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產養殖會計監管問題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主要經營水產品養殖行業,但近幾年多次出現了扇貝絕收事件,使得許多股民遭受重大損失,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本次著重調研獐子島從2013-2019年的財務報告入手,分析獐子島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針對三次大型的扇貝絕收事件,分析公司在會計監管方面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較為可行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獐子島;會計監管;防范措施
一、獐子島公司調研情況
(一)獐子島公司介紹
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獐子島”)成立于1958年,是我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以蝦夷扇貝、海參等海產品為主要產品,曾被人們譽為“黃海深處的一面紅旗”。獐子島于2006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并創造中國農業第一個百元股的輝煌業績,2008年擴大市場,在美國和香港分別建立了子公司,逐步走向國際領域。然而,這家大型水產養殖企業,在近幾年出現了多次扇貝絕收事件,導致公司股價持續下跌,股民損失慘重,公司信譽受損,被證監會立案介入調查。
(二)三次扇貝絕收事件
第一次扇貝絕收發生于2014年10月,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因遭遇罕見異常的冷水團,公司在2011和2012年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獲期的蝦夷扇貝絕收。受此影響,獐子島的財務狀況惡化,經營成果由預報盈利變為虧損約8億元,全年預計大幅度虧損。隨后獐子島的股價迅速大跌。第二次扇貝絕收發生在2017年底。公司宣布對底播蝦夷扇貝存貨進行核銷處理,對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合計6.29億元。原因是降水量大幅下降導致海域內營養鹽補充不足、養殖規模過大超出養殖容量。受災海域達131.46萬畝,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第三次扇貝絕收發生在2019年秋,獐子島底播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公司經營業績再次出現較大額度虧損,全年虧損3.92億元。短短幾年內,獐子島的扇貝三次出事,受到了公眾的廣泛質疑。在證監會介入調查后,獐子島因涉嫌財務造假被罰款60萬元,董事長吳厚剛將被終身市場禁入。這一系列事件,從財務角度看,也反映了農林養殖行業會計監管的漏洞問題,由此給庫存審查操作帶來了困難重重。
(三)2013-2019年財務報告分析
1.財務指標分析
(1)貨幣現金。獐子島在2014年暴發扇貝絕收問題,但公司向銀行進行了大量短期借款,加上大連市政府立即給予公司3500萬元補貼,使得公司的貨幣現金不降反增。2014-2016年現金波動不大,但2017年二次遭遇扇貝絕收后,貨幣現金存量再度下滑。(2)存貨。如圖1所示,2011-2013年,獐子島的存貨一直在20億元以上,但因第一次扇貝絕收的“黑天鵝”事件,公司存貨驟降至17億元,其中9億元多的扇貝存貨縮水,使得公司遭受巨大損失,凈利潤直接轉為負數。而后兩年,扇貝存貨逐步恢復,但是在2017年和2019年,接連暴發了兩次扇貝絕收事件,公司庫存兩次直線下跌,如今僅剩1/4左右。庫存是公司的主營收入來源,偏低的庫存量是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3)流動資產合計。獐子島的流動資產與庫存曲線非常相似。經計算,7年內公司存貨與總流動資產的占比為60%,說明獐子島公司的大部分流動資產都來自公司存貨。而每次存貨損失都會讓當年的流動資產大幅度減少,扇貝絕收的三年相比前一年度的流動資產都出現大幅度下跌。(4)短期借款。獐子島在營業期間,長期以海域使用權、養殖水產、房屋建筑物等資產,作為抵押來獲取短期借款。七年內,公司短期借款平均占總流動資產的66%,是相當高的比例,也是一種較為激進冒險的籌融資行為。在2014年和2019年,短期借款占比更是高達80%以上,財務風險偏大。(5)負債合計。獐子島負債合計與短期借款的趨勢較為相似,都在2014年第一次扇貝絕收時達到最高,隨后兩年逐漸下降。其次是2017年再次升高,而每次都會隨著扇貝情況好轉,負債逐步下降。(6)資產減值損失。由圖2可知,2014年的扇貝絕收是最嚴重且最措手不及的,從2013年的1700萬翻了23倍,升至將近4億元。在此事故后,獐子島2015年的資產減值損失也較平時有了一些提升。之后在2017年和2019年,都再次明顯升高。以2014年為例,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約為4億元,包括壞賬損失、存貨跌價損失等,其中存貨跌價損失將近3.5億元,占比約為86%。因此,分析資產減值損失,可以直觀反映出扇貝受災情況。(7)凈利潤及基本每股收益。由圖3所示,獐子島的凈利潤多為負數,并且虧損程度遠大于盈利程度,可知公司目前經營風險很高。一旦海底資產受損,公司凈利潤就會快速下降,在2014年直接虧損近12億元,2015年也受到影響持續虧損。2016年盈利7000萬元后,次年再次遭遇絕收事件,虧損7億元。基本每股收益也隨凈利潤的變化而變化。獐子島盈利時每股收益僅僅不到0.2,而每次突發虧損則能降至-1左右,甚至更低。由此可見獐子島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強,一旦虧損短時間內難以恢復,這也是公司難以獲得普通股民投資的原因之一。
2.財務比率分析
(1)資產負債率。獐子島的資產負債率自2014年后就持續在0.75以上,并且總體呈上升趨勢,最高達到0.98,負債與資產持平。這表明獐子島財務風險高,償債能力低,一旦管理不慎導致資金鏈斷裂,后果將不堪設想,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危險。(2)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獐子島近年的流動比率呈下降趨勢,但速動比率變化不大,甚至略有上升。可見獐子島資金償還能力低,財務風險較大的問題主要來源于存貨,也就是三次扇貝絕收帶來的對流動比率的影響。(3)存貨周轉率。獐子島的存貨周轉率呈持續上升,存貨周轉天數逐年下降,這與獐子島存貨水平下降有很大關系。存貨周轉率=營業收入/庫存的平均值,營業收入變化不大,但庫存下降非常快,導致了庫存周轉率的逐年提高。(4)資產利潤率。經過資產利潤率的計算,印證了公司盈利能力低的推斷。在扇貝正常收獲的幾年中,資產利潤率最高為0.02,但虧損年度中,每年的資產利潤率都低至-0.1以下。公司在后續經營中應注意提高盈利能力,避免突然虧損。
二、會計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
通過上述對獐子島財務指標和財務比率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存在會計監管困難、風險防控不到位、暫無可靠的統計技術且國家尚未出臺有效的相關政策等會計監管問題。
(一)會計監管困難
生物性資產的盤點和審計,一直是爭議較大的問題。這使得獐子島在扇貝受損后遭到廣泛質疑,也是公司有可能進行財務造假的地方。對于獐子島而言,無論是否真的存在財務造假、謊報扇貝資產問題,盤點生物資產,尤其是海洋資源都是一大難題。對于檢測困難,難以標記,且隨時移動的扇貝等海洋生物性資產,除非冒著扇貝死亡的風險直接打撈上岸,連基層漁民都難以計量養殖海域中的扇貝量。同時,基層漁民的統計和匯報難以核查,漁民手寫的紙質記錄,經過公司層層反饋,最終數據未必真實,在數量上作假的成本很低,且不易查出。
(二)風險防控不到位
獐子島在2014年后,明知扇貝等生物性資產一旦出事,損失非常大,卻沒有進行海底危險監控和預警,仍然讓扇貝等生物資產處于一個安全沒有保障的海域。缺少專業海洋學者的指導,在預防冷氣團、寒潮等方面沒有防備之心,這也導致了后續扇貝絕收事件接連發生。
(三)目前暫無適合的可靠統計技術
在獐子島等農業公司問題頻發后,海底資源檢測難這一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特別是獐子島公司的生物資產完全在海洋中,不像陸地生物資產統計的手段多樣,有據可循。對于海洋中作業,世界各國都存在這一技術難題。
(四)國家尚未出臺有效的政策
目前,國家對農業公司的庫存盤點,沒有出臺有效的政策來嚴格管控,使得財務作假成本低,而且容易操作。
三、進一步完善會計監管的措施
(一)普及信息化數據規范
在基層漁民評估生物資產數量時,應采取信息化手段,聯網備案,防止目前漁民的手工統計被篡改或缺少說服力。同時,可利用SPSS等軟件進行合理性分析,推導出理論數值,讓審計人員在資產盤點時有據可循。
(二)做好不可抗力的提前預警
獐子島可拿出部分資金聘請海洋專家團隊,每天實時監測水溫水質,對惡劣氣候或突如其來的寒潮做出預警,提前防控風險,在扇貝受影響前實施保護。這樣可以從根源上避免扇貝絕收問題,防止公司和股民的虧損。
(三)購買農業保險
針對扇貝絕收事件,為防患于未然,公司可提前購買農業保險,作為對沖手段,分散公司的風險。在發生虧損后盡量讓公司與股東的損失降到最小。
(四)制定合理的計量標準和相關政策
對于生物性資產造假成本低、操作簡便、不易察覺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由國家制定一個統一的計量標準,防止個別公司弄虛作假。并且出臺相關政策,使漁民每天的基層數據公開透明化,對違反者實行嚴重的處罰,提高造假成本,培養公司對生物資產誠信盤點的自覺意識。
四、調研結論
本次調研從獐子島公司的財務狀況入手,發現三次扇貝絕收事件,都使公司的庫存下跌、資金流失、短期借款增加、凈利潤由正變負。在這三次沖擊下,獐子島公司財務狀況由盛轉衰。從財務角度分析,獐子島公司暴露出的主要問題有會計監管困難、風險防控缺失、暫無可靠統計技術、國家尚未出臺有效的相關政策。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公司可普及信息化數據規范、做好不可抗力的提前預警、購買農業保險、制定合理的計量標準和相關政策。
參考文獻:
[1]劉寧詩.生物資產審計風險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8.
[2]徐詩然.獐子島集團審計風險及防范措施[J].中國林業經濟,2020(06):124-126.
[3]趙旭東,宋夏云.生物資產審計風險的控制對策[J].財務與會計,2018(15):72-73.
作者:蔡新語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