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茄子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促進茄子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系統闡述了浙江省茄子產業現狀與特點,分析研究了茄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突出區域優勢,加強技術研用、政策扶持、產銷對接等方面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茄子產業;栽培模式;效益;綠色發展;對策建議
茄子(SolanummelongenaL.),系茄科茄屬以漿果為食用部分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各地消費習慣及生態氣候的不同,茄子逐漸形成了特有的、多樣化的生態類型,特別是果形、果色、果肉軟硬度等特征。浙江省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沿海和內陸、浙南與浙北、高山與平地之間氣候條件差異明顯,造成了茄子栽培模式的多樣性。浙江栽培茄子以紫紅色、長條形為主,常年栽培面積穩定在2.47萬hm2左右,產量約82萬t,產值25億元,在保障“菜籃子”有效供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增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存在主體小而散、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土壤連作障礙突出、機械化技術應用率低、市場銷售渠道單一等問題,如何實現茄子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產業現狀
1.1區域特色優勢明顯
浙江省茄子栽培范圍較廣,產業發展態勢穩定向好,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區域優勢特色凸顯,逐漸呈現以嘉善、長興、椒江等地為代表的設施栽培主產區,主要發展越冬、春提早、秋延后茄子設施栽培;以臨安、磐安、龍泉等地為代表的山地栽培主產區,充分利用山區氣候條件,在海拔200~800m區域積極開展高山夏秋茄子栽培,一部分山區已形成自己的特色蔬菜產品,如“龍泉茄”賣相好、口感佳,深受杭州、溫州等大中城市市民喜愛。
1.2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應用廣泛
茄子新品種選育攻關不斷加強,浙江省自主育成的品種有浙茄1號、杭茄2010等,自主育成的茄子品種占省內種植面積的80%以上[1],其中杭茄1號等優質豐產品種在省內各茄子主產區已廣泛應用。《茄果類蔬菜穴盤苗生產操作技術規程》加快應用,茄子集約化育苗,尤其是嫁接苗覆蓋面逐年擴大。制定并推行了《山地茄子生產技術規程》《茄子綠色生產技術規程》,以規模化生產主體為載體,通過示范推廣,整枝打葉、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茄子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技術應用面積不斷擴大。
1.3栽培模式多樣、高效
浙江省茄子主要栽培模式有4種(表1):一是越冬設施栽培,在浙江北部的嘉善、長興以及臺州等地應用較多,11月中旬至翌年6月中旬采收,采收期200~225d,平均每667m2產量4500~5000kg;二是春提早設施栽培,一般5月初開始采收,可持續采收至10月中下旬,平均每667m2產量3500~4000kg;三是秋季設施栽培,具有生產周期短、投產早的特點,但需肥量大,田間管理要求高;四是山地栽培模式,茄子因上市期長、品質優而暢銷杭、滬等省內外蔬菜市場,種植效益高,已成為臨安等區、縣山地蔬菜種植的首選作物之一。4種主要栽培模式的應用,基本實現了茄子的周年供應。
1.4種植效益基本穩定
對近3a浙江省茄子產地批發價格統計分析發現,茄子銷售價格在一定范圍內規律波動(圖1),其中越冬設施栽培茄子價格優勢明顯,后隨著春提早蔬菜的不斷上市,價格逐步回落。7月以后,山地茄子上市,且采收、供應期長,價格回暖,總體效益較好,但市場價格易受北方冷涼地區蔬菜調入的影響。調查嘉善、黃巖、臨安、磐安、龍泉等主產區的種植大戶發現,越冬設施栽培效益最高,667m2效益在2萬元左右,春提早栽培667m2效益在1.6萬元左右;山地栽培效益總體較好,667m2效益1.5萬元左右,與秋季設施栽培相當。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基礎設施相對薄弱
浙江東南沿海地區臺風、洪澇等災害天氣多發,設施栽培以簡易大棚為主,排水設施設備不完善。山地栽培因是露天種植,要看天吃飯,抗災能力相對較弱。隨著茄子專業化生產的加快,生產對優質苗尤其是嫁接苗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目前多數育苗基地設施簡陋,供應能力不足、種苗質量不穩等問題日益顯現,一些主產區從山東等地采購種苗的比例逐年增加,但質量難以保證。另外,茄子的保鮮、分級、包裝等設備應用率低,影響茄子商品化率和附加值的提高。
2.2效益不斷下降
隨著農村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農村務農勞動力不斷減少,用工荒、用工貴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而茄子栽培相對費工,摘葉、整枝等環節技術要求高,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用工需求量較大,人工成本在總生產成本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加之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物資價格不斷上漲,導致利潤下降,影響茄子規模化、可持續生產。據調查,一些蔬菜規模生產基地用工工資已從2010年的50~60元/d上升至2019年的120~150元/d,年均增長超8%,部分地區農忙季節臨時工工資在200元/d以上。人工成本占總生產成本的比重由2010年的30%~40%上升至2019年的60%以上,導致收益增幅不明顯甚至呈下降趨勢。
2.3經營方式相對傳統
通過近幾年的引導和培育,浙江省部分縣(市、區)已經初步形成了相對集中的茄子生產區域和專業化生產基地,但集中連片、統一管理的規模化生產主體較少,還是以散戶經營為主。茄子剪枝摘葉、保花保果、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標準推廣應用較慢。另外,茄子銷售仍以散貨和統貨為主,產品缺乏標識,質量無法跟蹤,部分生產主體盲目施用農藥、化肥,農藥殘留超標的現象時有發生。
2.4連作障礙問題突出
一些茄子專業化生產區域,為片面追求效益,重茬種植、重施肥,導致土壤酸化、次生鹽漬化加重,土傳病害多發,土壤連作障礙日益顯現。如近年來嘉善等設施栽培地茄子褐紋病、灰霉病、早疫病等發生趨重,龍泉等山地栽培中黃萎病發生較為嚴重。因連作障礙引起的產量和品質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戶的種植收益和種植積極性,制約著茄子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3對策建議
3.1突出區域優勢,加快產業化、專業化發展水平
浙江各地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差異很大,要根據氣候、地形等特點合理進行區域規劃,形成不同區域、不同栽培技術、不同栽培模式的特色產業。平原地區要鞏固和發展設施栽培,積極開展設施茄子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提高大棚茄子的產量和品質;浙西南地區以及中部丘陵地區,要依托山區自然生態優勢,發揮山區反季節和生態綠色的雙重作用,發展高山茄子越夏栽培,實現錯季生產,如金華磐安依托山地資源,大力發展高山茄子480hm2以上,產品熱銷杭州、上海等地,已基本形成“一畝菜萬元錢”的標準產業化局面。
3.2加強技術研用,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
引選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提高嫁接苗的育苗水平和應用面積,大力推廣輕簡清潔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約化育苗及蔬菜適用機械的應用,提高基地生產效率;推廣再生剪枝栽培,節省人工和育苗成本,縮短同一產地產品供應間隔期,錯峰上市,除能避免集中大量上市可能出現的低價滯銷風險外,還能供應淡季市場,提高效益;使用微肥、重施有機肥,推廣應用輪作倒茬、水旱輪作、伴生栽培、土壤消毒等配套技術,減輕連作障礙的發生。
3.3加強政策扶持,提升抗風險能力
進一步提升完善生產基地的溝渠、路、排水泵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建設高標準育苗和生產設施,優化棚型結構,發展相關機械設施設備,建設貯藏保鮮冷鏈系統。加大力度發展山地微蓄微灌設施,提高山區水資源利用率和保障山地蔬菜灌溉,從根本上解決山地蔬菜遇旱易災的突出問題[2]。擴大政策性保險范圍,開發自然災害保險和價格指數保險等特色險種,盡可能降低因自然災害和低價滯銷造成的損失,保證農民基本收益,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如疫情期間浙江省開發的葉菜價格保險政策,為農戶生產葉菜保駕護航,有力保障了市場供應。
3.4加強產銷對接,拓寬營銷渠道
加強品牌培育,引導茄子生產專業鄉鎮、專業村、規模生產主體打造區域特色優質茄子品牌,建設產地集散市場,積極與大型超市、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等進行對口接洽,直配直送。充分利用微信、網上農博會、農村淘寶等網絡平臺開展訂單式、套餐式、訂制式網絡銷售。通過線上、線下2個平臺銷售,減少流通環節,最大程度降低損耗、確保新鮮度,提高生產者在買賣市場中的主動權和定價權。如嘉善縣浙江一里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推出“一里菜市微商城”,通過與嘉善郵政分公司實施微信線上接單、基地直采、門店配單、郵政送達的模式,共同開啟了微菜籃無接觸同城配送的線上交易模式,將新鮮、優質、平價的蔬菜直供到市民手中,日銷售額超1萬元。
參考文獻
[1]楊新琴,丁檢,胡美華,等.浙江蔬菜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對策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5):825-827.
[2]楊新琴.浙江山地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長江蔬菜,2011(11):54-55.
作者:丁檢 杜葉紅 周佳燕 楊新琴 單位: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