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不足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以它獨特的魅力和優勢成為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傳播信息的有力橋梁,恰當、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對歷史教學有非常顯著的作用,而濫用電教也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中生的探索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只有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才能體現出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真正價值。
關鍵詞:歷史教學;信息技術;弊端;優化
引言
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歷史教學時,教師要恰當應用信息技術,不能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忽視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言一行對高中生的學習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要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強大的交互功能,按自己的需要組織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下面本文就高中歷史信息化教育的不足以及消除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負面作用的策略展開闡述。
一、高中歷史信息化教育的不足
眾所周知,教學是教和學相結合的一種相輔相成的活動,缺一不可。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沒有學生的學,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就沒有意義,而現在日益濫用的信息技術使原先傳統教學中的師生交流和討論大打折扣,且不說學生,連教師都被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的精彩展示吸引走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精力,學生好像成了課堂之外的觀賞者,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欣賞信息技術展示的精彩畫面上,而忘了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身份。教學活動中課件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教學的核心,尤其要重視課件的設計和準備,從教學目的出發,圍繞教學重點精心準備。另外,歷史教學內容需要展示大量的圖片和視頻,教師要學會篩選這些圖片和視頻,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圖片和視頻都展示出來,如果只想著顯示效果的吸引力,影響教學目標,會有喧賓奪主的不良效果。不能只講求課件的好看,而更要講究實際,課件的設計要從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出發,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要圍繞教學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總之,課件的設計要有清晰的目的和實質的內容。現代化的電教手段是我們素質教育的需要,因為引進信息技術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如果我們過多運用了先進的電教手段,夸大了電教手段的作用,過分依賴它,忽視傳統教學手段,就會在教學上走彎路。因為傳統教學有傳統教學的優勢,是優勢我們就要提倡并堅持,如一些邏輯推導用傳統教學法更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當然信息技術手段有自身突出的優點,但它并不排斥傳統教學手段,要揚長避短[1]。
二、消除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負面作用
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已經普遍被采用,由于歷史學科中歷史事件的過去性和不可逆性,發生的事件無法再現,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增加了一定難度,而現代化的電教手段就能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知識,提高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可以分為多種,從感官方面,有聽覺媒體、視覺媒體、視聽覺媒體等幾類,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選擇視聽覺媒體更能有效地輔助教學,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動性,更能加深學生對歷史材料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改變對歷史學科的淡薄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另外,選擇電教材料輔助教學內容也非常重要。不同的課程內容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不同的信息技術功能也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需要選擇信息技術,以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該用視頻材料的用視頻材料,該用圖片材料的用圖片材料。高中階段的學生除了不斷接受新的知識外,還能主動加工獲取新的信息,他們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強。
三、消除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負面作用的策略
信息技術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盲目、片面地夸大其優勢。現代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就看你怎么采用了,信息技術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也有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具有的負面作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首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有時測驗結果的成績并不是那么理想。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當然也不乏一些消極作用,我們應該積極努力克服這些負面作用[2]。
(一)控制傳遞信息的量
如果教師在做課件時,把有用、沒用的文字和圖片等一大堆資料簡單地堆砌到課件里,一節課可以播放幾十頁PPT,這幾十頁PPT里可以插入幾十張圖片、幾個動畫,導入幾段影視材料,甚至播放幾段音樂。從美觀角度來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樣做會造成一種信息污染,因為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過大的信息量,會使學生應接不暇。課堂教學講求重點突出、內容精煉,如果信息泛濫,學生就會很難抓住學習重點。因而我們要控制好信息技術在課堂中傳遞信息的量。我們在選取材料時,要寧精勿濫,要注意選擇那些與課堂的知識點緊密相關的材料,可有可無的材料,哪怕很精彩,也要舍棄掉。總的來說,要將信息的量控制在大多數學生能夠消化的范圍內。
(二)控制信息展示的速度
在信息傳遞的速度上,信息技術也遠遠快于傳統的媒體。例如,一段文字或者表格,用粉筆抄在黑板上花的時間肯定遠遠多于信息技術展示時間。信息技術傳遞信息的高效性,為課堂節省了很多時間。但是,對于展示速度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大量的文字、圖片、影視、動畫等在學生的面前一閃即逝,學生不容易理解和記憶。新信息展現出來,通過學生的眼睛,再到大腦記憶,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的。
(三)培養“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歷史教學
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各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運用互聯網能夠實現資源的快速傳遞與共享,是提升教育資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高中歷史教學也有了新的思路,能夠滿足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新要求。教師應該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了解“互聯網+”思維模式的內涵及特點,并將其應用于實踐中。在高中歷史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與學生之間缺少有效的互動,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而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教學工作,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僅能夠完成歷史知識的傳授,而且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高中歷史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較為落后,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限制了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提升。而在當前“互聯網+”思維模式下,教師則應該遵循便捷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的基本原則,構建高效率的歷史教學課堂。通過營造學習氛圍、創設教學情境、應用微課視頻、整合教學資源和開展教學評價等多種途徑,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與價值,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
結語
總之,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積極探索,采用適宜的信息技術手段,不僅要控制信息技術傳遞的信息量和信息展示速度,還要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開展歷史教學工作,不斷努力揚長避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優化高中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王宇.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7.
[2]王雪.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J].河北:學苑教育,2011(10):51.
作者:張蕾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