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與對策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使得很多的農民工都涌入了城市務工,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日益增多,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等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探索解決對策意義重大。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兒童時期本應該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健康成長的階段,可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兒童不得不與父母分開,由年邁的爺爺、奶奶來撫養。有數據資料顯示,在我國每18個兒童中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兒童的情感是細膩的、脆弱的,也許表面上看不出兒童心理有什么變化,但其實孩子的心理變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孩子后續的健康成長都有影響,有的甚至能影響其一生,因此,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探究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期利用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合力作用,使農村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
1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1.1出現更多的性格缺陷。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表現出性格孤僻、情緒消極、情感不穩定、抑郁、焦慮等,兒童階段本應該是天真、活潑、積極、樂觀的時期,但由于長期不和父母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雖然身邊有親人照顧,但畢竟不是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產生孤獨、焦慮的現象,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會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1.2價值觀受影響,內心失衡。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特殊的群體,在兒童時期由于缺乏足夠的親情,從而產生情感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內心出現失衡現象。有的不愿與人交往,產生自閉傾向;有的貪慕虛榮,產生攀比現象;有的有逆反、仇視心理等,使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受到影響。
1.3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在父母監護下的兒童受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和諧安定的環境中成長,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而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人進行正面的引導,從而形成功利主義思想嚴重、自信心不足和自卑感強烈等性格特征,使他們在思想認識和道德認知方面容易出現偏差,認知能力出現嚴重不足。
1.4人際交往出現障礙。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生理心理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然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人進行正確的引導,很多生理心理上的困擾得不到解決,也影響了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他們普遍表現出性格內向、緊張焦慮、沖動任性等,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障礙。
2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解決策略
2.1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使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其次,教師要明確了解留守兒童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最后,教師要能夠掌握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加規范科學合理。
2.2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農村學校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的情緒能夠得到控制和調節,為留守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礎。為此,學校可以設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建立心理健康信箱,讓學生有傾吐心聲的渠道;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教師要開展個別訪談,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為留守兒童開展送溫暖活動,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2.3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要擔負起應有的義務和責任,努力為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同時,進城務工的父母也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前途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的經濟利益。要經常與孩子聯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況,盡量每周和孩子電話、視頻聊天,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就在身邊,從而真正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
參考文獻
[1]張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1):90.
[2]鄭倩.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討[J].科教文匯,2007(32):37.
作者:付貴靜 單位:湯陰縣任固鎮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