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建筑施工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已經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本文分析了建筑施工企會計信息失真的涵義、危害和原因,并給出了對策,希望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和危害;原因;對策
一、建筑施工企業的會計信息現狀
建筑施工企業的會計信息主要是指將建筑施工企業價值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統計、加工、處理和匯總,使之能有效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當前,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非常普遍,不僅違背了真實性原則,不能正確反映施工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破壞了建筑業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還誤導了企業管理者做出錯誤的預測和決策,侵害了企業相關利益各方的權益。同時還會引發對會計行業和會計人員的信譽危機,并滋生貪污腐敗、行賄受賄、權錢交易等不法行為,嚴重侵害了企業的健康機體,影響了企業的持續發展。
二、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經營業績考核片面
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筑施工企業的經營業績考核指標一般設置為營業收入、利潤、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指標,對會計信息質量沒有嚴格的考核。企業經營管理者為了實現企業總體經營成果的評價、高級管理人員的業績評定和各職能部門的切身利益,以及個人職務的升遷和薪酬回報等目的,往往會縱容、慫恿或指使財務人員借助會計技術手段,調節賬面利潤,修飾財務指標,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從而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
(二)會計核算滯后
會計核算滯后為利潤操縱提供了彈性空間。一方面,在現行企業會計準則下,施工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以預計總收入為依據,按照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法來確認。預計總收入則由合同初始收入加上合同的變更、索賠和獎勵等收入后加以確定,由于工程變更索賠的復雜性、滯后性以及計量金額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導致預計總收入的確定具有很大的彈性。為了粉飾數據,財務人員往往通過隨意調整預計總收入的方式達到對主營業務收入和賬面利潤進行調整的目的,從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另一方面,施工企業長期偏重施工生產,一貫重視抓進度和質量,輕視成本管理工作,導致基礎工作薄弱,各部門配合不協調,人工費、材料費、機械使用費等核算憑證不能及時傳遞到財務部門,造成成本歸集失實,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三)會計管理體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企業一般下設若干子(分)公司,子(分)公司下設若干項目部,由法人出具資質并承擔法律責任,全面委托項目部進行施工生產,采取分級核算和分級管理的方式進行管理。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企業通常需要委派會計人員對項目進行會計核算并實施監督,以取得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但是,目前建筑施工企業對會計人員的委派基本上還停留在形式上,并沒有形成實質性的委派,所派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受上級單位和項目經理的雙重領導,其薪酬和福利等經濟命脈直接掌握在項目部手里,自身利益與項目利益有著密不可分的依附關系。當項目利益與上級單位利益發生矛盾時,迫于壓力,不得不維護項目利益,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失去了作為監督者應有的獨立性和監督作用。
(四)內部審計監督工作乏力
長期以來,內部審計監督工作在施工企業粗放式管理的環境下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審計力量薄弱,工作質量不高,對會計信息監督乏力。一是審計監督機構不健全,審計人員配備不足,部分審計崗位由會計人員兼任,審計工作難以全面展開;二是審計人員自身綜合素質不高,知識面狹窄,業務技能不強,達不到項目審計的要求,審計工作無法深入開展;三是審計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不夠,在審計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和“老好人”思想,對所發現問題不能客觀的予以披露,審計工作僅停留在表面;四是督導整改工作疲軟,對問題督導整改不到位,審計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成果;五是考核激勵制度缺失,審計人員積極性不高,審計質量無法保證,監督作用不明顯。
(五)會計人員素質不高
建筑施工企業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相對艱苦,生產一線往往很難留住素質較 高的會計人員長期從事會計核算工作,而會計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一是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或培訓,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不能深刻的理解企業會計準則,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出現錯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二是有些會計人員在管理松散的大環境下,墨守成規,不求上進,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會計核算錯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三是道德修養不高,責任心不強,有些會計人員甚至喪失了原則性,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為個人謀取私利,嚴重違反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規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法制教育,完善經營業績考核機制
從目前情況來看,要防止建筑施工企業各級管理人員“鋌而走險”,制造虛假會計信息,需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著手。主觀上要定期組織各級單位管理人員學習國家法律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規章制度,規范經濟行為,提高法律觀念和道德水平,從思想源頭上堅決扼制違法違規和會計造假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客觀上要重視考核機制的引導作用,將會計信息質量納入過程考核,并與經濟利益掛鉤,使營業收入、利潤、資產負債率和會計信息質量等指標相輔相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核機制,從而正確引導會計工作的有效運行,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二)創新財務管理,推廣共享服務中心模式
建筑施工企業具有流動性大、生產分散、地點不固定等特點。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對會計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為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財務管理應向集約化方向轉變,采取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模式進行管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模式將財務管理、物資管理、成本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模塊進行有效的整合,將各核算單位的分散性業務和重復性業務有效統一,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是促進了業務處理的流程化、標注化和規范化,彌補了因會計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和對企業會計準則理解有誤所導致的會計核算錯誤,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二是促進了各業務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同,實現了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和物資管理等模塊的無縫對接,理順了部門之間的業務流程,保證了核算憑證傳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三是強化了國家財經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將制度法規嵌入流程,實施內部控制,確保了各項經濟業務的合規性,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四是改變了會計記賬模式,將事后記賬轉變為事前記賬,強化了經濟業務的過程監督,加強了會計基礎工作,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五是提高了財務數據的有效性,通過對跨地區和跨區域的數據進行及時的匯總,與預算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查明差異并進行糾正,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
(三)改善會計從業環境,推進會計
委派制實質化會計人員的從業環境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企業要改善會計從業環境,大力推行會計委派制,將會計委派制度實質化。一是改變會計人員對項目部的經濟依附關系,其薪酬和福利由上級單位直接發放,減少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加大依規辦事的力度,確保會計信息的質量;二是健全會計委派制度,選派綜合素質較高,業務能力較強,職業操守堅定的會計人員任職主管崗位,在業務上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三是完善會計委派制的考核體系,定期對委派會計人員的業績進行考核和評定,科學合理的實施獎罰、續聘和解聘等措施,激勵會計人員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四是培養會計人員的溝通和協調能力,在項目利益與上級單位利益發生矛盾時,有理有據的保持與項目經理的良好溝通,使之既能堅持原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規章制度辦事,又能得到項目經理的理解和支持,從而防止會計造假,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四)加強內部審計監督
強化內部審計監督職能,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真實可靠,是建筑施工企業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健全企業內部審計的制度體系,明確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內部審計的規章制度,將內部審計制度固化下來,同時明確內部審計監督部門的地位、層次、組織架構以及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工作機制等內容,確保內部審計工作的合法性和權威性,杜絕形式主義和“老好人”現象;二是完善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和管理,配備職業道德較好、業務技能較高、責任心較強的骨干人員從事審計監督工作,確保監督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同時制定激勵考核制度,定期對審計人員的審計質量、工作能力和審計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考評,實施獎罰措施,激勵審計人員的工作熱情;三是營造內部審計的良好氛圍,加強內部審計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提高企業人員對審計工作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理解內部審計工作、支持內部審計工作,為內部審計的開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五)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企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常抓不懈。一是充分發揮“導師帶徒”制度的作用,選擇業務精干,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作為導師,通過言傳身教和現場指導,快速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技能,并形成新老搭配、規模適當、定期輪崗和獎罰相濟的梯形隊伍;二是積極培育會計文化,鼓勵課題研究,鼓勵會計人員向高級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方向發展,通過樹立典型、表彰先進等方式,形成競爭激烈、學習熱情的會計文化氛圍;三是不斷加強會計繼續教育,通過學習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和法律法規,促進會計人員的理論水平穩步提升;四是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明確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標準,提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修養,使會計人員心有所戒,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總結
建筑施工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經成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頑疾”。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治理起來并非易事。但只要全行業、全社會攜起手來,相互監督,誠信守法,建筑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就一定能夠得有效的遏制。
參考文獻:
[1]姚卓志.建筑施工企業會計委派制探討[J].財經界,2012(10).
[2]葉麗萍.企業內部審計淺析[J].中國商界,2009(01).
作者:葛欽 單位:中鐵二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