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史料教學模式歷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高中歷史教材當中,已經明確指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課程改革之后,采用專題形式進行教材的編排,其中安排的史料具有較強的緊湊性和邏輯性,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教材中的序言、課后總結和練習等均具有豐富的史料,其史料還具有典型性、啟示性、情境性和深刻性等。因此,教學時應對教材中的史料進行充分應用。在課程開始之前,總結出簡潔的答案,之后將思考題和史料等有機融合到課堂教學當中,進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不是讓學生簡單閱讀,需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思考。例如,在義和團運動一節的課程安排中,有一段內容是對義和團口號“扶清滅洋”的評價。如果教師一開始便結合“扶清”和“滅洋”進行講解,學生便會不容易明白盲目排外和應用“扶清”作為“障眼法”的觀點。因此,教師可結合相應史料的應用,如描述義和團運動的史料:“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羅勢蕭然。”通過該史料的分析,學生能夠理解到,口號當中的“洋”,不僅指的是國外侵略者,還包括所有的涉洋事務。結合該方法的應用,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歷史觀點的得出并不是主觀判斷的,需將史料作為依據。該方法的應用還是對史學家研究過程的簡單模仿,進而能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二、結合課外史料的應用擴充教材內容
盡管教材當中史料屬于教學的主體,但在培養學生深度挖掘歷史觀點的教學中,教材中的史料會顯得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生硬應用,應對其加以補充和完善,提升學生對歷史觀點的理解,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歷史教材中有關于對三大發明對于歐洲近展的重要作用,其內容為“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藥將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卻變成新教工具……”。學生能夠透過其語言,了解到其對歐洲發展的作用,但對于其在中國應用和地位,卻不能得到較好的理解。教師可引入魯迅先生文章中關于中國四大發明的描述“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這段文字具有較強的諷刺意味,但也切實體現出我國對待四大發明的一些現實問題。學生通過對文字的解讀,能夠了解到我國的發明在中西方受到的不同待遇,進而明確西方崛起而中國逐漸落后的原因,進而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史料閱讀質量
對史料的學習具有探究性,探究式的學習為運用史料和學習史料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應用中,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設計的導向,進而對教學的各環節進行精心的設計。但史料的形式主要包括圖形、文字和圖表等,文字史料通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許多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薄弱。因此,通常會因為對文言文史料的理解錯誤,致使不能獲取正確的史料信息。基于此,首先教師應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讓學生閱讀史料。其次應進行必要的拓展。可將歷史文字資料納入到教學計劃當中,在課堂上予以學生適當的點撥,讓學生通過探究式的學習,理解其中的重要意義;最后,應注重對史料的深層次理解,引導學生將所學歷史知識作為基礎,對史料傳遞出的深刻含義進行理解,進而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結論。例如,在目前應用的教材當中,在社會歷史的設置方面,應適當結合新材料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新的環境中感受歷史情境,促使學生能夠結合古今,應用文化史、政治史和經濟史等知識,對材料進行解析和探討。如在講解胡佛執政時期對美國社會的嚴重影響時,可結合史料,對當時的社會現狀做出總結。在《羅斯福》中,對此有所描述:“在美國歷史上,極少有像胡佛那樣受到老百姓諷刺和憎惡的……窩棚稱作‘胡佛別墅’,窩棚區稱為‘胡佛村’;失業者手中拿的破口袋稱為‘胡佛袋’,在公園長板凳上過夜的流浪漢身上蓋的舊報紙叫做‘胡佛毯’。”通過貼近生活史料的引入,學生能夠對歷史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從史料中獲取準確的信息,提升閱讀效果。
作者:吳賽庚 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