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活教育思想下幼兒園科學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活教育思想是陳鶴琴思想的核心內容,在今天仍為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的設置提供著可借鑒的寶貴財富,即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要以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為核心,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和當前科學發展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應走進自然、貼近生活、展望未來,通過開展主題化、游戲化、故事化的科學活動和進行基于過程的課程評價,提升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的質量。
關鍵詞:活教育;陳鶴琴;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
一、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目標
活教育的目標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在當代社會,做人,要有科學精神;做中國人,要做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更是要做能夠適應當代社會生活方式的中國人,同時還要做能夠促進社會進步、未來發展的世界人。幼兒是國家的未來,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培養具備科學素養人才的開端教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1]。這與活教育主張的真正適合中國人的、適合中國孩子發展的、科學的幼兒教育是一致的。因此,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可以從以下角度確定課程目標:首先是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對自然科學的親近之情;其次通過親身感知、直觀體驗引起幼兒的科學探究欲望;再次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幼兒在實踐過程中掌握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活動過程中分享當前的科學訊息、科技成果,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的核心是要培養幼兒科學素養,使他們養成好奇、好問、好探究的科學思維,啟迪幼兒的創造能力。
二、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內容
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活教育提倡使用“活教材”,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教師知識的寶庫,強調幼兒園課程要走進自然,要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自然是科學之種,現實是科學之壤,未來是科學之生長方向。熱愛自然、親近自然是兒童的天然本性。今天的幼兒因為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等種種原因而遠離了自然,這是十分可惜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幼兒盡可能多地了解自然,使幼兒產生對科學的興趣,為其科學學習埋下啟蒙的種子。同時,幼兒園教育應基于兒童現實的生活經驗,從幼兒的生活實踐出發,發現和了解與自己切身相關的科學,讓啟蒙的種子發芽。科學教育更要放眼未來,適時地讓幼兒了解科學的前沿,感知未來科學的發展方向。因此,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
1.自然中的科學
“愛自然是兒童的天性,透過天性可以培養兒童愛科學”。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帶孩子們走進自然中的科學,增加感性經驗,培養幼兒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愛好自然科學的態度,用自然界中豐富的、生動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活教育。例如設計“林間探險”,在真實的環境中積累自然經驗,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又如結合中國的節氣設計“認識節氣”活動,用觀察、思考、記錄、討論等多個過程培養幼兒的科學品質。在充滿樂趣的體驗中,幼兒萌發了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培養了幼兒愛好自然科學的態度。
2.現實生活中的科學
幼兒園科學教育應落腳于兒童的現實生活,通過科學教育使幼兒發現身邊的科學,認識身邊的科學,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課程設計可以圍繞幼兒的生活圈進行安排。例如為園區的動植物做長期觀察記錄,了解動植物生長的習性與變化特征;分享日常生活所用到的科技產品,感受科技發展給生活帶來的影響;走進社區附近的科技園,近距離參觀產品的生產等等。通過一系列活動達到豐富幼兒知識、增進幼兒經驗,同時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空間的目的。
3.未來社會的科學
未來在兒童身上。在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的實踐中,教師要注意抓住教育契機,幫助幼兒捕捉科技新信息,感知科學發展的動向,例如組織幼兒觀看火箭發射、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影像資料。同時幼兒園科學教育還可以通過開展環保主題活動,使幼兒了解我們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了解良好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使其具備一定的環保意識,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進行節水節電、瀕危生物等相關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幼兒可以發現人與生態的緊密聯系,形成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良好意識,從而使幼兒的科學素養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實施
活教育強調將知識整個地教給兒童,同時根據兒童的形象思維特點和以游戲為主要活動的特性,提出了“整個教學法”、教學游戲化、教學故事化等課程實施方法。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忽視幼兒理解能力的現象,將科學知識孤立化、單調化、灌輸式教給幼兒。這是不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好方式。因此,為了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幼兒的科學創造能力,擁有完整的科學素養,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實施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1.科學活動主題化
科學活動主題化是不分區域的,結合幼兒實際生活,圍繞某個特定主題進行科學教育活動,是把幼兒需要學的知識整個地、系統地教給他們的教育方式。科學活動主題化是解決將科學領域與其他領域孤立開來的問題。陳鶴琴提出了應該以整個的、系統的方式把兒童所要學習的東西教給兒童,即“整個教學法”,主張把原有各科功課打成一片,以故事或者社會或自然為中心進行展開,從而提高兒童對事物的整體把握[2]。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幼兒的生活為中心,采用主題活動的形式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幫助兒童獲得鮮活的、完整的知識和經驗。如結合安全教育開展“消防日”的主題活動,即包括主導性的科教活動“認識消防車”“消防知識須知”等,以及輔助性的科教活動“設計消防車”“設計消防口號”等。
2.科學活動游戲化
科學活動游戲化是寓科學于游戲,把幼兒所要學習的科學知識以游戲的方式教給幼兒,在玩中學。陳鶴琴認為,兒童是以游戲為生活的。幼兒園課程應當游戲化,也是容易游戲化的[2]。教師要認識到,要使幼兒專注于活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活動過程游戲化。用主動代替被動,用啟蒙代替灌輸,使幼兒自發地、主動地學習,支持幼兒的探究和發現。如進行“認識影子”的科學活動,玩“踩影子,藏影子”的游戲,使幼兒在奔跑玩耍中感受光與影的魅力[3]。
3.科學活動故事化
幼兒是愛好故事的,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故事可以豐富兒童的情感體驗、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同時,故事組織的完整性符合兒童的學習心理[4]。通過故事的形式,可以使幼兒專注于學習。科學活動故事化可以解決科學教育過程單向灌輸、啟發性不充分的問題。科學活動故事化包含兩個方面,科學知識的故事化和科學活動的故事化,即用故事的體裁來編排科學知識和用說故事、表演故事的形式進行科學活動。例如結合繪本《小種子》,運用繪本中的故事進行科學活動,使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和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增加幼兒的自然科學知識,引發幼兒的想象,激起幼兒的種植興趣。還可以進一步開展種植活動,強化幼兒的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情。
四、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評價
科學發現重結果,科學探究重過程,而幼兒園科學教育應既重過程又不忽視結果,這里的結果指的是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階段性結果。在“活教育”課程中,教學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實驗、參考、發表、檢討[4],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會舉行檢討會,對實驗參考和發表的三種記錄和作品進行仔細的批評考核[4]。“活教育”的評價是基于過程的評價。幼兒園科學教育更應關注幼兒的探究過程,這要求教師在對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進行評價時應當采用基于過程的評價。
1.基于過程的課程評價———以幼兒為中心的評價法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啟蒙性的教育,是要激發幼兒認識科學的興趣和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在科學活動過程中,幼兒如何表現自己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這是科學教育關注的重點。科學教育能否實現其目標,過程是決定性的。但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幼兒的科學學習應該是以幼兒主動探究為主的,這要求教師在幼兒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保證其探究過程的完整性。而在對幼兒園科學教育進行評價時,過程評價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因為只有在聚焦幼兒探究過程的基礎上,評價才是“鮮活”的,才是以幼兒為中心的。通過基于過程的課程評價,教師得以發現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使課程評價真正發揮其糾偏改進的作用。
2.基于過程的課程評價———“活”的評價法
過程是“活”的,結果是“死”的。基于過程的課程評價可以使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變得靈活起來。當教師將評價更多地放在兒童科學活動的過程中,課程目標在過程中就可以得到落實,課程內容在過程中得到深化,課程實施在過程中不斷反思,幼兒園科學教育即走向了“活”的課程。教師可以通過基于過程的評價對課程的質量有一個更為清晰的看法,同時基于過程的評價也是改進課程的重要基石。對幼兒而言,基于過程的評價,可以幫助幼兒對自我能力進行更為直觀的認識,這對幼兒超越自身的最近發展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課程評價的目的在于不斷提升課程質量,使課程實施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從而實現課程目標。基于過程的評價是針對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的有效評價方式,是進一步落實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目標和完善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0.
[2]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2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2,24,165.
[3]劉占蘭.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52.
[4]陳鶴琴.活教育[M].陳秀云,柯小衛,選編.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13—20,54—58.
作者:張捷純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