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住宅小區室內外空間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闡述住宅室外交通空間、景觀空間、建筑空間形態、日照空間等設計及住宅室內居住空間功能、心理、生理環境和居住室內空間的變化,結合某商品住宅小區實例,分析居住室外空間設計及室內空間設計的重要性。
【關鍵詞】居住區設計;居住空間;空間形態;居住功能
1居住空間設計原則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更關注住宅空間設計,注重空間布局與戶型布局的合理性、空間功能的舒適性及材料與環境的綠色環保。因此,新時代建筑師應具有前瞻性,通過分析市場經濟規律,預測未來生活模式,使住宅居住空間更合理。為此,住宅居住空間設計應考慮以下原則。1)以人為本住宅主體對象是人,應創造便捷舒適的生活,體現“人造住宅,住宅造人”的住宅設計理念。2)舒適性居住空間的舒適性不僅指家具的溫馨布置,還體現在空間的體量大小方面。擁有合理、與住戶家庭生活行為需求相適應的空間體量是滿足居住空間舒適性的必要條件。3)私密性居住空間的私密性一般指與戶外及家庭成員間的聯系。與戶外的聯系是指樓間距、日照、通風、視線、噪聲等因素。家庭成員私密環境的營造既需合理劃分與組織空間,又需適當運用各種分隔手段,滿足家庭成員對私密性的要求。4)“綠色環保”理念住宅居住空間設計需采用綠色環保的裝修材料,打造綠色居住空間。5)“可持續發展”理念設計居住空間時需留有發展余地,遠近結合,考慮靈活性、可變性、適應性和超前性,體現居住空間的“可持續發展”理念。6)創造“個性”風格功能空間完善合理,設備、設施配置齊全,創造良好的室內居住空間環境;依據不同人群心理及生理需求,塑造獨特的“灰”空間,如室內與室外過渡的“露臺”“入戶花園”“陽光室”“凸窗”等。
2居住空間室外設計
2.1住宅室外建筑空間形態
2.1.1建筑空間形態布局原則1)建筑空間形態采用“行列式”布局理念“行列式”布局居住空間均好性較好,后續套型設計易實現南北通透,建筑視覺效果強化。同時,有利于確保最大效能用地。2)建筑空間形態采用“大間距”布局理念有利于優化住區環境,也利于地下車庫空間利用,改善住區通風、日照效果。某商品住宅多為小高層,包括14,10及11+1層,建筑空間間距達55~60m,傳統間距僅為30m。既保證建筑空間套型的日照要求,又滿足地下車庫停車需求,在不增加車道前提下,增加停車位,由每列停3輛改為停4輛。3)交通組織高效便于車庫布置,增加地下車庫的有效使用面積。
2.1.2商業建筑空間形態布局定位某商品住宅在用地東側經二路布置社區服務商業,即商業1和商業2,均為2層,建筑高度8.5m;用地南側布置公建配套和獨立商業3,公建配套為3層,建筑高度10.6m(結構標高),商業3為3層,建筑高度11.8m。如此布局,呼應區域功能需求,加強組團圍合,強調建筑空間的私密性。
2.1.3多層建筑空間形態布局定位某商品住宅在用地西南側,靠近商業3布置多層居住建筑空間,即17及18號2棟5層建筑,建筑高度17m(結構標高),并設置層高2.2m的地上汽車庫。西南街心花園的生態效應可向四周輻射,提升多層住宅的品質;南側商業可提供更便利舒適的居住環境。功能及空間分區明確便于在套型設置上規避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但日間人流較大會影響住戶日常起居。
2.1.4小高層建筑空間形態布局定位某商品住宅在地塊中布置16棟小高層住宅,有2棟10層,2棟11+1層,12棟14層,建筑最高為41.1m(結構標高)。小高層在滿足規劃條件下,確保最大的住宅間距,突出生態景觀。整體呈側邊高、中間低空間形態,形成內聚式布局,中間可配合景觀布局定位高端套型。同時,小高層整體呈北側高、南側低的空間形態,加大住宅對內景觀面,提升后排住宅品質。盡量規避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強化建筑空間的圍合感,加強私密性,確保區域內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
2.2住宅室外交通空間設計
2.2.1設計原則1)滿足GB50016—2018《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及GB50096—2011《住宅設計規范》對建筑空間消防設計的要求。2)最大限度節約土地,滿足我國節約型社會需求。3)人車分流以滿足居民人身安全要求。4)方便居民出行,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2.2.2空間構架某商品住宅小區路網可概括為“一環,一縱,多橫向盡端”。小區主路為“環”路,滿足消防設計要求。宅間路直接從主干路通向住宅,同時,貫穿地塊南北設置人行步道,小區內各住戶均可利用人行道路系統進入中心綠地,居民可隨時進行休閑活動。
2.2.3交通出入口設計某商品住宅小區車行出入口位于基地東西兩側,分別由萊陽路和經二路進入,人行主入口設置在南側緯五路,連接南北貫通的人行步道,小區人車分流,不僅滿足規范設計要求,也為居民創造良好的人車流線,滿足人民生活需要。
2.2.4道路及停車位設計某商品住宅小區環形車道為雙車道,寬7m,盡端道為4m。小區內機動車停車位780輛,機動車停車率為0.66輛/戶,商業為0.50輛/100m2,其中地上機動車車位205輛,地下機動車位545輛,多層住宅車庫停車30輛,滿足規范要求。自行車停車位1340輛,合住宅1.10輛/戶,商業內部0.75輛/100m2,外部為1.20輛/100m2,全部為地下停車位,設于地下非機動車庫內。
2.3住宅室外景觀空間設計
2.3.1設計原則1)以建筑與道路圍合為基礎,形成組團綠化相互融合、互為借景的布局,打造庭院組團空間。2)實現全地下與半地下車庫相結合的模式,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突出景觀體驗性,塑造三維立體花園。3)恪守環境設計總目標。
2.3.2庭院式組團空間1)空間景觀結構某商品住宅景觀構架為“一縱三橫”:“一縱”為貫穿小區南北的步行景觀道;“三橫”中,中間一橫為居住區景觀軸,南北各一橫為組團景觀軸。2)公共景觀軸某商品住宅中央東西公共景觀軸內軟硬質景觀相結合,結合建筑入口及住戶戶外活動設施,成為公共活動的中心區域。公共活動場所設計充分考慮各年齡階層居民的需求,尤其照顧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群體的特殊需要,應設置適當的娛樂、休閑區域和設施,并按照集中原則布置,既方便居民,又便于管理,為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打好基礎。3)景觀步道某商品住宅中央南北以抬高的景觀步道貫穿小區內部步行系統,做到小區景觀步移景異,景觀層次豐富多樣。4)組團景觀某商品住宅于南北兩側布置東西向組團景觀軸,結合半地下車庫圍合庭院,形成私密性較強的居住景觀空間。
3居住空間室內設計
室內居住空間功能環境與居民行為密切相關,設計需充分考慮居住者行為,據此進行室內空間分隔,組織空間秩序及空間形態;同時,考量家具尺度與擺設,方便進行二次裝修設計,創造宜人的室內居住空間環境。
3.1.環境要素
某商品住宅居住空間按“戶”設計組織。每戶布置起居休閑、餐飲、就寢、烹飪、盥洗、藏貯及工作學習等空間,以滿足現代居住模式所需的全部功能空間。起居、餐飲及藏貯空間為家庭成員的公共活動空間;就寢及學習空間為家庭成員的個人活動空間;烹飪及盥洗空間為家庭成員的勞動及生理空間。某商品住宅功能空間劃分較合理,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3.2布局模式
室內居住功能空間的布局模式應“以人為本”,符合居住行為模式。以起居室為中心,按各功能空間特點布局,使其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減少相互干擾,實現動靜分區、公私分離、污潔分離,保證居住生活的舒適性。某商品住宅項目設計考慮動與靜、公共與私密、潔與污功能分區,滿足住宅基本功能需求,彰顯“人”的重要性。
4功能空間尺度與面積影響居住舒適性
某商品住宅面積小,受90/70(小區90m2戶數占總戶數70%)政策限制,起居室開間為3.9m,進深為4.5m,建筑面積約18m2;主臥室開間為3.6m,進深為3.8m,建筑面積約14m2。參觀樣板房后,感覺起居室居住空間體量合適,不影響家具布置;主臥室有些局促,只能布置寬1.5m雙人床,若布置寬1.8m雙人床,則無法擺放床頭柜,建議今后設計凈深應為4.2m;衛生間干濕分離,但凈深為3.0m,只能布置小容量洗衣機,影響住戶大件衣物洗滌需求。若要布置大容量洗衣機,只能打通中間分隔墻,不符合干濕分離的設計理念,建議今后干濕分離衛生間設計凈深宜為3.3m以上。該商品住宅設計還包括貯藏間、工作學習空間等,充分利用室內空間,基本滿足目前居民生活模式。
4.1心理環境
住宅空間應具有安全感、私密感和舒適感。1)安全感是居住環境的最基本要求,結構的安全、防火、防盜、防滑、防墜等確保居住安全性;噪聲和視線干擾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不安全感。某商品住宅設計中,通過細部設計來滿足以上需求。如陽臺欄桿滿足凈空1.1m安全設計要求,衛生間為磨砂玻璃,以遮擋視線;戶門防火防盜門,實現精細化設計。2)私密性要求個人和家庭行為不受任何人干擾,具有按自己意愿支配空間環境的自由度。居住環境私密性要求戶與戶之間行為與視線不受干擾,入戶處設過渡空間,避免開門見山,空間也可用于更衣、換鞋、放置雨具。商品住宅設計,從功能分區出發,對住戶私密性進行仔細考量。3)舒適性舒適性包括居住空間功能環境、生理環境及心理感受等。在滿足居住空間功能前提下,通過住戶二次裝修設計,打造反映居住者文化愛好及藝術素養的舒適居住環境。在某商品住宅設計中,部分臥室設計“凸窗”,甚至是“轉角凸窗”。這是近年來常使用的延伸空間設計。“凸窗”的平臺既可布置綠化、盆景等植物,美化室內環境,又可作為“灰”空間,供居者偶爾休憩。
4.2生理環境
某商品住宅的總平面規劃中,建筑物基本南北向,朝向良好,窗洞上沿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m,易形成穿堂風,且綠化率達40%,保證居住空間內有充足日照、清新空氣、適宜溫濕度、明亮光線,且無嘈雜噪聲,創造宜人的生理環境。在某商品住宅設計中,選用具有減震設施的電梯,且鄰近居住公共空間布置,遠離臥室等安靜空間。鄰客廳的電梯在電梯井道設60mm厚隔聲板,最大程度保證居住空間的安靜。
5結語
居住區設計是長期的系統工程,包括室內及室外居住空間環境。建筑師在精心設計室內空間的同時,也應注重室外居住空間環境設計,二者共同構成居住環境。隨著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作為新時代的建筑師,應為居民創建景觀怡人、富于情趣的居住環境,使人類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作者:張貴文 單位: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