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介入的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策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十二五”期間逐步興起了“美麗鄉村建設”熱潮,改善鄉村的人居環境已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鄉村公共空間作為村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動場所,對于鄉村旅游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試圖分析旅游介入下的水畈村公共空間的現狀問題,通過對水畈村公共空間的研究,一方面從宏觀角度組構公共空間關系,另一方面從微觀角度分析公共空間設計,總結出公共空間中的空間形態、場所精神、行為活動定位的設計策略,為鄉村建設起到了助力推進的作用,同時為其他鄉村地區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旅游;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策略
鄉村中的公共空間是村民賴以生產生活的物質空間,而旅游介入下的鄉村公共空間與傳統村落不同,對于整個鄉村發展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共空間作為村民生產生活以及日常交往的核心空間,也是為游客提供參觀本土文化、休憩娛樂、豐富鄉愁體驗的公共空間。旅游業介入鄉村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鄉村公共空間的設計對于鄉村建設至關重要。在進行公共空間設計時,如何實現鄉村文脈延續,維護場所精神,營造出符合當下旅游發展的鄉村公共空間,提高人居環境,帶動鄉村可持續性發展,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
1鄉村公共空間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旅游業迅速發展,為鄉村建設提供了契機,鄉村公共空間也隨之發生變化。筆者調研了岳西縣水畈村公共空間,主要采用實地調研與訪談的方式。結合筆者自身走訪情況,具體包括以下三點問題。
1.1鄉村原有空間形態的破壞
旅游作為城市與鄉村的連接媒介,使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也導致其空間形態比傳統村落原有單一的生活空間更為復雜。通過調研了解到,空間形態上廣泛出現的問題有,隨意復制城市空間設計內容,運用到鄉村建設中,造成公共空間千篇一律的效果(見圖1)。大規模“拆舊建新”,與原有空間形態不協調,對本土特色也是一種破壞。同時,空間形態的建設如果不考慮村落原有空間肌理、生態環境以及建筑文化,將不利于鄉村長久發展。
1.2鄉土文化精神的遺失
原有村落經過旅游建設后,鄉村公共空間的營造以旅游活動需求為中心,鄉村現有的旅游資源、空間功能布局以及公共配套設施要符合旅游開發的要求和現代化日常生產生活的需求。工業化與標準化的生產在鄉村并不適用,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卻忽視了對鄉村整體空間形態關系、鄉土文化精神保護的研究,無疑使鄉村失去了活力與本土化特色。
1.3游客與居民公共行為沖突
旅游人流量增加,游客帶來的生活垃圾增多,相關公共配套設施沒有進行系統的整合,游客對自然環境以及農產植物造成破壞;由于沒有對人群活動類型進行充分考慮,針對性地進行設計,致使游客與當地居民發生行為沖突。相關人員在進行鄉村公共空間建設時,游客與村民雙方的態度與心理行為特征都應是考慮的核心問題。
2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研究
鄉村公共空間是指,存在于鄉村地區,對外開放且能夠自由進行交往,開展公共活動的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間場所。“空間”是其形的特征,“公共”是其質的特征。公共空間作為鄉村的重要空間,對增加鄉村社會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對鄉村公共空間的研究需從宏觀角度組構公共空間內在關系,從微觀角度分析公共空間設計。個體公共空間與整體公共空間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整體公共空間制約著個體公共空間的設計和存在形態;個體公共空間又影響著整體公共空間的空間布局和空間氛圍。因此,需有根據地進行整體與個體公共空間的設計。
2.1從宏觀角度組構整體公共空間關系
公共空間的組構關系是由活動廣場、景觀節點、街巷、村口等不同的獨立公共空間所組成,由揚•蓋爾于《交往與空間》著作中得出,“社會關系影響建筑布局”。由此可見,村落由于其不同的空間形態和建筑肌理,可以映射出當時社會系統的組構關系,而建筑布局與之有著緊密關系。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場所,如水井、街巷節點等空間一般分布在各民居聚集場地周邊。村落入口空間是整個村的形象展示窗口,也是重要的空間節點,與文化空間關系十分緊密(見圖2)。因此,通過宏觀視角組構公共空間關系將有利于了解個體空間與整體公共空間兩者的位置和作用。另外,不同的公共空間之間產生的聯系,對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公共空間設計提供了有利的參考。
2.2從微觀角度分析個體公共空間設計
在進行個體公共空間設計時,首先,從宏觀角度分析空間組構關系,確定個體公共空間在整體公共空間或鄉村中的位置及作用;其次,分析其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和制約因素,以及此空間與其他公共空間之間的聯系。在此基礎上,整合鄉村現有資源,根據活動類型的需要,對公共空間的設計內容進行空間改造。鄉村公共空間的設計內容包括空間形態、鄉土精神以及行為活動研究等方面(見圖3)。
3旅游介入下的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策略
3.1空間形態的設計策略
公共空間是指由實體空間所圍合的或限定范圍內開敞或半開敞的空間,本文將結合空間設計要素探討,從功能、尺度、材料、色彩和公共配套設施五個方面總結鄉村公共空間的適應性設計策略。從功能角度講,依據原公共空間不同的功能與布局,結合旅游業介入下的功能需求,根據本土化的特色,整合周邊旅游資源的優勢,進行空間功能轉換的選擇與定位,設計出游客與當地居民行為活動兼容的公共空間。既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又需保持原有的村落風貌以及其固有的文化印記。從尺度角度講,小尺度空間由于空間類型包括井臺空間、“點狀”節點等空間,使用頻率高,空間私密性較好,因此較容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具有人情味、親切感的空間場所(見圖4)。在鄉村公共空間中,中尺度空間的數量占比較多,通常尺度范圍約為5~15m(見圖5)。空間類型包括景觀節點、村落入口、中小型活動廣場等“線狀”空間。中尺度空間較為適合突出表現鄉村建筑特色與文化氛圍,但人與人之間交流活動的機會較少。大尺度公共空間屬于“面狀空間”,如村落民居外的農業生產區、生態區或村落中較為重要的文化建筑(宗祠、廟宇建筑等)附近,通常以鄉村中特有的生態資源、旅游資源等要素為主(見圖6)。在進行大尺度公共空間設計時,應適當考慮中、小尺度空間的需求,合理進行統籌設計。從材料角度來說,鄉村普遍有自然材料,如石材、木材、黏土等。與北方地區不同的是,南方地區有著較為環保、實用的材料,如竹子、棉麻等植物。這些材料通過傳統工藝的加工,在村落中可構建出與自然共生、具有鄉土化特色的公共空間。同時,可通過材料的多種組合及表現形式的不一,根據材料的特性及紋理,有選擇性地進行有機統一,設計出具有美感且實用的公共活動空間。從色彩角度來說,鄉村公共空間從土生土長的自然環境中提取色彩元素,通常以棕色、綠色、土色等色彩為主(見圖7)。需堅持色彩協調性、統一性、裝飾性的原則,并結合材料的特性,運用到鄉村設計中,既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又維持了鄉土氣息。從公共配套設施角度來說,旅游業的發展帶動游客人流量的增加,村落中的配套設施也在不斷增多,如公廁、指示牌、休閑座椅、垃圾處理系統等。城市中這些基礎設施較為標準化,如原封不動搬到鄉村公共空間,會與現狀空間格格不入,沒有鄉土特色。因此,需堅持“地域性、適應性、本土性”的設計原則,設計出充滿鄉村氣息的公共設施。
3.2鄉土精神的營造策略
隨著當地人口遷移、外地開發商的介入,以及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鄉村旅游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鄉村公共空間不僅僅是物質空間,同時保存了許多村民的公共記憶,也是代表場所精神的客觀存在。同時,要借鑒日本“一村一品”的經驗,在進行鄉村建設時,通過挖掘本地鄉村富有鄉土特色的人文資源(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來帶動鄉村發展。因此,應圍繞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要素等進行公共空間設計,延續鄉村活力,提高村民對其的認同感。只有保留并延續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內涵和場所精神,旅游才能做到“適應”鄉村的發展。將本土文化元素運用到現代藝術設計創作之中是現代鄉村場所精神營造的另一重要手段。對地方文化進行研究,將材料進行有機結合,整合傳統鄉土文化元素,將其運用到現代化藝術表達中,營造創意性的高品質鄉村公共空間,使鄉村公共空間的營造有利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更具生命力。
3.3鄉村公共空間的行為活動定位
根據揚•蓋爾的研究,集體活動或游戲是引人入勝的因素,人們會因此參與其中,從而相互認知熟悉。因此,探討鄉村旅游產生的行為活動如何適應鄉村生活,對鄉村公共空間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公共空間中,活動人群往往對空間活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鄉村居民與游客的行為活動共同影響著公共空間的設計。在了解游客的活動類型及需求后,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方式,通過民俗活動、鄉村文化空間的交流,讓兩者能夠有社會信息要素的交流。通過短時間的接觸,讓兩者的深化交往具備可能性,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游客因鄉村簡樸的生活狀態、自然風景與兒時記憶產生共鳴,去鄉村中體驗自然農耕、采植戲水等活動,這是一種游客行為活動,又是鄉村自然的生活方式。設計師應圍繞這樣的行為狀態進行空間功能布局更新、文化氛圍塑造、完善公共設施,并考慮空間尺度的大小,為游客提供更好的鄉愁體驗,同時也為村民營造良好的公共空間,對鄉村提升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
4結語
本文的整合策略研究緊緊圍繞著旅游發展下鄉村公共空間所需關注與解決的重點問題進行探索,分析出當下旅游介入下的水畈村公共空間現狀與問題,從而提出旅游業發展與鄉村公共空間適應性設計研究,通過宏觀角度組構公共空間的關系、微觀角度分析公共空間設計來分析鄉村公共空間,總結出空間形態、鄉土精神以及行為活動定位三方面,提出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策略。同時,滿足農業生產和旅游業發展的要求,最終實現鄉村公共空間的整體性、體驗性、文化精神性的整合統一,為其他鄉村地區公共空間的發展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梁健.以旅游為導向的傳統村落空間活化設計策略初探[D].華南理工大學,2018.
[2]郭秋萌.旅游開發導向下的北京淺山區鄉村規劃策略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8.
[3]蔡玲,安運華.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空間布局規劃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7,14(22):26-27,44,4.
[4]趙琳琳,王雷亭.鄉村旅游空間分析與空間設計研究——以泰山馬蹄峪為例[J].泰山學院學報,2007(05):89-91.
[5]王云才.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6]汪海燕.旅游經濟影響下的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4,24(07):1008-1010.
[7]王勇,李廣斌.裂變與再生:蘇南鄉村公共空間轉型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4,21(07):112-118.
作者:周慶華 劉濤 單位: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