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高中歷史教學學生人文素養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重點是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進一步討論。根據高中歷史教學的現況,一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延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二是把愛國主義精神融入于歷史課程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三是從歷史人物和歷史發展兩方面入手,教師與學生一同探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
根據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看來,歷史課程在初中和高中這兩個階段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歷史課程作為人文科學,具有不同層面的知識,如思想道德教育,政治變革,經濟發展等。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道德與人文素養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能夠增加歷史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還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本文主要探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教材內容進行延展,讓學生具有創新意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在一堂課上都會劃出重點讓學生死記歷史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是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探索知識,而是去應對考試。這種教學方式不但不能讓學生學習到課本之外的知識,而且還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教師只有立足教材延伸課外知識,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時,教師可以帶著問題讓學生了解孫中山先生在何種背景下提出的三民主義,在實現三民主義時孫中山先生做過什么努力,從而達到延展課本知識的目的。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三民主義是如何在大革命中推動辛亥革命與新三民主義的,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可以采用到圖書館翻閱書籍、上網搜索、互相交流等方法來尋找答案。這個過程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革命時期的困難處境,從而慢慢地形成人文精神,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
二、將愛國主義精神與情感融入歷史課程中
人文素養最重要的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高中歷史教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將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要投入自身的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歷史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就不能領悟歷史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因而,教師應該在歷史課堂上把愛國主義精神、自身情感與教學相結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近代中國對民主理論的探索”的同時,要加入自己的情感,將知識傳授予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悟到當時環境下國人堅韌不拔、不畏險阻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雖然這次運動沒有獲得預期想象中的結果,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上看來,這次運動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步。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還能大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員,每一位學生都應該關心國家的發展和牢記過去的歷史。在高中歷史課程中,學習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是每位學生的必備技能。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當時特定的環境入手,全方位、客觀地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對于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教師不可以片面和帶有個人感情色彩地去進行評價。學生在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時候應當辯證地分析和判斷,先從推動歷史發展的價值、作用、影響和變化等方面進行評價,然后再領悟其中蘊藏的精神:這些歷史事件給予了人們哪些方面的啟示。例如,教師在課堂結尾之余,帶領學生溫習“辛亥革命”時,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雖然辛亥革命勝利了,但時成功的果實被袁世凱“偷”走了。教師可以對學生設置,讓學生自主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可從圖書館翻閱資料、上網查找、同學相互交流等方面尋找答案。當學生評價完之后,教師可以對其進行補充和糾正,讓學生熟練運用辯證法來看待歷史事件和問題,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形成人文素養。
四、提升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與教師接觸最為密切。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形成影響。學生在青春期很喜歡模仿身邊的人。因此,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在課余時間多讀歷史類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五、結束語
總的來說,高中歷史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變得越來越重。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狀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歷史核心素養。
作者:李海勤 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