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能化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路徑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會計行業受到人工智能技術、財務機器人等的沖擊,基礎財務核算崗位大面積消失,很多在崗會計人員面臨著轉崗或失業的壓力,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這些社會現象足以引人深思:智能化時代下,高等會計教育該何去何從?本文從智能化時代背景出發,分析我國高等會計教育面臨的沖擊和困境,并以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人工智能;高等會計教育;路徑
1問題的提出
經濟在發展,會計越重要。當今的全球化已經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會計人才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愈發凸顯,會計人才競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競爭焦點之一。科技在進步,會計要轉型。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浪潮席卷而來,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會計行業也不例外,代表性的應該是財務機器人的出現。比如,德勤與KiraSystems聯手打造的德勤財務機器人,中興成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畢馬威利用IBMWatson認知技術提高財務數據分析處理的能力。這些新興技術的推廣對會計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讓許多會計人員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會計要轉型,人才是關鍵。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會計專業已經成為一個需求旺盛、規模巨大的“體面職業”;此外,會計專業的準入門檻不高,人才培養成本較低,故而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會計專業,高等會計教育也受惠于此而欣欣向榮。但是,以往的高等會計教育體系大多是基于工業化的時代背景,而不是智能化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更新了了我們彼此溝通和聯系的方式,也對我們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面臨著巨大的變革。因此,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更新教學方式來提升教學效果?如何解決智能化時代背景下高等會計教育所面臨的困境?這些都值得會計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探討。
2智能化時代下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據統計,目前我國在職的財會人員已經超過2000萬人,2020年高校畢業生有874萬,而其中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人數接近90萬,約占畢業生總人數的10%,這其中80%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都進入了基礎財會領域。然而隨著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大多數基礎財會崗位都被財務機器人所取代,很多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由圖1可以看出: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學歷普遍不高。專科畢業生的人數加起來66萬,占總人數的72%;其次是本科學歷,普通本科和成人本科加起來人數為25萬,占總人數的27%。由圖2可見,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起薪較低,畢業幾年后,薪酬的漲幅也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一是會計專業畢業生普遍學歷偏低,一般從事基礎財務工作;另一方面,就業基數較大,崗位競爭激烈。
2.1更加需要高端會計人才
如今經濟發展迅速,各種新興的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融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會計行業也不例外。“大智移云”引發了會計行業新的變革,未來會計行業將會進入數據管理時代,數據分析師、管理會計師將會成為未來會計人才培養新的方向。但是當前的會計人員基本還是以基礎財會為主,幾乎人手一個初級會計證,而能夠利用財務數據進行管理預測的高端財會人才卻十分稀缺。并且,根據2018年的數據統計:我國92.11%的初級會計人才屬于供過于求,而79.2%的高級會計人才屬于供不應求。供給和需求出現了錯位,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對于高端會計人才的需求還是十分旺盛的,未來社會將會更加需要高端會計人才。
2.2更加需要創新型人才
“德勤財務機器人”的問世,讓我們見識了人工智能與財務結合的魅力。它可以替代財務流程中的手工操作,甚至可以實現全面檢查部分合規審計工作,機器人的精確度很高,而且可以不間斷工作,一分鐘的工作量相當于十五分鐘的人工作業,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會計人員從繁雜的會計核算工作中解脫出來,促使其向更高層次的會計職能轉型。為了不被機器人取代,會計人員要學會借助互聯網各種新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等),對財務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更好地發揮會計預測、監督等的職能。因此,未來社會更加需要創新型人才。只有創新思維模式、優化知識結構,多掌握幾門技能、有憂患意識,擁有長遠發展的戰略目光,完成職業升級和轉型,不斷為企業、社會提供高價值的會計服務,才能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財會行業中立于不敗之地。
3智能化時代下高等會計教育的現實困境
我國的教育模式歷經了口頭傳播、板書、多媒體的不斷演化,可以看出,教育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適應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各種云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互聯網新技術紛紛涌現,讓傳統會計教學模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混合式教學、在線教育、MOOC、微課等的出現。可以看出,科學技術對教育模式的影響已經逐漸由邊緣轉向核心。
3.1教育理念落后
科學的教育理念能夠正確的反應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征,明確教育的方向。智能化時代背景下,社會呈現出資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全球化的特點。然而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理念卻相對落后,與當下時代背景不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缺乏終身教育思想。會計人員受學校教育的時間與知識更新周期之間存在矛盾;會計人員接受信息的時間和現代科技信息的日益增長之間同樣存在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必須樹立終身教育的思想。(2)“滿堂灌”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誤以為學校的主要功能是傳授知識,并且以教師講授為主進行傳播。重視課堂教學,忽略其他教學環節,而課堂教學主要采用填鴨式教學——“滿堂灌”,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講臺下被動接受,而忽略了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3)目前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不斷涌現,但大多數教師只是將會計專業課程與互聯網技術進行簡單的疊加,無法將互聯網理念和信息化思維貫徹到高等會計教育改革中去。
3.2教師知識結構斷層嚴重
智能化時代背景下,部分教師掌握的知識存在“斷層”現象:(1)自身知識廣度不夠,講授內容根據其一時興起而不是市場驅動,無法教育出知識完備的學生。教育模式比較閉塞,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全球化、新技術”等相關概念,不能形成學校——企業——市場的有機互動。教師對于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訓練過分強調會計規則,而忽略了會計的職業判斷和職業后果。(2)教師缺乏對實務工作的跟蹤和了解。大部分教師沒有社會實踐的經驗,一般是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的模式,無法將企業的新興業務融入到會計教學中去,導致難以實現互聯網+會計的傳授。
3.3教材內容明顯滯后
傳統財會教材主要以事后反應為主,教材內容主要涉及會計科目設置、記賬憑證填制、會計賬簿登記等內容。教材設置過于單一化,專業知識面太窄,缺少數據分析、云計算、云存儲等內容。以《會計學》為例,某些高校的直接選用當年注冊會計師考試用書《會計》作為教材,當然,這可以讓學生清楚了解最新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的內容及變化。但是考試用書主要講解交易事項的會計處理原則,講解“是什么”、“怎么做”,而很少涉及“為什么”,這對培養學生的動態意識、質疑意識顯然是不利的。此外,考試用書的內容只是會計學的基礎知識,而對互聯網新技術有關“云會計”、“云存貨”等方面的內容介紹較少。智能化時代背景下,企業面臨的環境將更加復雜,而傳統的教材都是基于工業時代背景設計的,為了適應時代需求,未來會計教材的調整將是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4智能化時代下高等會計教育的改革路徑及方向
4.1更新教學理念
耶魯大學前校長查德·雷文在演講集《大學工作》中提出:“真正的教育是怎樣的呢?是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讓一個人勝任任何工作。這才是教育,更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李剛等(2011)提出:“中國會計準則以原則為導向,隱性知識上升,更加需要運用職業判斷。因此,會計教育改革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向學生灌輸終身學習的思想理念,而不是死記硬背。”目前社會需要學生更加具有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文案能力等。但是目前高校的會計課程設計過分強調專業相關,知識面太窄,過分死板,培養出來的都是機械化的基礎型會計人才。在此基礎上,高等會計教育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理念,研究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側,認真調研企業對中高端會計人才的需求,并以此重構課程體系。
4.2加強師資團隊建設
(1)組建多層次的師資團隊。首先可以鼓勵計算機、數據分析、會計學等學科跨學科教學,在高校形成“互聯網+會計”的教學科研氛圍;其次,引進不同教育、工作背景,特別是有企業工作經歷的復合型教師,填補單一型師資力量的缺口。(2)要求教師掌握互聯網新技術。通過定期舉辦線上和線下培訓、進修等形式讓教師學習計算機軟件使用、硬件維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強化教師的互聯網思維,提高其互聯網新技術的使用能力。(3)加強在校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定期選派會計教師走進企業進行深度調研并實地參與企業的會計核算,也可以聘請優秀的財務總監或者財務負責人來學校開講座,介紹企業業財融合現狀,促進校企合作,獲取最新教學案例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案例教學水平。
4.3綜合編寫教材
智能化時代下對我國高校會計教材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特點之一是海量信息交換,將相關互聯網知識引入高校教材乃是大勢所趨,因此,會計教材編寫要體現綜合化。(1)改良傳統教材及習題資源。傳統會計教材以紙質版為主,比較單一,互聯網新技術背景下,可以吸收MOOC、微課等各種視頻、動畫資源,形成線上資源與線下教材互補的局面。此外,還可以在教材中增加互聯網知識,拓展學生知識面。(2)自行開發適合學校的教材。每個學校辦學定位不同,現存的教材可能無法滿足各高校的需求,教師可以開發適合自己學校的教材。在編寫會計教材時,應深入實踐,去企業獲取最新案例,開發最新教材。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在進行財務數據處理分析時,數據安全是一個比較大的安全隱患,在編寫教材時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數據安全、維護和處理方面的專業知識,為構建一個安全的“財務平臺”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紅衛.高等會計教育的創新創業能力導向研究[J].財會月刊,2021(01):74-81.
[2]鐘德仁.智能化時代高等會計教育的新挑戰與會計人才能力重塑[J].長春大學學報,2020,30(06):67-72.
[3]苑澤明,李田,孫鈺鵬.互聯網新技術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徑——基于供需錯配的分析視角[J].會計研究,2018(08):80-86.
[4]況玉書,劉永澤.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會計教育變革與創新[J].財經問題研究,2019(07):96-103.
[5]李世輝,李香花,李紅梅.“大智移云”時代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財務與金融,2020(03):31-36.
作者:周 群 單位:廣州華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