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事業單位如何執行好政府會計制度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加強學習,做到“三個結合”
一是政府會計制度學習要與出臺的基本準則、應用指南學習相結合。在執行政府會計制度中,我們不能就制度而制度,因為財政部出臺的有關存貨、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政府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是對政府會計制度中相關項目的具體說明,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如:固定資產會計準則明確規定了固定資產的確認、初始計量、后續計量及其披露;固定資產應用指南確定了各類應計提折舊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折舊計提時點等;存貨會計準則明確了存貨的確認、初始計量、后續計量及披露等。
二是政府會計制度學習要與財務制度學習相結合。政府會計準則中規定應收賬款應計提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對使用年限有限的無形資產應進行攤銷等,這些規定都與原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所不同。所以,我們要及時完善單位會計制度,對計提壞賬準備的條件、比例和固定資產分類折舊年限等,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
三是政府會計制度學習要與單位自身的經濟業務實際相結合。政府會計制度打破了原有行政、事業、高校等行業性事業單位各行其“道”的模式,對會計制度進行了統一,為上下級單位之間合并財務報表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我們應該以科目設置為源頭,與單位自身的業務相結合,按政府會計制度規定,在不影響會計處理和編制報表的前提下,單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增設或減少某些會計科目。如:對于公益一類的事業單位,按照現行規定不能從事經營活動,那么,財務會計科目中的“經營費用”、預算會計科目中的“經營支出”科目用不到;同樣,事業單位用不到預算會計科目中的“行政支出”科目等。
二、提高認識,走出“三個誤區”
一是政府會計制度并不是做“兩套賬”。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反映在會計核算模式上的變化,從原來的“收付實現制”為主,“權責發生制”為輔,轉變為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實現權責發生制,單位預算會計核算實現收付實現制,具有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雙重功能。并明確對于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業務,在采用財務會計核算的同時應當進行預算會計核算;對于其他業務,僅需進行財務會計核算,而并不是做“兩套賬”。
二是“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業務”不僅僅是指財政預算資金。政府會計制度中按照資金來源渠道不同分為三類:財政資金、非財政資金及其他資金。同時,對于“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資金,并不是單指財政的預算資金,而是指納入整個單位的所有預算資金。
三是從2019年1月1日起,凡納入適用范圍的單位都要嚴格執行政府會計制度。財政部出臺的《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中明確,“本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并不是逐步推進,只要是政府會計制度適用的各級各類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都要同時同步施行。當然,制度中規定納入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或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單位,可以不執行政府會計制度。
三、結合實際,優化科目設置
會計科目設置作為一項基礎性、源頭性工作,對整個政府會計制度執行質量和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一定要結合實際,優化科目設置,執行制度不走樣,讓制度真正落地。一是會計科目設置要與報表、附注內會計報表相結合,考慮仔細周全。根據政府會計制度規定,一級科目103項、報表28張,包括財務報表4張(含現金流量表)、附注內報表21張、預算會計報表3張。其中要特別關注附注內對會計報表重要事項的說明,比如: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應按債務人類別披露期末余額和期初余額,債務人類別分為政府會計主體和其他單位,政府會計主體又分為部門內部單位(納入單位所屬部門財務報告合并范圍的單位)和部門外部單位;事業收入應按照收入來源披露本期發生額和上期發生額,收入來源按財政專戶管理;業務活動費用、管理費用、經營費用應按經濟分類披露本期發生額、上期發生額,經濟分類分為工資福利費用、商品和服務費用、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費用、對企業補助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等類別,同時,業務活動費用、管理費用、經營費用應按支付對象披露本期發生額和上期發生額,支付對象分為本部門內部單位、本部門以外同級政府單位和其他單位;等等。所以,在設置相關科目時,一定要按照附注報表所需要的格式,以確保年終能直接從科目中獲取相關數據,直接生成報表。
二是通過學習政府會計制度,發現相同業務事項,財務會計類科目與預算會計類科目核算的維度并不相同。比如:財務會計類科目“業務活動費用”下可按照經濟分類“工資福利費用”“商品和服務費用”“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費用”等成本項目設置明細科目;預算會計科目“事業支出”按照“財政撥款支出”“非財政專項資金支出”“其他資金支出”“基本支出”及“項目支出”等進行明細核算,并按照《政府會計收支分類科目》中的“支出功能分類科目”的款級科目進行明細核算等。所以,在設置科目時,在遵循有預算的一定要在預算會計科目中細化核算的原則,對每個科目設置都要咬文嚼字,認真體會,按政府會計制度的規定合理設置每個會計科目。
四、技術創新,推進信息化建設
通過政府會計制度、準則和應用指南的學習,筆者深深體會到,做好新形勢下的財務管理工作離不開技術創新和信息化建設。所以,我們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上下功夫。
一是實現固定資產管理模塊與固定資產財務核算相結合。按照新制度,固定資產分為六大類核算,分別為: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其中,除文物和陳列品、動植物、圖書檔案、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以名義金額計量的固定資產不需要計提折舊外,其他固定資產都必須按月計提折舊,分類計入“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科目。這就要求我們固定資產財務核算與固定資產管理模塊相結合,在固定資產管理模塊內按財務核算要求設置好,這樣就可以從此模塊中直接獲取數據生成每月財務折舊憑證。
二是薪酬管理模塊與人員經費核算相結合。根據新制度要求,單位人員經費按照人員工作性質,財務會計中分別計入業務活動費用、單位管理費用、經營費用科目;預算會計中分別計入事業支出、經營支出科目。這就要求我們人員經費核算與薪酬管理模塊相結合,在薪酬管理模塊中,按財務、預算要求設置好,這樣就可以每月直接生成人員經費核算憑證。
三是預算管理模塊應與預算核算相結合。在編制2019年工會事業單位預算時,要結合政府會計改革,進一步細化工會事業單位預算編制模板,比如:在業務活動費用、管理費用、經營費用編制時,既要考慮按經濟分類、又要考慮按支出功能分類;人員經費的編制既要考慮按人員工作性質,又要考慮按照人員編制性質分類等。這就要求預算編制模塊與預算執行、核算相結合,從而及時掌握年度預算執行情況。所以,為了提高財務人員工作效率,實現財務核算的精細化、科學化,我們要加大創新力度,提升會計信息化建設質量和水平,為政府會計制度的落地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五、多措并舉,做好制度的銜接
根據財政部《〈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處理規定》要求,為確保新舊會計制度的平穩過渡,做好工會事業單位執行政府會計制度銜接工作,可以分五個工作步驟:1.根據原賬編制2018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額表,并按照規定要求,編制原賬部分科目余額表。2.按照新制度設立2019年1月1日的新賬。3.按照規定登記新賬的財務會計科目余額和預算結余科目余額,包括結轉原制度科目余額、補記未入賬余額,并對相關新賬科目余額進行調整。按照制度規定,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做好對單位收回后無需上繳財政等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計提壞賬準備;按照有關規定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余額;確定長期債券投資期末應收利息;補提折舊,補提攤銷;確定長期借款期末應付利息等。4.按照登記及調整后新賬的各會計科目余額,編制2019年1月1日的科目余額表,作為新賬各會計科目的期初余額。5.根據新賬各會計科目期初余額,按照新制度編制2019年1月1日資產負債表,填列有關預算會計報表年初數。總之,工會事業單位財務人員要將執行政府會計制度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結合單位實際經濟業務情況,設置好使用會計科目,使政府會計制度落地見效。
作者:陸娟 單位:上海市總工會財務資產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