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我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1.學校重視程度不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院校承擔了我國職業(yè)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必要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基礎,熟練掌握主干技術,側重知識的實際應用,重視實務知識的學習,強化學生們職業(yè)技能的訓練。在這種培養(yǎng)目標的驅使下,有的高職院校對思政教育課程(以下簡稱思政課)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思政課課時縮水、教師不專業(yè)、學生忙應付的局面。
2.課程設置長短不一
在我國,一般的高職院校學制為三年,學生在校的前兩年主要是學習專業(yè)理論課和公共基礎課,不少學校為保證專業(yè)課的學習時限,包括思政課在內(nèi)的一些公共課學時往往被刻意壓縮。如根據(jù)國家文件要求,高職院校需開設三門思政課,其中要保證每周3學時的思修課教學時數(shù),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要達到每周4學時,據(jù)相關調(diào)查,我國不少高職院校在安排思政課時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縮水??s水后的思政課學時,同時還可能收到見習或實習的影響,在課時上也不能保證足額完成。
3.教師授課方式不一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各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政課,作為承擔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任務的老師,他們是思政課堂上的主導者。為達到思政課在高職院校特殊的育人效果,一個優(yōu)秀的思政課教師團隊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全力打造一只既有堅定思想,又能與時俱進,既有堅實的思政理論知識、又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的教學團隊。這個團隊能把枯燥的思政課變成活潑有吸引力的課程,提高大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喜歡上這些課程。
4.學生學習興趣不一
長期以來,由于高職院校自身的重實踐教學、技能培訓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得大學生們對專業(yè)課之外的課程缺乏一定的興趣,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是硬著頭皮上課,對一些公共課例如應用文寫作、大學英語、思政課等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這些課是在浪費學生們的精力,這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同學上課不積極,沒有學習興趣,甚至逃課的現(xiàn)象。鑒于以上種種現(xiàn)象的存在,要改變思政課堂上的種種弊端,就必須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當前眾多高校的課程都在進行課程改革,改革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內(nèi)容、考核方式等,作為高職院校所有專業(yè)都開設的思政課,也必須要進行相應的改革。目前,我國學術界針對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改革策略有很多,本文提出的改革策略是在通過大量的調(diào)查之后得出的結果,以期對我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為摸清高職院校教師的授課情況,針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我們網(wǎng)上進行了相關的調(diào)查。通過調(diào)查100名學生,讓學生填寫調(diào)查表格,回收表格93份,回收率達到93%。通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存在對學生狀況了解少、課堂有閑暇時間、不征求學生意見、授課內(nèi)容枯燥等問題,這些方面是需要我們思政教師去改進的。思政課的改革不僅是作為課堂主導的思政教師的改革,還應該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課在教學方式上應更加靈活,要適時讓學生們走出課堂去感受思政教育,例如,走進法院,參觀革命烈士公墓、走進孤兒院等等。高職院校的學生在上思政課上的突出問題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目的并不明確,只有少量的17%的學生為了學習知識,只有9%的學生為了接受思想教育。由此可見,大量的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目的不清楚,這也就會導致上課時教師的授課效果不明顯。所以,高職院校應明確思政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通過第一節(jié)課來使學生們認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還應該在開學之初,在校園里多多宣傳思政課,為思政課走進課堂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改革要注意的問題
1.學校明確目標
高職院校要把大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作為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主線,將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作為一切課程的首要目標。因此,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的公共課就也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為課程目標,努力把思政課和學生們的職業(yè)能力結合起來,使學生們充分認識到思政課對大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是有重要意義的。把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就業(yè)相掛鉤,使學生們認識到職業(yè)能力卓越,但是思想不過關,用人單位也不會青睞的。例如: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安排實習的時候害怕吃苦、擔心受累而自己選擇實習單位,這明顯是思想不過關的表現(xiàn)。目前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的時候重視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他們在衡量人才上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無才無德的堅決不用,有才無德的限制使用,有德無才的培養(yǎng)使用,有德有才的大膽重用。
2.教師把握好方向
通過調(diào)查表明,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眾多的高職生對思政課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喪失興趣,改革是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新的力量源泉。高職思政課想受到大學生們的歡迎,必須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思政知識的傳授與育人密切結合,明確學生們的學習目的,主動征求學生們的意見,讓學生把知識和社會實際相結合。高職院校思政課改革是必要的,作為思政課的主導者教師必須改革以往的原始課程教學方式,應該以思政課的知識系統(tǒng)為導向,通過靈活的課堂活動、學生機智問答、小組討論等突出思政知識,讓學生們感受到專業(yè)課外課程的吸引力。切實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要把握好學生學習方向。在保證學習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給學生自由,讓學生自主學習,重點發(fā)掘思政課的知識精髓,提高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思想政治素質,培養(yǎng)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建立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體系,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yè)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其中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
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yè)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yǎng)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高職院校思政課要圍繞著人才培養(yǎng)目標、社會對高職人才的要求和學生成長要求來進行改革。思政課改革只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其他專業(yè)課改革一樣,思政課改革也需要一個良好的大環(huán)境,因為思政課的改革將會關系到每個學生,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高職院校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進行思政課改革過程中,思政課老師要處理好與學校整體教學改革的關系:一方面,思政課改革要在校系領導下有序進行,主動融入學校教學整體改革中去,爭取學校各部門的大力支持,爭取班主任、輔導員和其他教師的理解和幫助;另一方面我們需看到思政課的本質也要求思政課應該成為學校教學改革的探路者,因此,作為思政課的教師應大膽改革,勇于創(chuàng)新,為學校其他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積累經(jīng)驗,努力創(chuàng)造出一條新路,進而帶動學校教學改革工作的整體推。
作者:姚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