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科學發展與產業化展望與反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世紀末,隨著集成電路的高速發展,信息科學特別是通信和互聯網迎來了蓬勃發展。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是過去50年里發展最快的兩門學科。生命科學的每次發展都離不開工程技術的發展。例如,沒有顯微鏡就沒有微生物學,沒有CT、磁共振成像(MRI)設備就沒有無創影像學。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網絡的發展,以及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等生物學的迅猛發展,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結合將是一個機遇,也是今后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信息科學今后發展的方向之一是集成電路和生物醫學的交叉,如發展與集成電路相關的掌上實驗室芯片。
因為很多生物芯片的制作工藝和半導體制作的工藝是相通的,所以集成電路的制作工藝(如濕法刻蝕、干法刻蝕、等離子刻蝕等)可以應用在生物掌上實驗室的芯片設計上。生物芯片可用于疾病的快速診斷和藥物開發。例如,針對病毒,生物芯片可以像測血糖一樣提供隨時隨地便攜核酸檢測。通過模擬體內微環境,檢測抗病毒藥物的有效性,將大大縮短藥物開發的周期和成本。信息科學今后發展的另一個方向是生物傳感器和大數據分析。具體而言,就是發展與電路設計相關的可穿戴生物傳感器,以及與計算機相關的大數據分析。目前,生物醫用大數據分析存在的問題是網上數據的質量無法保證,如數據的出處、對應患者的信息都無法準確獲取。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可以采集實時數據,個體化數據的采集通過云計算進行電子存檔,數據的出處、對應患者的信息都有據可查。當然,設計芯片/傳感器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所采集數據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視。未來,信息科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將是開發信息安全技術。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硬件自毀的研究,當芯片受到入侵時,可以自動消除存儲的信息和破壞芯片的布線結構。
隨著半導體晶體管制作工藝達到納米工藝的極限,我們必須反思今后信息科學的發展和產業化的出路。我認為,“科研”和“創新”不可混為一談,科研不等于創新。以發明便利貼聞名世界的3M公司的杰弗里•尼科爾森(GeoffreyNicholson)博士曾經說過,“科研是將金錢轉換為知識的過程”,而“創新則是將知識轉換為金錢的過程”。例如,世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擅長將“科研”轉換為“知識”,第一部手機、Unix操作系統、第一個晶體管、第一條光纖都出自貝爾實驗室,有7項諾貝爾獎與貝爾實驗室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但是,貝爾實驗室在將“知識”轉換為“金錢”方面就要遜色很多。20世紀末,美國政府為了防止產業壟斷,把AT&T公司拆分,作為AT&T公司研發部門的貝爾實驗室也被拆分,大部分變成朗訊公司的一部分。
后來,朗訊公司的股票大漲,領導層花重金錯誤地收購了一些小公司,以為通過收購就可以提高公司創新能力,結果在路由器方面大大落后于思科公司。隨著21世紀初信息產業泡沫破滅,朗訊公司和貝爾實驗室轟然倒臺,股票價格從70多美元降為1美元以下。由此可見,科研和創新兩者沒有必然聯系。對科研項目的投入,不一定能有產出。國內一些風險投資公司要的是技術可以馬上變現,但那是華爾街基金管理公司將錢變錢的把戲。將“知識”轉換為“金錢”是需要時間和積累的。此外,培養“好奇心”也非常重要。嬰兒出生時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好奇,正是這樣的好奇心,驅動人類不斷地創新。老調重彈,我們現行的“死讀書,讀死書”的教育方法要修改。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鼓勵學生能挑戰書本知識,要有“突發奇想”。
作者:陳頡 單位: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