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如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創新型人才備受青睞,科學技術從小學抓起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在某些農村小學,教學的設施設備還不夠先進,教學資源利用和開發還不到位,從而使科學教學的有效性降低。要提高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效地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農村小學;科學;有效
教學小學生對周圍的一切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農村小學的科學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要提高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有效地挖掘并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能力。在一些人看來,科學課似乎不如漢語和數學重要。作為科學課教師,我們要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更加努力地教好這門課,并與其他科目一起促進這門課程的發展。那么如何更好地開發并利用農村小學周邊的教學資源,有效地提升科學教學效率,更大程度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一、要了解農村學生的知識和技能
要提高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效果,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包括他們原有的科學觀念。只有了解他們的知識基礎,我們才能做到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我們知道,有時小學生對科學的某些概念和知識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有些甚至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必須積極糾正他們原來的錯誤。因此在科學教學前要進行必要的測試,以便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技能,這是農村小學進行科學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二、要利用和開發好農村本地的資源
(一)要開發和利用校內外環境資源田野之中和農家后院里有豐富的農作物和動物資源。由于這些動植物就在學校周邊,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觀察動植物生長的整個周期和生活習性,這為他們更好地學習科學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農村,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學校可以開辟出更多的空間種植花卉和蔬菜,建設動植物實踐基地,從而讓校園的各個場所“活”起來,成為學生學習科學和探索自然的校園課堂。學校可以在校園里開辟出相關的區域開展種植和養殖活動,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安排學生自己動手種植蔬菜、花卉等植物,飼養家禽、昆蟲、小魚等小動物。一學期或一年結束后,學校可以對各班級的種養殖情況進行評比和獎勵。在這一過程中,科學教師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自主探究能力,讓他們親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實踐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要用好科學教材教科書是教師進行科學教學的依據和指揮棒,教師要依據教科書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環境資源優勢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探索活動的過程,將課程的內容有效地延伸到課外,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理解和掌握教科書的內容。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
(三)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科學問題科學來源于自然,我們用科學知識又進一步服務和改造自然。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新的亮點和問題,使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學生最熟悉的問題探究和學習科學,這樣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教師也要善于從課外環境中尋找探究的問題和知識點,在課外環境中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三、有效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一)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科學研究首先是由問題產生的,沒有問題就沒有科學研究,它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科學是關于自然的知識,它是以科學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以探究為主的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我們的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而發現和提出問題是進行科學學習和探究的前提。不能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就不能探究,教學就不能有效開展。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他們想要觸摸,玩耍,做任何事情。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機會,減少限制,讓他們在教學中表達自己,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提問,允許有不同的理解,允許學生之間進行辯論,激發他們的熱情。對于小學生而言,能主動提出問題是較難的。只有當學生學習了一定的知識后,才有可能對新內容產生困惑、疑問,從而產生問題。所以,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是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前提條件。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任何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強化基礎。在進行新課學習之前,我們可以倡導學生“先學”,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學生才會思考,有思考才會有問題,帶著“問題”進課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智慧,調動學生的身心進入活躍狀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越深入,就越容易發現問題,提出的問題才更有意義、更具價值。
(二)鼓勵學生想辦法自主解決問題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和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探究,讓他們自己質疑、探究、解決問題,讓他們帶著好奇去尋求新知。例如,在講到分子間有空隙時,教師可以提問:把方糖放到水里,體積會不會改變?此時學生可能回答“不變”或“變”兩種答案。教師不要急于給出答案,可讓學生先自行實驗,讓學生在探究活動的基礎上,給予教師答案。接著教師繼續進行實驗,并就實驗現象問:把方糖一塊一塊往裝有水的量筒里加,一開始體積并無改變,加了較多塊時才改變。這是為什么呢?這時教師不要急于解釋為什么,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這樣可以保持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只要指導學生,讓學生合作討論進一步進行探究。之后教師再用沙子和水再次實驗,這樣學生輕而易舉地可得出沙子間有空隙,延伸到分子間有空隙,學生就容易接受了。這比教師直接教給學生分子間有空隙的效果要好很多。
四、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讓課堂更有活力
現代化教學手段迅猛發展,對課堂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讓學生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幫助下探索學習,從而進一步促進和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探究興趣和能力。目前教材已經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信息、圖片和文本,并輔以明亮的色彩,使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表現出來。此外,40分鐘的科學課程包含了一些教學內容和實驗活動,如果教師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方法,如幻燈片、投影、視頻等多媒體,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簡單易解,讓課堂更有活力,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環境,拓寬師生的思想,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幫助學生理解熱脹冷縮原理的時候,可以設計一個小的課件,從一個關于生活中的沸水的動畫視頻開始。當教師把“冷水”“滿水”“沸騰的茶壺溢流”等幾幅圖放在一起時,學生思想就會逐漸深入。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被引導去發現和提問。通過討論和實驗,學生首先得出“物體具有熱膨脹和冷收縮的性質”的結論。在那之后,再向他們展示一個工人修路的視頻,工人修建公路時會專門留有路面伸縮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個路面伸縮縫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闡明問題的成因,啟發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學會用科學思維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渲染課堂學習氣氛,增加科學教學趣味性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外部形象,還要注意內在的修養,為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做好準備。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應有良好的形象和課堂表現。黑板是教師教學的有力輔助工具,教師應充分發揮黑板在教學中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經常使用彩色粉筆進行小學的科學教學。例如,在“各種各樣的葉子”課上,我在一體機上展示了各種各樣的葉子,要求學生提出一些具有高度方向性和可研究性的問題,如“葉子的形狀”和“不同葉子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等。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問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為什么有樹葉”和“為什么樹葉是綠色的”等。可見,這些圖片使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誘發了他們的思維活動,使教學變得有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六、通過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濃厚興趣
在全面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要應用新課程理念下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把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在科學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改進教師的教學。有調查數據表明,小學生從喜歡某位教師到喜歡這位教師所教學科,進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最佳心理狀態。因此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努力做學生喜歡的教師,我也深刻地體會到及時的發現和表揚會讓學生終生難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課堂教學中激勵學生的方式就是表揚和獎勵同時進行,準備好剪得端端正正的小紅旗和小紅花獎給表現優秀的學生。在課堂上要盡可能減少教師的規定行為,只要是學生圍繞學習的言行,教師都必須給予鼓勵;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加以引導和發展,避免學習過程公式化;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情境,克服單調枯燥。
七、努力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示范到位,嚴格要求。在實驗操作時,要特別強調操作步驟和做好預防措施。要讓學生學習實驗操作的每一步,教師及時指出操作中的問題,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逐步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作風,為今后的科研和其他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八、通過自己的教學促進學生對科學這門課程的熱愛
我以自己嚴謹的教學態度從事科學課程的教學,不是為了名利,而是要把自己對科學這門課的所學所悟真正傳授給學生。通過自己的教學,增強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熱愛和興趣。我們要努力成為學習和探索型教師,贏得學生的尊重,促進學生掌握新知識,提高探索能力。
參考文獻:
[1]侯正太.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活動的實施策略[J].吉林教育,2011(11S).
[2]王宏濤.農村科學教學的兩點體會[J].湖北教育(科學課),2011(1).
[3]羅永偉.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提問[J].吉林教育,2017(33).
作者:楊波 單位:甘肅省高臺縣新壩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