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常態經濟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時期,為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有關單位需提高對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有關人員應合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充分發揮農村生態特色的優勢,不斷地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推動農村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而促進農村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文章在介紹新常態經濟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總結出新常態經濟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農村;可持續發展
1引言
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比較單一,一些單位過度的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長期穩定發展。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我國農業大國的優勢,在保障生態平衡不被破壞的基礎上,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另外,有關部門應充分落實惠民政策,不斷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從根本上保障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從而推動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
2新常態經濟的概述
相對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而言,新常態經濟注重經濟結構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總量經濟,并且新常態經濟著眼于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新常態經濟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新常態經濟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新常態經濟就是在找準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長,即經濟可持續發展。新常態經濟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經濟增長速度方面,相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而言,新常態發展速度經濟較慢,但仍將保持在7%~8%的中高速發展。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相比,這一增長速度仍處于領跑狀態。其次,在經濟結構方面,新常態經濟結構更加穩定,其摒棄了資源短缺、竭澤而漁、破壞性開采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注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改善了傳統經濟透支人口紅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的透支性發展弊端。目前,我國逐步步入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階段,其不僅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也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發展的主要動力正在逐步轉向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開拓創新。最后,在經濟發展動力方面,新常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服務業發展及創新驅動,其生產結構中的制造業比重明顯下降,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并且其需求結構中的投資率與傳統經濟相比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消費成為需求增長的主體,內需與外需結構發生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我國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土地制度有待完善
現階段,我國制度的推廣和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緩解了土地匱乏的問題,但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1]。首先,我國的征地制度有待優化,在現行的土地制度中,其雖然對征地補償做出了具體的規定,但對征地范圍的規劃比較籠統;還有一些地區的征地信息不夠公開,農民不了解具體的征地標準,導致大部分農民不愿意轉讓土地。其次,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傾向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城市與農村的人口分布不均,農村人口相對減少,因此閑置的田地和宅基地增多。目前我國農村宅基地的流轉去向有限,僅限于在農村范圍內流轉,因此,導致一些宅基地無法及時轉讓出去進行合理的利用,造成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另外,土地使用權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農民雖然可以對土地進行出租、轉讓,并且可以用土地作為抵押和擔保,但法律對農民的這些行為缺乏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除此之外,一些農戶在城鎮定居之后,退出原有的土地承包制,有關單位對這些土地的征收和補償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從而導致土地資源閑置。
3.2農業生產率有待提高
農業的生產率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影響農工業生產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農業生產方式方面,很多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農耕技術,部分地區對現代化農業機械的使用率較低,從而導致勞動力的浪費。現在市場上的化肥種類繁多,一些農戶對農業化肥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劑量了解得不夠充分,從而引起化肥用量過度的問題,造成田地鹽堿化。另外,農業生產方面的專業人才比較匱乏,大部分人才喜歡在較發達的城市發展,在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農業的發展。除此之外,傳統的農業生產以家庭為主,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所需投入的成本較大,其生產規模也相對較大,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利于農工業機械化的推廣和實施,從而降低農業生產率。
3.3環境資源綜合利用率有待提升
目前,我國一些地區的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農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廢棄物未得到充分利用。每年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各種作物秸稈和廚余垃圾等廢棄物數量較大,但這些資源大部分沒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些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的資源又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需要政府花巨資、下大力氣治理。除此之外,我國現在農業的生產方式是集中依靠化肥提供作物所需營養,大量的農藥、化肥殘留于土壤、河流中,并通過空氣流動污染自然環境,又造成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有機質嚴重下降,土壤板結。過多的化肥注入河流,造成水質富氧化,嚴重威脅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4新常態經濟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4.1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我國幅員遼闊,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是確保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2]。為提高農村經濟效益,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首先,政府部門應明確土地制度,并且優化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轉讓制度。現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土地產權關系還不夠明確,土地歸屬權與其使用關系不夠具體,這不僅造成部分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也影響了農民開墾土地的積極性,不利于現代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因此,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有關部門應不斷完善土地使用權轉讓制度,對農民土地流轉法規進行細化,并且做好相關的監督管理工作,確保制度的有效落實。相關法規要確保農民在土地流轉時,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并且明確土地使用權的歸屬。另外,在土地經營權和宅基地流轉機制方面,新常態經濟要求社會各方面積極調動生產要素,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但受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我國長時間的土地經營權和宅基地流轉機制沒有得到及時的創新優化,從而導致土地要素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國政府要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產權登記制度,確保土地資源合理使用。除此之外,完善耕地保護制度也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之一。新常態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并且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開始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同時,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有關人員在開展農村工作時,必須要做好耕地保護工作,從而確保人們有充足的食物供給,并且提高糧食的質量。
4.2強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強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措施,因此,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專業人員的引進和培養。為更好地植入人才,有關工作人員需要做好相關的規劃,其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為人才提供充分施展能力的發展平臺,包括工作崗位和薪酬福利,給員工充分的保障;二是要積極引進人才;三是培養人才。另外,有關部門應加強各級各類人才的專業培訓和定向培養。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要做好農村適齡人口的教育教學工作,提高農村青少年的整體素質,為現代農業長久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并實施農民技能培訓工程,定期開展農民技能培訓,讓農民真正學會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種養技術和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發展。
4.3豐富農業發展模式
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農村發展應向多元化、現代化方向邁進。首先,農戶可以采用綜合種養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利用養殖產品有效消滅害蟲和雜草,不施用農藥及除草劑,利用養殖產品的糞便肥田,同時施用有機肥,不施用化肥,這有效提高了產品品質和經濟效益,提高了農戶經營的積極性[3]。其次,在互聯網時代,農戶可以合理地利用互聯網技術,有機循環農業+互聯網+銷售宣傳推廣模式。該模式即“基地+農戶+合作社+互聯網商務平臺”,這種模式充分利用上一個生產環節的廢棄物,使整個生產過程廢棄物變為可充分利用的能源,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完成產品銷售和宣傳推廣。例如,吉林某地區的農村利用糞便和部分秸稈養殖蚯蚓,蚯蚓喂雞,秸稈喂牛,蚯蚓糞及剩余秸稈發酵提供有機肥料還田,其環保節約的農業發展模式,不僅提高了當地農業經濟效益,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農村地區應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合理地發展旅游業、采摘業等產業,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5結語
由此可見,新常態經濟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農業污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還能提升農村的經濟效益,以此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發展。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為更好地促進農村的發展,有關部門應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強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并豐富農業發展模式,從而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丁艷.論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探討[J].商訊,2019(19):129.
[2]拓建民.基于新常態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家參謀,2019(5):34.
[3]劉姝含.經濟新常態下農村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9(14):250.
作者:葛世萍 單位:遼源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