工作舉措,確保創建高質量
1)強化組織領導。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施意見》,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組長、分管負責人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市、鎮兩級分別出臺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指標列入對園區、鎮綜合考評內容。先后召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推進工作會5次,舉辦技術培訓暨現場觀摩會26次。市農業農村局與各園區、鎮簽訂責任狀,將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位,并成立推進工作技術小組,具體指導各園區、鎮開展創建工作。2)加強政策扶持。印發《儀征市糧食綠色提能增效整體推進工程行動計劃》,利用項目資源,整體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2016年以來,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工作資金1689.6萬元,其中,省級資金400萬元、揚州市級資金321.6萬元、儀征市級資金126萬元、鎮級資金842萬元。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達標園區、鎮進行獎補。3)全力補齊短板。充分發揮獎補的“指揮棒”作用,全力提升機插、植保、烘干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對作業時間50h以上的乘坐式插秧機每臺獎補5000元;對水稻集中育供秧每畝獎補300元;水稻機械化育秧基地面積在20~30畝(1.33~2hm2)的,每個扶持2萬元,在30畝(2hm2)及以上的每個扶持3萬元;作業500畝(33.33hm2)以上的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每臺獎補10000元;產地烘干中心當年新增批次烘干能力60~90t(不含90t),土地承包面積500畝(33.33hm2)以上,每噸獎補500元;產地烘干中心當年新增批次烘干能力90t及以上,土地承包面積1000畝(66.67hm2)以上,每噸獎補1000元。4)夯實技術基礎。印發稻麥生產技術路線,聚焦水稻機插秧、小麥機條播、高效植保、糧食烘干等全程機械化關鍵環節,舉辦現場觀摩會、推進會31次,培訓3500余人次,發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明白紙12000余份。開展農機“三個課堂”(田頭課堂、庫房課堂、大棚課堂)培訓,為建設工作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撐。累計開展各類培訓403期,培訓7000余人次。5)全面創新機制。以提升耕地質量為目標,以滿足農民需求為導向,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創新開展秸稈機械化深翻還田工作,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19年,儀征市秸稈機械化深翻還田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深翻面積達0.81萬hm2,秸稈深翻實現整村、整鎮推進。為提升機插秧作業水平,該市連續舉辦4屆水稻機插秧技能大比武,通過“以賽促學”,增強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助力全市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升。6)突出示范引領。2018-2019年,全市建成鎮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萬畝示范片4個、5000畝示范片7個,以高標準示范片帶動全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的整體推進。2020年,儀征市創新建立2個農機、農藝、氣象等要素全面融合協調發展的糧食生產示范區,建設示范面積75.53hm2,堅持推廣稻麥周期生產全程機械化新裝備、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以點帶面,擴面提質,助力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存在的問題
儀征市雖然較好地完成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各項建設任務,但對照省、市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儀征市境內多丘陵,田塊高低不平,落差較大,田塊整體偏小,田間機耕道路狹窄,影響大功率拖拉機、高效植保機械等農機裝備作業效率;二是機手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操作能力差,高素質農機操作人才稀缺,難以勝任現代化、智能化、高效化農機裝備操作要求;三是部分農機合作社合作松散,運行質態不高,合作社負責人市場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機務管理需進一步強化。
3建議
3.1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積極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擴展大中型農機使用空間,提高農機作業便利性和適應性。
3.2提升農機實用人才技術水平
加強農機實用人才培訓培養,特別要加強農機操作人員和維修服務人員培訓。
3.3培強壯大新型服務主體
加快培育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等新型農機服務主體,重點培育村集體農機合作社,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建亞,程希.乘勢而上加速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J].現代農機,2019(5):30-31.
作者:劉洪武 紀晨曦 徐軍 單位:儀征市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