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省旱糧科技創新現狀及發展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闡述浙江省旱糧生產現狀,分析旱糧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加快品種創新、加快技術創新、加快機械化研究、加快農作制度創新、加強示范引導和加強政策支撐等建議。
關鍵詞:旱糧;科技創新;建議;浙江
浙江省旱糧種植面積約占糧食總面積的1/3,產量約占糧食總量的1/5,是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發展旱糧生產對保障糧食安全,豐富城鄉居民食物結構,促進農民特別是山區、半山區農民增收致富起著重要作用。2013年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旱糧生產的意見》(浙政辦發〔2013〕128號),提出通過3~5年努力,力爭全省旱糧面積在原有基礎上擴大6.67萬hm2以上,年增產糧食30萬t以上,單產提高10%以上,占糧食面積、產量的比重分別比2013年提高3.3,3.0百分點以上,單位面積效益提高15%以上,初步構建起現代旱糧產業體系,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加快旱糧科技創新,提高旱糧發展科技水平已成為當前加快旱糧生產的首要任務。
1發展現狀
浙江省地處東南沿海,四季分明,雨熱豐富,適宜不同作物生長。2014年,全省旱糧作物播種面積44.26萬hm2,單產3.78t•hm-2,總產167.30萬t,其中面積最大的為大豆,其次是小麥、玉米、番薯和馬鈴薯。全省旱糧雖然總體面積不大,但是種類繁多,除了大豆、玉米等8種主要旱作外,還有高粱、蕎麥、綠豆、赤豆等多種小雜糧,全部種類近20種。旱糧適應性廣,生產季節長,無論是水田還是旱地、坡地,一年四季都可種植相應的旱糧作物,使光、溫、水、土等自然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同時,旱糧還有節水、高效等特點,一般年份只需自然降水即可保證正常生長,在經濟效益上很多旱糧作物也遠高于水稻。從1990年以來,隨著先進育種技術和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旱糧外觀、口感不斷改善,需求不斷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種植效益明顯,旱糧生產已成為一條重要的穩糧增效途徑。在市場需求導向下,浙江省旱糧正朝著專用化方向發展。
1.1鮮食化
大部分旱糧具有干鮮兼用的特性,如大豆、玉米、馬鈴薯、蠶豌豆和番薯等。鮮食型旱糧發展十分迅速,以鮮食大豆為例,從1997年的2.07萬hm2發展到2014年的7.29萬hm2,面積增加2.5倍,成為全國鮮食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省。鮮食型旱糧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據統計,2014年全省鮮食型玉米、大豆、蠶豌豆總面積達17.37萬hm2,鮮食比例82.93%。蠶豌豆和馬鈴薯的鮮食比例更是達90%以上。蕭山區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鮮食大豆生產和加工基地,年種植面積在0.67萬hm2以上。
1.2加工化
旱糧的加工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鮮食型產品的加工,如速凍鮮食大豆、玉米、蠶豌豆等,在旱糧加工產品中占了很大比重。全省開展鮮食旱糧加工業務的大型企業有海通集團、浙江銀河等10余家,具備雄厚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規模。以鮮食玉米為例,僅海通集團一天就能加工成品甜玉米粒200t,甜玉米棒12萬棒,可消化近54hm2基地原料[2]。產品除在國內銷售外,還大量出口日本和歐美等國家。另一類是傳統產品的加工,主要包括飼料、釀酒、豆制品和淀粉類,如玉米、大麥主要用于加工飼料,高粱、蕎麥主要用于釀酒,番薯主要用于加工淀粉、粉絲及薯條等。較有名的有諸暨的“同山燒”、遂昌的“黃沙腰烤薯”、臺州等地的“豆面”(番薯粉絲)等。
1.3特色化
一些旱糧品種具有獨特品質和區域色彩,如蘭溪的烏皮青仁大豆、松陽的大紅袍赤豆、溫州的白扁豆、烏豇豆等在歷史上都很有口碑,這類旱糧一般具有獨特的醫療保健功效,雖然面積不大,但特色明顯,基本上用于出口。慶元有家合作社,利用生態優勢開發種植龍爪粟(一種古老的作物,列五谷之首),并加工成面條、湯圓、酒等多種產品,每667m2收益達到2000多元。此外,浙江省還引進開發了彩色番薯、馬鈴薯,既可食用也可加工食品或提取天然色素等。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品種多,突破性品種少
旱糧種類多,適應性強,品種的地域特征不明顯,省內外甚至國內外相互引種非常普遍,幾乎每年都有國內外品種被引入,加上省內育種單位自己選育的品種,數量眾多,但各個品種特性不明,質量良莠不齊,種植戶在品種選擇上感到無所適從。同時,大豆、蠶豌豆、番薯和馬鈴薯都是常規品種或無性繁殖作物,農民在購種后往往會自行留種,個體種子經銷商也常自行繁種,導致這些作物品種種性退化加快,產量和品質逐年下降,對生產非常不利,也容易造成生產事故。從當前情況看,雖然旱糧品種數量眾多,但除迷你番薯和蠶豆外,在產量或品質上具有突破性的品種非常少,鮮食大豆和玉米省內育種起步較晚,與國內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而小麥、馬鈴薯則幾乎全部是外來品種。
2.2保鮮難,市場容量難拓展
鮮食型旱糧口味好,產量高,市場需求量大,種植效益好,農民也愿意種。但新鮮的旱糧產品水分含量高,保鮮要求也高,貨架期短。如在常溫條件下,鮮食大豆和玉米一般僅能保存2~3d,且隨著時間推遲,品質下降迅速。城市居民喜歡買本地毛豆、玉米的原因,不是因為外地的品種不好,而是外地毛豆和玉米經過長時間運輸,已經不太新鮮,口感和風味已大打折扣。再如番薯,雖然保存時間比毛豆、玉米等要長,但其對貯藏場所的溫度、濕度有很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量腐爛。目前,浙江省還沒有能力做到冷鏈運輸、保鮮銷售。在不能解決保鮮的情況下,如果不是訂單生產,農民不敢輕易擴大種植規模。
2.3機械化水平低,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
與水稻不同,不同的旱糧作物,其收獲部位千差萬別,收獲時間也不一樣。既有穗,又有莢;既有塊根,又有塊莖;既有地上部,又有地下部。根據栽培目的,有收鮮的,也有收干的;有收大的,也有收小的。由于旱糧的收獲類型不一,且單個作物種植面積小,生產情況也千差萬別,長期以來,旱糧生產機械的研發與推廣嚴重滯后,旱糧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主要生產環節仍然依賴于人力。如鮮食大豆,其鮮莢采摘一直靠人工,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目前采摘價已達1.0元•kg-1,僅采摘成本就占產值的1/3左右。另據臨安調查,目前挖667m2迷你番薯約需6個工,以平均每工120元計,人工成本超過700元。
2.4種植分散,技術到位率低
旱糧種類的多樣性和生態的廣適性,使得旱糧種植類型多樣,既有水田,也有旱地,既有凈作,也有套種,田間地頭也多有種植,為了避免出現“賣難”,大面積規模化種植較少,零星種植、分散種植非常普遍,造成技術指導相對困難,關鍵技術到位率低。如松陽縣一直推廣的鮮食蠶豆兩次打頂技術,對蠶豆的提質促早作用明顯,但在浙江省其他地區則很少應用。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農民種植旱糧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種植量很小,對新技術本身缺乏學習動力。
3發展建議
3.1加快品種創新
品種是決定品質、產量和市場暢銷程度的關鍵因素。加快旱糧發展,首先要加快品種創新,加快適銷對路、品質優良品種的選育、引進和推廣,保持和鞏固迷你番薯、蠶豆育種上的優勢地位,提升鮮食大豆和玉米品種的品質,推進小麥、馬鈴薯育種的本地化,選育出一批適于機械化生產的、在產量或品質上具有突破性的品種,進一步提高自主品種的競爭力,主導品種覆蓋率爭取達到80%以上。其次要加快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的利用與創新,浙江省旱糧種質資源豐富,收集、鑒定和保護現有種質資源,加快優質種質資源直接利用開發,同時進行種質創新,育成更高產、優質、高效的旱糧新品種。再次要注重解決品種繁育問題,在加強北方繁種基地建設的同時,穩步推進繁種基地本土化,降低種子繁育成本。近年來采用防蟲網多次采收栽培技術繁育馬鈴薯脫毒微型種薯取得了成功,此技術若能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將結束浙江省幾十年來馬鈴薯種薯一直依賴從東北引進的歷史。
3.2加快技術創新
農業技術十分強調良種良法配套。旱糧種類多、用途廣,要根據不同的栽培時期和目的,借助浙江省新成立的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團隊的力量,加快相應技術的研究和集成應用。一方面,要加快現有優質高效適用技術的深化,重點對鮮食大豆、玉米分期播種、鮮食豌豆和馬鈴薯秋播、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馬鈴薯防蟲網多次收獲栽培、鮮食蠶豆摘心促早栽培、迷你番薯雙季高效栽培以及糯高粱再生栽培等技術的關鍵環節再研究、再深化,形成標準化模式,便于農民學習掌握。另一方面,要針對生產需求,加快新品種、新模式配套技術的研究推廣,明確品種特性、高產機理、茬口搭配和群體配置等關鍵技術。2013年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南潯區開展了稻薯輪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并獲成功,馬鈴薯從播種、培土到收獲全部實行機械作業。據測產,平均鮮薯單產29.4t•hm-2,產值4.47萬元•hm-2,凈利1.62萬元•hm-2。目前,水稻已實現全程機械化,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成功,為季節相對緊張的浙北地區尋求新的穩糧增效途徑提供了現實范例。
3.3加快機械化研究
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唯一出路。大小麥機械化已經沒有問題,當前急需解決的主要是鮮食大豆、番薯和馬鈴薯的機械收獲問題。鮮食大豆曾是浙江省發展效益農業的典范,短短10年時間就突破6.7萬hm2,成為一些地方的農業支柱產業。但近5年來,浙江省特別是蕭山鮮食大豆生產一直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就是鮮莢采摘無法實現機械化。早在2003年,浙江省就先后從法國、日本引進過鮮食大豆收獲機,由于種種原因最終都未成功。在番薯和馬鈴薯機械收獲方面,雖從山東引進馬鈴薯播種機、培土機、割茬機和收獲機獲得初步成功,但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農機、農藝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合作,一是建立農機農藝融合的合作機制,創建示范推廣基地,深入分析制約旱糧生產機械化發展的因素,探索并提出適應機械化作業的旱糧種植模式、管理方式和全程機械化的技術路線;二是加快與農機院(校)、生產企業的合作與創新,引進省內外甚至于國內外先進適用的鮮食大豆、馬鈴薯、番薯等旱糧收獲機械及其他主要環節生產機械,開展適應性和可靠性試驗,在此基礎上研究開發適合于浙江省旱糧生產發展的農業機械。
3.4加快農作制度創新
旱糧種類繁多,株型各異,有高稈、矮稈、匍匐莖等多種形態,除了凈作之外,還可與其他作物實行多種間套種植。如鮮食大豆,株型矮小緊湊,生育期短,適合與玉米、甘蔗、芋艿、棉花、大(小)麥等間作套種;番薯可與玉米、大豆、辣椒等套作;桑、茶、果園和幼林地也適合套種各類旱糧。全省近53萬hm2的桑、茶、果、林園地,若1/4得到開發,并按10%的凈作面積計算,即可新增旱糧面積1.33萬hm2。在熟制安排上,可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或對土壤理化性狀有改善作用的模式。如蘭溪等地的春馬鈴薯-單季稻-秋馬鈴薯(秋豌豆、小蘿卜)等三熟制模式,實行水旱輪作,有利于改善土壤,減少病蟲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經濟效益也比較高。浙江省松陽縣推廣的蠶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馬鈴薯旱地一年四熟模式,四熟全部為旱糧作物,合計單產63.15t•hm-2(鮮產),產值16.26萬元•hm-2,凈利潤12.51萬元•hm-2,耕地復種指數高達400%。2014年開始,浙江省農業廳把推進農作制度改革創新作為重點工作,制定農作制度改革指導意見,每年建設50個以上農作制度創新示范點,在2014年推廣新型農作制度模式13.333萬hm2的基礎上,每年新增3.333萬hm2,以此帶動旱糧生產發展。
3.5加強示范引導
積極采取宣傳、鼓勵、引導、示范等各種有效措施,推進旱糧生產發展。一是要引導規模化種植。規模種植有利于技術指導、有利于市場培育、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蘭溪、義烏、金東是浙江省馬鈴薯主產區,每年馬鈴薯收獲季節,都有本地或外地販銷大戶上門收購,從未出現賣難,就因已形成規模效應。因此,在原有優勢區域,要加強規劃引導,進一步壯大規模優勢,提高抗風險能力;在新開發區域,要強調適度規模,穩步推進,避免出現量小沒人收,量大銷不掉現象;二是組織開展旱糧高產創建。每年在全省建立一批可看可學的旱糧高產高效示范樣板,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示范和集成推廣,提高技術到位率,以點帶面,促進旱糧產業創新發展;三是組織開展旱糧新品種的展示,在全省擇優建立10個左右的旱糧新品種展示基地,開展旱糧作物新品種的集中展示,引導農戶種植新品種,加快品種推廣應用步伐;四是加快市場拓展。抓好輿論宣傳,支持有關單位在重要新聞媒體刊登公益廣告,廣泛宣傳旱糧的營養保健功效,引導大眾健康消費,擴大旱糧消費市場。推進旱糧產品貯藏保鮮、冷鏈運輸、加工開發和轉化利用,拓展旱糧消化渠道。大力培育旱糧生產大戶和營銷隊伍,打造一村一品,提升組織化生產經營水平[3]。積極推進旱糧與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的有機結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3.6加強政策支撐
根據同糧同力度原則,制定和落實各類旱糧扶持政策。一是繼續實施旱糧種植補貼和小麥訂單收購政策,對種植旱糧達到一定規模的生產主體給予補助,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逐步提高補助額度;二是繼續開展旱糧示范基地建設和旱糧高產創建,不斷提高和改善旱糧生產基礎設施水平,提高旱糧生產科技應用水平;三是加大旱糧生產機械扶持力度,建立旱糧作物農業機械開發導向目錄,加大旱糧機械購置補貼力度,對購置旱糧種植(播種移栽)、管理(中耕培土)和收獲機械的,除享受原有購機補貼外,再給予總購機額一定比例的補助。擴大農機化促進工程項目規模,對引進開發旱糧生產機械的企業、科研院所給予重點扶持,對引進使用旱糧機械的主體給予資金補助;四是繼續實施旱糧育種創新專項,把旱糧作為浙江省“三農六方”項目資金重點支持領域,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等部門開展新品種選育、新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共同營造良好的旱糧發展政策環境。
參考文獻:
[1]紀國成,吳早貴.浙江省旱糧生產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J].上海農業學報,2006,22(2):91-93.
[2]吳早貴.浙江省玉米產銷現狀及發展趨勢探討[J].玉米科學,2005,13(4):127-131.
[3]吳早貴.浙江省旱糧生產情況及發展措施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05(5):242.
作者:吳早貴 王岳鈞 懷燕 單位: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