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我國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不僅有效彌補了原會計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而且還使會計工作更加符合事業單位經濟業務核算的需要,滿足財政體制改革的內在需求。本文在分析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要點的基礎上,提出事業單位應對會計制度改革的策略,期望對促進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順利實施,提高事業單位會計工作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對策
2013年1月1日,我國全面實施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文簡稱“新制度”),該制度在會計原則、會計計量、會計確認以及會計要素的報告等方面作出了改革,并保留了原制度的合理部分,促使新制度更加全面。此次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在規范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完善財務管理體制,適應財政改革需要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事業單位會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要點
1.1會計核算基礎變化
為了適應事業單位經濟業務的發展需要,提高會計信息真實性和可比性,新制度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基礎作出了變革,要求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并存。收付實現制適用于財政撥款的公益性活動的會計核算,權責發生制適用于非財政撥款的經營性活動的會計核算。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相比有著本質區別,其是指按照單位收入的權利和支出的義務是否歸屬于本期來確認收入、費用的標準[1]。這就要求事業單位必須在了解自身經濟運行規律,劃清經濟活動性質的基礎上,合理選擇適用的會計核算基礎,以此保證會計信息能夠如實地反映本單位財務狀況。
1.2資產核算變化
新制度將原制度下11個資產類會計科目擴展為17個,新增“累計折舊”、“累計攤銷”、“待處理資產損益”、“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在建工程”等科目。新制度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入賬標準調整為通用設備單位價值1000元,專用設備單位價值1500元,與原制度下規定的一般設備單位價值500元,專用設備單位價值800的入賬標準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這一做法符合我國事業單位經濟業務發展現狀。同時,新制度還要求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大量同類型物質,即使價值不滿足入賬標準,也要確認為固定資產進行相關賬務處理[2]。在固定資產核算中,新制度創新性地引入了固定資產折舊概念,利用“累計折舊”進行核算,計提折舊方法為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從而確保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能夠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凈值。但是,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會計處理方法有別于企業會計處理方法,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不能計入支出項目,而只能反映在“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的借方,用以反映折舊后固定資產的占用額,即“虛提”折舊。在無形資產核算中,新制度引入了無形資產分期攤銷方法,消除了原制度中一次攤銷法的弊端[3]。
1.3引入財政結轉結余與非財政結轉結余
新制度將年末仍未完成的項目和已經完成的項目的結余資金統稱為結轉結余資金,根據資金性質與用途的不同,劃分為財政結轉結余、非財政結轉結余兩個科目,用于取代舊制度中的“事業結余”科目。新制度在分開核算“事業結轉結余”與“經營結轉結余”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財政與非財政資金的核算,更加具體地劃分結余,并要求財政撥款結轉結余只能結轉下年或退回財政,而不能參加結余分配,這對于強化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管理有著重要作用。同時,新制度還要求獨立核算財政補助支出,將核算信息反映在“事業支出”科目的明細科目中,進一步規范財政補助收入的核算。
1.4財務報表體系變化
新制度對事業單位財務報表體系進行了改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原有報表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用以反映財政資金撥入和支付情況。二是,對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與負債項目進行了改進,要求分別列示非流動資產或流動資產,以及非流動負債或流動負債,取消了原制度中列示的收入、支出項目;三是,對收入支出表的結構進行了改進,從7個方面披露信息,使年度結余按照資金類別分別列示,從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事業單位的收支狀況。新制度實施后,要求事業單位必須做好收入支出科目的日常核算工作。
2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對策
2.1健全會計核算操作規程
事業單位要以新制度為基礎,結合本單位財務核算狀況,健全會計核算操作規程,制定會計核算實施辦法和具體操作事項。在會計核算實施辦法中,要明確財務部門的具體職責,規范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財務報告、年終結算、財務分析等工作要求;在會計具體操作事項中,明確會計核算基礎、會計核算依據的具體內容,根據本單位組織結構、經濟業務性質以及會計核算需要,在依照新制度規定的基礎上,設置二級和三級核算科目,編制明細科目表。在年度決算時,根據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全面清理結算本單位各項收支、貨幣資金、往來賬款、財產物資等項目,按照決算編審工作規定辦理年度結賬、上報決算。
2.2完善固定資產管理
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事業單位要按照新制度的規定做好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做好會計核算工作。在固定資產核算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當的折舊方法,對電腦、空調、復印機、打印機等日常辦公類固定資產,應選用年限平均法;對不常見的固定資產,可向財政國資管理部門上報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和系數,得到批準后可使用工作量法進行計提折舊處理。其次,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事業單位要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進一步完善固定資產采購、使用、維護、處置的管理制度。若單位的固定資產種類較多、專業性資產較為復雜,應當設立專門的資產清查小組,對固定資產價值及折舊進行評估。事業單位要加強資產監督,防止出現單位人員隨意處置或提前報廢固定資產的情況。最后,加強固定資產預算管理,對固定資產購置進行科學決策,避免事業單位盲目購置固定資產,造成資源浪費。
2.3做好財務報表編制工作
事業單位要結合自身情況,根據新制度的規定對財務報表體系進行規范。首先,做好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工作。事業單位要按照月度、年度編制資產負債表,借鑒企業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法,明確編制公式,即資產總額=凈資產額+負債額。在編制時,根據新制度要求不予考慮收支部分的內容。其次,做好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工作。事業單位會計人員要詳細記錄每一筆資金收支情況,編制現金流量表,全面反映本單位在經營和投資時的現金狀況,為估算和預測未來期間的現金流提供可靠依據。最后,事業單位要健全財務報表機制,明確各個報表的編制要求、編制內容以及編制時應注意的事項,規范財務報表編制工作。
2.4加強會計隊伍建設
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對會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事業單位應加強會計隊伍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升會計工作質量。事業單位要組織會計人員參加培訓,學習新制度的具體內容,明確新舊制度的區別,轉變會計人員在舊制度下形成的思維定勢,更新會計人員的工作方法,確保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能夠勝任會計崗位工作。事業單位會計人員還要強化資產管理責任意識,加強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基建項目的核算工作,與資產管理部門形成良好的溝通協作關系,保證資產核算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3結語
總而言之,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是適應我國財政體制改革,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要求的必然趨勢。隨著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頒布與實施,事業單位要認清新制度在會計核算基礎、核算科目、核算方法以及財務報表編制等方面作出的變革,了解新制度的優越性,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會計核算規程,加強資產管理,從而確保新制度的有效實施,不斷提高本單位的會計核算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1]洪淑君.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改革及其存在的問題[J].時代金融,2014(8).
[2]武靜.試論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4(2).
[3]李曉梅.淺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對會計工作的實際影響[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8).
作者:楊淑潔 單位:連云港市連云區環境衛生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