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通信原理課程教學的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信息化浪潮席卷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何運用現代信息化環境進行通信原理課程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現代化教學中,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是當代社會高等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通信原理課程亦是如此。教師要學會運用現代信息化環境來推動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與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教學觀念;教學形式;教學手段;評價體系
21世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高等教育來說,教學信息量大、知識更新的速度快,如何進行信息化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而通信原理課程是通信工程、電子信息類專業本科生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是學習后續專業課比如移動通信、擴頻通信、現代交換技術等課程的基礎,也是諸多院校相關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之一,因此一直備受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由于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多、知識零碎,尤其是一些數學推導過程復雜而抽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普遍感覺枯燥乏味,難以掌握和融會貫通。但是這門課程對進一步學習通信領域相關專業知識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使教師教好這門課和學生學好這門課成為重要問題。信息化時代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在目前日益拓寬的知識獲取渠道中如何獲取信息,還應該不斷提高自我專業素養,同時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更新教學觀念,時時搜索現代化教學信息和學生信息,采用創新的教學模式,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學生探索性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現代社會新技術新理論的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正以極強的滲透性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領域,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不斷拓寬,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能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僅僅依據教學大綱和規定教材授課。對通信原理課程來說,應該以教學大綱為基本框架,廣泛搜索其他參考書和教材,并經常搜索和查閱網絡或期刊上最新的科技信息,關注通信領域相關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在課堂上把書本知識與相關技術的最新發展與應用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二進制和多進制數字調制技術時,教師可以把各種調制技術的實際應用加以擴展融入課堂教學中。在教學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內容時,給學生普及WCDMA和CDMA2000采用了BPSK、QPSK技術,TD-SCDMA采用了8PSK、QPSK技術的知識,然后再適度提一些有關3G的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通信原理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抽象復雜,它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師始終保持信息化的教學思維方式,學生學習的同時教師也應該不斷學習,通過對網絡資源、經典的教材參考書的學習,積極參與通信領域前沿性的項目課題、學術交流活動或者定期進修等,以獲取最新信息,再把自己所得收獲融入課堂,讓學生在看似死板乏味的內容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習的點。另一方面,教師需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比較清晰的掌握,以實時調整教學計劃,比如知識點難的章節和知識點容易理解的章節講解的力度肯定不同,某一知識點對上屆的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接受,但到了下一屆學生不一定如此,教師在講解的過程應及時搜索學生的反饋信息,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
二、教學形式轉變
傳統的教學形式以教材為主,教師為中心,在課堂上教師以“滿堂灌”的形式講授內容,這是大多數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們應該意識到高等教育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簡單地使學生學到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對通信原理、基本原理的講解還應該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教師教授的方式,結合實際應用與最新技術擴充教學內容,將基本原理與實際應用和科技發展前沿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其專業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而比較容易學習掌握的章節,比如無線信道、有限信道、頻分復用等小節,可以嘗試讓學生講解。教師布置下相關部分內容后,學生自己查找參考書、教材和利用網絡資源,自己備課,課堂上教師隨機抽取學生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和教師進行角色互換,這種教學形式可以提高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試驗來看學生的反應比較強烈。從學生講課的內容和邏輯上看,很多同學做了精心的準備,效果不錯。而且角色互換以后,對于處理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對教材中比較前沿的理論技術學習,可以采用布置討論題的形式,比如第八章新型數字帶通調制技術中的最小頻移鍵控(MSK)、高斯最小頻移鍵控(GMSK)和正交頻分復用(OFDM)技術調制機理不同,因而各有長處與不足,不能簡單地說某一種調制技術比其他的調制技術更優,可讓學生試對三種調制技術的性能和應用做一次討論。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通過網絡資源和其他手段查閱期刊、文獻,自己對查閱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最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在課堂上留出部分時間讓學生提問與交流,類似學術研討會的形式,最終讓學生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學手段的轉變
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當前教學的主要形式,但多媒體教學的使用也要依據課程內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對于通信原理課程,在授課時一些必要的理論推導,比如第六章數字基帶信號的頻譜特性部分,還是需要采用傳統的板書形式,這樣做的好處是板書時學生會和老師一起動腦,一步一步推導出數字基帶信號的功率譜密度公式,學生最后會感覺到公式像是自己推導出來一樣,這樣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有條理,思路比較清晰。通信原理課程中某些知識很難用口述、板書直觀形象地表述清楚,這時就可以用軟件仿真。如在講述模擬調制中,調幅、雙邊帶、單邊帶調制技術原理及特點時,可以通過采用MATLAB、SYSTEMVIEW等仿真軟件進行授課,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把調制的過程、仿真的結果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每一種調制方式的調制原理、時域波形、頻譜及性能評估等。而對于課程中相關技術的應用,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教學短片的形式把內容介紹給學生,這樣內容會更形象、生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可利用網絡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建立通信原理課程教學網站。教學網站上提供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和方便教師與學生交流的網絡環境,如課程簡介、教學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視頻、學習輔導資料等網絡資源,可隨時供學生下載使用,打破傳統教學手段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進行自學、復習,與同學、老師在線交流、討論。
四、科學的評價體系
通信原理是專業基礎課,側重于專業基礎理論與方法的闡述、分析、評價與介紹,因此在考核上采用傳統的單一的筆試理論知識考核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學習這門課的情況,不符合現代信息化教學的要求。因此,在考核上應采取卷面考試、實驗成績和平時成績等多方面綜合考核的模式。卷面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通信系統原理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整體掌握情況,成績依據學生的卷面分數來定。實驗成績主要考查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考查學生是否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成績依據實驗課考試成績、平時做實驗的表現和認真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課程的平時成績主要依據課堂表現、出勤、作業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另外,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參加課外科學實踐創新活動、參與論文撰寫和專題演講活動等成績作為附加成績,這幾項學生可以選做,所得成績會記入最終成績。多種形式組合的考核機制,會使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不斷進行探索性學習,同時教師也能及時發現每位同學的閃光點,給予其鼓勵與引導,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其創造力,使其獲得成就感,最終教師和學生一起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五、結語
現代化教學中,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是當代社會高等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通信原理課程亦是如此。教師要學會運用現代信息化環境來推動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與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樊昌信,曹麗娜.通信原理(第六版)[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
[2]曹志剛.現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蔣青.通信原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4]侯林.信息化條件下偵查實訓教學研究[J].大學教育,2012(10):127.
作者:謝艷輝 單位:魯東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