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課程改革進行到現在,教師的教學也隨著課程改革的步伐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文圍繞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策略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構建和諧課堂氛圍的教學策略。二是課堂提問的策略。三是形成認知結構的策略。四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學策略
新的課堂改革,教師的教學策略經受著嚴峻的挑戰,傳統的教學策略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教師必須進行理性的思考:怎樣的教學策略才是與時俱進的,才能與新課程相伴而行。
一、構建和諧課堂氛圍的教學策略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本著民主、平等、和諧的原則,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教師要合理利用自身優勢,增強課堂的親和力。在課堂上,教師的言行要大方得體,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就會如沐春風,從而產生極強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的表情要親切自然,給學生陽光般的感覺,教師絕不能將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帶到課堂上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讓他們在學習中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以百倍的信心投入學習。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新的課程改革,倡導的是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那種把自己看得高,把學生看得低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在教學中合作互動。在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允許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有不同的見解和主張,求同存異,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澳欠N哪里來的異端,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不合時宜的。再次,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過程的流暢美。美的教學過程是行云流水式的,它給人的感覺是高山流水,洋洋灑灑,給學生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二、課堂提問的策略
課堂教學的提問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滲透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以問置疑,以問促學,問題牽動著教師和學生的心弦。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一種策略,它推動著教學情節的發展,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新課程下,教師的課堂提問策略有哪些特點呢?首先,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提問有時空的突破性。在傳統的教學策略中,教師的提問,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一般只局限于課堂,內容也不超越本學科的范疇。可是,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提問突破了課堂這個時空,而向課堂以外的空間延伸,也突破了本學科的范疇,體現了多學科的高度整合。其次,課堂教學提問由檢測性向多效性轉變。傳統的課堂提問,功能單一,它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與組織教學的一種十分平常的手段。在新課改下,課堂提問除了以上功能外,還能促進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發展。再次,新課程下的教學提問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傳統的教學提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一般要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及課程目標的要求設計相關的教學環節,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并進行思想教育。新課程下,課堂提問要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經驗、意向和創造力,通過發現,選擇,演繹,推理,重組的多種過程,形成答案,體現了讓學生努力獲取、發現知識,形成良好品質的過程。最后,新課程下的教學提問是多層次的。在民主和平等的前提下,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方向的交流,讓學生在多層次的提問中,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學會合作,為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在教學活動中,認真組織課堂提問,可以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形成認知結構的策略
新課程改革強調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影響學生理解和運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認知結構,也就是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是在不斷地學習理解新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自始至終都處于相對動態的平衡中。在學習過程中,新知識被納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豐富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增加了認知結構的新的內涵,并獲得暫時的平衡;在學習的過程中,人的大腦會調節已有的認知結構,直至達到認知上的新平衡。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生理解、掌握、保持并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重要條件。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組織越趨合理,就越有利于接收、理解、保存和運用新知識。形成認知結構要注重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所謂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就是指知識的本質規律,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是形成認知結構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設法讓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的現狀,找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有針對性地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在傳授新知識時要注意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和生長點,搭好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在講授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分層次地呈現學習材料,并揭示學習材料的邏輯順序,進而促使結構層次的融會貫通。要注重整理知識,知識的整理是指在完成了一定階段的學習任務之后,對內部的知識進行整合。這樣可以使知識結構化,系統化??梢允剐屡f知識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整理知識的過程也是形成知識結構的過程。因此,教師指導學生主動整理知識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四、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那是一種高效實用的教學方法。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將其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并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了解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探究所需要的技能,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獨立思考,體驗并感悟其中蘊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學生的探究活動始于問題,終于問題帶來的結論,教師應該將學習的相關內容設置在問題的情境中,用以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疑問并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可以運用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生產實踐、實驗現象、編故事等方法來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條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要精心地組織引導學生,讓他們去發現學習中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師還要向學生提供探究所必須的資料設備,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隨時提供幫助。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要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在探究活動的最后階段,教師要認真組織學生小結、交流、評價、反思。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據表格,示意圖等諸多方式完成報告,讓各組學生充分交流探究的過程和得出的結果,要進一步探索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探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反思。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特別注重評價,對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方法、思維的獨到之處要及時給與表揚和肯定。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小結、反思、使這個過程更加完善。本文從以上四個方面探討了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教學策略具有選擇性、生成性、靈活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等特點。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設計適宜的,滿足自己學生和學情的,能夠讓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的過程是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多動腦子,多想法子,關注新的課程改革,關注新的教學策略,讓它更好地服務于自己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教育學》、《心理學》和《認知遷移理論》。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作者:尹德貴 李坤云 單位:重慶市黔江區蓬東鄉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