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風險治理科學發展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資本邏輯對社會生活的全面統治是現代
社會風險不斷累積的社會歷史根源從當前中國的現實來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許多“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的現象,如非法雇傭童工、血汗工廠、各種歧視、征地強拆所致命案、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教育公平問題、廉政風險、道德滑坡等等。不得不承認,市場經濟發展20多年來在全社會成功地確立了自由、平等、效率、競爭等理念的同時,每一個個體的人在市場化大潮中更是身不由己地被金錢所驅使,資本邏輯支配著勞動邏輯,自由受縛于資本邏輯,欲望滿足閹割了意義追求,知識精英遭受商業精英的排擠,消費主義至上,工具理性泛濫,人文價值觀沉淪,當代中國人相當多地成了“無根”的存在。
二、超越資本邏輯的科學發展,是一種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按照馬克思的思路,只有終結資本邏輯的統治,使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才能抵御各種風險的襲擊,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平衡發展,人的生存才能從抽象走向具體,從虛幻走向現實。
1.超越資本邏輯的科學發展,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
以人為本的發展意味著:第一,發展的主體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P284),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社會關系中的個人的發展。既然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那么,人的發展程度就應當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和衡量社會發展的基本尺度。第二,“發展”是人的自我創造和自我生成。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人不是受動性的存在,而是以實踐為本性的存在。正是通過實踐活動,人改造了世界,同時也改變了自身,創造出新的自我,從而推動著人的展開和生成。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進行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P58)所以,發展是人特有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也就是不斷創造和實現自我的本質的活動,這是發展的本原意義所在。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克服資本邏輯主導下的“發展”潛伏著的人的物化和異化的風險。第三,“發展”是人的自由選擇和自我承擔。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發展的主體,發展是人的自我創造和自我生成的自覺實踐。這樣,發展就不是由某種外在的、先驗的神秘力量所控制的被動的過程,而成為了一種人的主動選擇的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P118-119)發展既意味著人的自由選擇權的不斷擴大,也意味著人要為自己選擇的后果承擔責任。馬克思曾說過,“選擇是人比其他創造物遠為優越的地方,但同時也是可能毀滅人的一生、破壞他的一切計劃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為?!?P458)這就是說人的選擇帶來的可能是正面的后果,也可能是負面的后果,而且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拓展,這種不確定性或風險會愈發顯著。既然社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自己的自覺選擇活動,那么,人就不會把選擇的風險責任歸于神、命運或歷史必然性,而是把風險責任扛在自己肩上。只有對社會發展承擔起風險責任的人,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體。
2.超越資本邏輯的科學發展也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全面是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要統籌兼顧,系統推進;協調是指發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要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沙掷m是指發展進程要有持久性、連續性,主張以多樣性的生態發展取代單一性的人類進化,以“共生、共存、共贏”的相互受益行為模式取代“征服、獨存、單贏”的損人利己行為模式;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與治理各種生態風險,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三、超越資本邏輯的科學發展,是一種以和諧為價值追求的發展
在風險社會狀態下,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沖擊,導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的緊張,甚至造成社會動蕩和解體,無從實現社會的平穩有序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風險社會就是和諧社會的對立面,社會風險治理的終極價值追求就是實現一個風險負面效應最小化、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這也是當代中國為之孜孜奮斗的宏偉目標。
1.“和諧”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在西方傳統中,人類中心主義占據著主導,認為人能夠從自然無限制地攫取,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和肆意揮霍的意識,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與同時代“自然主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和“反自然”的人統治自然歷史觀截然不同的是,馬克思以整體論的思維方式看待世界,以實踐為基礎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人與自然和社會有機統一的生態要素論思想。第一,人、自然與社會是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三個基本元素,它們之間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關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自然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P187)第二,人類社會生活的生產是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統一。“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P516)第三,重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合理調節”。馬克思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當今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資源、環境、生態問題,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和政策設計。但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的慣性巨大,城鄉社會生態環境污染破壞嚴重,環?;緡邎绦惺墁F實利益干涉,生態優先和環境價值的觀念與生態建設的實際行為還有距離。如何應對當前和未來的生態壓力和挑戰?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社會有機統一的生態要素論啟示我們,確立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基礎地位是必由之路。一是要正確認識自然對于人的生存和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客觀性、優先性、價值性、基礎性與根本性地位,確立善待自然的生態道德,并據此來改變對待自然的態度,規范對待自然的行為;二是要深刻理解人與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相互制約作用,轉變單純從人的需要和利益出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規律的狹隘發展模式;三是要根據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合理調節論”要求,以生態理性來平衡經濟理性,堅決貫徹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同行動。
2.“和諧”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馬克思指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P515)也就是說,人的發展必然通過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存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全面發展。由此出發,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因為這是人與人不和諧關系的一種極端表現。對當今中國而言,階級壓迫和剝削現象雖然已經消失,但傳統的等級觀念、特權思想以及現代性思維中的個人主義依然存在并有著較大影響,這必然誘導出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造成了社會關系的危機,使社會家園的基礎遭到了摧毀。這就要求從自我中心化的個人主義與主體主義轉向社會和諧的共同體意識,破除自我與“他者”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進行社會關系與社會制度的革新,既打破社會對個人的不合理約束,又實現個人對社會的依存,從而避免個人本位的誤區,使社會成為個人健全發展的家園,開創出和平共處、多元互補的“社會和諧”時代。
3.“和諧”指的是人與自身的和諧
人不僅需要美麗的生態家園與有序的社會家園,而且還需要一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變成了典型的“經濟人”:“理性”地算計,“最大化”地獲利,價值被金錢化,理想被功利化,人生也被“物化”。這就帶來了精神上的困惑,人們陷入了存在主義的焦慮和虛無主義的頹廢之中,“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即使飽暖無虞也照舊不得安寧。犯罪、吸毒、酗酒瘋狂和惡作劇的增長,成為人的通風口、人的個人價值實現的替身”(P338)。因此,必須超越資本邏輯的統治,從極端片面的物化追求,轉變到以人性的豐富發展為中心的合理選擇,使人成為全面發展、身心和諧的“自由個性”的人,這樣的社會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自由人的聯合體”,是真正的人的“自由個性”時代。
作者:王健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