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療建筑功能流線及空間設計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小型醫院建設;設計方案;交通流線;空間形式
近幾年來對于醫改制度的討論,不僅僅限于對醫療體制的改革,更對未來醫療建筑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醫療改革中的醫療資源再分配,將會促使一批基層小型醫院的新建,而醫療建筑規模的變化所帶來的建筑空間及流線的改變,是建筑設計工作者所要面臨的問題。
1小型醫院的劃分及特點
按照目前我國主流的醫院等級劃分來看,醫院的規模通常按照護理床位數來進行劃分,而200床以下護理床位數的醫院,可被分類為中小型醫院。小型醫院其特點為:在空間上,使用率高且緊湊;在功能上,不能過分要求完整的科室設置;在功能流線上,按照現有的條件下進行有效的醫患分流設計。本文中談到的實際案例為某縣中醫院新建項目,住院床位數規模為100床。項目用地北側、東側均臨城市主干道;凈用地面積9433.8m2,總建筑面積11999.69m2、地上總建筑面積9777.51m2;地下總建筑面積2222.18m2。分別為三棟獨立建筑,其中主樓為綜合醫療樓,主體6層、裙房2層,地下1層。從地塊實際情況來看,本項目用地較為緊張,是典型的小型醫療建筑設計。
2小型醫療建筑的規劃及流線設計
2.1總平面規劃設計
醫療建筑的功能劃分,從使用上可分為醫療區、行政區、后勤區三大分區。而三大分區則主要依靠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流線將三者兩兩聯系起來。三種流線中人流的流量是最大的,在設計時應優先考慮,而物流是將醫療區與后勤區聯系的紐帶,是醫療區獲得支持的重要通道。相比較之下,院區功能區之間的信息流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從空間上已經被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所替代,從而節省出大量的建設空間,為小型醫療建筑的設計提供便利條件。綜上,根據使用的要求及用地的情況,本次項目將醫院所需的物流及信息流、行政區與后勤區整合,形成行政后勤樓,此外將中心醫療區的門急診、醫技、住院功能整合成醫療綜合樓,在一棟建筑內利用豎向交通將幾個功能聯系在一起,達到節省建設空間的目的。本項目中醫療綜合樓設置在整個院區的中心部位,正對院區的主出入口,出入口的設置與功能結構規劃相對應,位于院區東南側,而污物出入口則設置在基地西北側,最大程度的保證院區內的潔污分離。新建行政后勤樓在基地的南側,緊臨醫療綜合樓,縮小行政后勤對醫療區的供應流線。
2.2總平面流線設計
醫療區作為醫療建筑的核心區域,由急診急救、門診、醫技、住院等幾部分組成,本項目中將這幾部分功能區整合在一棟綜合樓內,因此,需要將各個功能之間的聯系,以及在建筑中各種流線進行細致分析及統一的規劃,在為病患提供便利就醫的同時,對醫生、病患、陪同等在內的各種群體進行有序分配,避免交叉感染。醫院的主要人流來自于門診人流,因此門診入口設置在正對院區主入口的東側,輔助以入口廣場,結合市政道路,解決主要人流的聚散問題。而在有限空間內,本項目急診急救入口盡量做到了獨立出入,和門診合用的汽車坡道使急診病人就診和急救車輛可直達急診急救入口,減少急診急救病人就診的時間。為避免住院探視人流與其他人流的交叉,住院入口設置在綜合樓西南側,保證住院、門急診人流在建筑外部就得到有效的分流。
3醫療綜合樓內部空間及流線組織
大部分小型醫療建筑的內部空間同樣因條件所限,如何組織交通空間是本項目中的一個難點。交通空間的問題可具體量化為平面的走道、中庭,豎向的樓梯、電梯等。在以往的大型醫院的設計中,由于空間尺度大,往往會在交通空間的設計中給予較大的空間,但是對于小型醫療建筑來說,過大的交通空間會對建筑本身帶來一些浪費。所以通過對現有醫院的走訪、老舊院區的調研,以及在人性化方面的考量,我們將門診醫技走道的寬度定在2.6m,集中候診廳7m×10m,住院樓走道為2.8m。在豎向交通方面,除滿足疏散要求外,根據本項目的特點,設置病患電梯兩部,污梯一部,滿足日常所需的同時也不會對空間造成浪費。
3.1門急診、醫技空間及流線組織
門急診、醫技人流具有流量大、流程多、頻率高等特點,尤其在首層中,需分散和疏導大量的人流。我們通過首層布置13m×15m的兩層通高的公共中廳,使其和公共走廊共同聯系起門急診、醫技的各功能區,為患者創造了寬敞、通亮的公共空間體系。中廳西側為門急診區,東側、北側為醫技區。整個中廳將首層平面分割成門診、急診、醫技三部分,在節約空間的同時做到彼此相對獨立,而之間的聯系又可以通過中廳解決。公共中廳兩側設置藥房及門診掛號收費,通過寬敞的中廳解決醫院中排隊等候人流的靜態路線及就診人流的動態流線間的交叉問題,同時門廳上部的采光天井形成兩層通高的明亮空間,也可緩解就醫患者焦慮的心情。出于節省空間的目的,門診區放棄了醫患分流的雙通道組合,而是在設計中考慮通過一次集中候診廳—二次候診這樣的流線設置,從設計上創造可通過管理手段,做到分時、分流就診的條件,最大程度的避免醫患交叉。
3.2手術部空間及流線組織
無論在各種規模及類型的醫院中,手術室的流線較其他科室流線是相對復雜的,流線布置的不合理很可能導致手術過程中產生交叉感染而導致最終的失敗,所以手術室的流線也是極其重要的。本項目中,手術室設置在中間層3層,從整個醫院來講,方便門急診與住院與其的聯系,通過電梯聯系為各類型行動不便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聯系。而從手術部自身的特殊性來講,并沒有因為空間的制約而減少流線設計,同樣按照病患流線、醫生流線、潔凈流線、污物流線來設置,各個流線相互獨立,通過緩沖空間相聯系,有效的避免了因為流線交叉而產生的交叉感染(見圖1)。手術部的潔凈設備的設置,并沒有按照傳統方式,在手術室上部設置設備層解決,而是通過同層設置,通過裙房屋頂對外聯系,這樣也大大減少了空間的浪費。
3.3住院部空間及流線組織
住院護理單元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單廊式和雙廊式,就使用上來講,單廊式節省空間,雙廊式流線清晰能夠做到醫患分流,各有優劣。在設計初期,我們通過反復思考及嘗試,結合以上兩種模式,同時考慮到節地因素,創造出局部雙走廊的護理單元模式,既節省了空間,同時又設置了完備的醫患流線、潔污流線,病患走廊與醫護走廊均獨立設置,互不交叉,使醫生與患者分區明確又聯系便捷。
4結語
新背景下醫療建筑需求的改變、完善,使得設計人員進行具體的設計工作時,需要付出更多時間研究不同規模醫療建筑的空間流線組織,重新考量適用的空間尺度,為各類型建筑的良好發展注入活力,最大程度的滿足現代醫療建筑的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周欣.中小型醫療建筑空間探討[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2]徐超,段新旭,趙翾.淺談醫院建筑設計中流線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5):35-37.
作者:王元 單位:山西晉設拓凡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