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疫情下綠色智慧建筑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20年春天,病毒帶來的疫情襲卷全國,但是全國人民共同攜手,為戰勝這場疫情而各自付出努力,共同度過這艱難時間,與此同時,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也經歷了一場艱難的考驗。值得慶幸的是,綠色智慧城市在這一場疫情中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但是當前也因為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些隱藏在智慧城市中的問題顯現出來。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并制定相應措施,彌補不足,然后對其未來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規劃。2016年4月總書記于全國網信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這標志著我國智慧城市進入一個新階段。所謂智慧城市,是指信息化、工業化和城市化深度融合基礎上形成的城市高級發展形態。之后在八部委出臺《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后,我國在不同省份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初具規模,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此次疫情中,智慧城市建設成果在戰"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實現了信息精準定位,實現了動態管理。智慧城市用信息化的手段,實時掌控著城市中的物資調配,人員安排。其次,遠程服務這一能力,使得我們的學習和工作可以正常運作。如學生利用mooc,雨課堂,騰訊會議等app進行云課堂授課;遠程協同辦公軟件保障了公眾正常工作的開展與進行,這些都滿足了公眾對學習和工作的需求。但與此同時,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首先,有些智慧城市建設偏向形式主義。智慧城市作為正在成長的新鮮事物,個別地方政府抱有盲目跟風的態度去建設,疫情爆發之后,那些"做做樣子"的工程變得一清二楚。其次,當前智慧城市功能不健全,公共健康衛生問題顯著。多年來智慧城市的建設雖然在市民服務、交通運輸、文化教育、健康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應的平臺,看似全面,但在這次實踐中,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功能開發參差不齊的問題暴露了出來。最后,由于信息集成和關聯度程度低,從而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島"。此次戰役過程中,由于目前建設中各信息平臺關聯性不高,導致數據共享被阻礙,各系統之間無法進行協同作戰。
一、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構成成分
我國已經經歷到"新型智慧城市"這一階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智慧城市而言,疫情成為了測量其建設水準的標準。綜上來說我們已經發現了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它們影響著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的進度。如何針對這些廣泛概念來做出改變呢?從智慧建筑著手,應該是較為合適的方法之一。目前國家出臺的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其實有很多都與智慧建筑有關,在城市建設的57項三級指標中,有很多都與智慧建筑有關。如果智慧城市是一個大平臺,那么智慧建筑就是一個個小平臺,維護著大平臺的正常運行。智慧城市與智慧建筑已成為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方發展,另一方也將受益,形成一種親密的連接關系。
二、智慧建筑在疫情中的影響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伴隨著每一次流行病的規模化盛行和結束,城市規劃也隨之進行戰略性調整。舉個例子,伴隨著17世紀時的黑死病大肆爆發,歐洲的城市地下水道系統進行重新設計規劃,以防止更多人員進行病例化感染,從而造成更大的人員和財力損失,而本次病毒不僅抑制了經濟上的發展,而且,在對我們未來城市和建筑物的建造方式方面上也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正如在本次疫情中,我們明顯可以察覺到直接接觸患者的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處于一個較高的風險位置,不難發現,這與我們的醫療建筑的設計有著相當的關系,醫療機構建筑功能與系統之間的關系需要我們進一步考慮。通過對可封閉的急救室進行重新排布,對病人進行醫療評估,是芝加哥拉什大學醫院的優勢所在。在內部,有能夠抑制病毒傳播的負壓區塊,其可以在各個不同區域打開。再加上隨時可以改變的醫院房間,當遇到一些未知的病毒以及突然遭遇病毒襲擊的患者時,急診病房與重癥監護病房能夠快速轉換。從而以最快速度以及最大限度降低各人員之間相互感染的可能性;在抗擊的過程中,通過測量體溫可以以極快的速度篩選出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員,因此,在建筑物中增加了體溫查詢系統,截止到現在,在判斷人員是否感染病毒的初步階段,大部分國家都選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對進出人員的體溫來判斷是否有異常,盡管紅外熱成像技術所得到的溫度指數并不能完全判斷人員是否感染病毒,但是這已經是目前防止人員進行交叉感染的最佳手段——以最大限度進行無接觸的快速評估。也因為采用這樣的方法,在疫情更加嚴重之前,使其得到了有效的阻止。
三、綠色建筑與智慧建筑結合的必要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發展,對建筑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建筑作為人類活動的載體,智慧建筑,綠色建筑成了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智慧建筑是由智能建筑在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和城鎮化率的迅速提高迅速提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作為智慧城市的基礎,智慧建筑的未來發展趨勢成了備受關注的焦點。與綠色建筑一樣,智慧建筑的研究也正在蓬勃發展。智慧建筑和綠色建筑的關系是相互交融的。此次疫情中,"公共健康衛生"的問題暴露了出來,在幾十年的建設中,更多建設的是智慧交通,智慧居家等。公共健康衛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短板與不足。因此將智慧建筑與綠色建筑結合是必然趨勢。在我國已有建筑綠色智慧改造的例子——蘭州建研大廈綠色改造。甘肅蘭州建筑科學院為員工打造舒適,便捷,高效的辦公環境,對一座已有建筑進行建筑改造。一方面,是綠色改造。由于蘭州市氣候寒冷,以及結合當地經濟文化特點,選用20多項綠色建筑進行綠色建筑改造。首先是,空間功能整合。合理設置車位方便員工綠色出行;會議室隔聲設計,滿足綠色建筑隔聲要求;改善天然采光效果,利用自然光。其次,在暖通方面也進行了綠色改造。采用多聯式空調機組,能效為3.3,3.5,3.2;熱效率為92%;采用了智能型的變制冷劑流量多聯分體式集中空調系統(VRV);空調室內機選用天花板內置薄型風管機。1~4層空調室外機放于3層屋面,5~12層室外機室外機設于12層建筑屋面上。空調系統可分房間控制。最后是電氣部分,全部采用led燈具,降低能耗。另一方面是智慧改造,搭建智能平臺。對樓層各部分用電單位進行分層管理,診斷用電問題,提升整棟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建立環境監測與室內空氣質量控制技術平臺,監測點置于屋頂,太陽能供電,顯示的數據一旦超標,會報警并與新風系統聯動,配合調節室內新風量和濕度。希望此類建筑不僅會給人類周圍生活環境帶來一抹綠色,而且能夠提高辦公人員辦事效率。
四、綠色建筑與智慧建筑結合前景
綠色建筑與智慧建筑的結合不僅為人們建造了健康舒適的工作和居住環境,而且達到了綠色節能環保的要求。有調查顯示,建筑能耗高達與交通和工業能耗并列。不僅國家有規定降低能耗的要求,而且市場也急需新的科技和管理系統來改善建筑中的系統能效。目前全球已有公司走在了將綠色建筑與智慧建筑結合的前沿,例如在2019年,美的空調的暖通空調在美的中央空調的基礎上,在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節能技術等多種建筑技術,符合綠色生態建筑的基本條件,同時將現代計算機技術融合于建筑體系內,營造及舒適又節能的空間。當然,這些成果當然是有效的,就目前的成果看來,目前,作為美的集團旗下的擁有新型綠色節能技術的中央空調已廣泛使用,并獲得用戶的高度評價。在2019年,作為首次將綠色節能技術和智慧化技術相融合的中央空調,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認可,同時摘獲"節能減排科技進步獎",其實它獲得的不僅僅是獎項,更是它在這片領域獲得的成果。更證明了綠色建筑和智慧建筑是建筑發展的大勢所趨。在政策上也符合國家號召,例如在2019年11月2日至3日,總書記在考察時曾提出"城市屬于人民,城市職能是服務于人民的,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方面,在新、舊城區改造方面,都要堅持為人民服務,滿足城市人民合理化需求,為生產和生活創造優良條件,建立綠色型、節約型的良好生態空間,為城市的功能化設計營造宜居、宜業、宜游、宜玩的新型模式,提高整體國民的綜合幸福指數"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我國的建筑設計領域上了一個新臺階——生態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和生態智慧城市基礎之上提出了生態智慧城市建筑體系,生態智慧模式的建筑體系中心思想是集生態和智慧于一體新型建筑模式,其主要內容覆蓋了裝配式建筑技術、綠色節能建筑技術及大數據智能化建筑技術等多種新型建筑技術,其中以廣東省為例,該省建筑以裝配式技術,智慧智能技術,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相結合,努力打造全面綠色化建筑。這樣的方法無疑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有益的:經市場調研,一套一百二十平的住宅,雖然購房成本有所增加,但卻解決了潮濕、用水量、垃圾分類的長期困擾用戶和市政的問題。因此,生態智慧城市建筑體系符合了政策的號召,也符合了廣大人名群眾生活需求,具有極大的市場應用前景。隨著如今的建筑技術發展,建筑領域已邁入智能化時代,隨之帶來的也是用戶對建筑產品有著更高、精、準的定位需求,未來的建筑將更加智能化、科技化,美的企業在智能化發展方面起了統帥作用,迎合了當代大眾對方便、快捷的高品質建筑空間的口味,同時也響應環保、節能、無污染的國家政策。
作者:馮尹 曾琳 田宏宇 敖嘉雯 戴閏龍 單位:沈陽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