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能力培養課程改革與體系優化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創新學院建設為依托,研究創新能力培養中“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改革與體系優化實踐。解決關鍵問題包括“通識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重理論、輕應用”的課程設置優化和統籌課程建設中“基礎”與“特色”、“個性化”與“系統化”的之間的矛盾。在改進實踐教學改革中,為地區特色專業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探索提供有意義的借鑒。
【關鍵詞】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1.引言
隨著新的培養模式的轉變,原來的課程體系已不能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近年來,國內、外結合培養模式,相繼改革大學生培養體系,各高校結合實際開展“分大類”招生,與之相適應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第一課堂”)不斷進行優化和改革。社會發展需求使得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問題成為熱點研究問題,相繼有創新試點研究示范,與之對應的“雙創”競賽“第二課堂”等積極規劃。“第一課堂”課程體系偏重于按照專業課程教學計劃的要求,在創新教育方面,重在傳統的創新創業課程上向個性化發展,比如開展創新思維、創新創業管理、投資入門等課程學習,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導向,提高參與性的教學;“第二課堂”課程體系重點依托學科競賽,或邀請些業界人士開展創新創業的指導性講座,借助于國家級、省級、校級各項創新創業大賽為平臺,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是目前在這方面的實踐與發展仍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存在許多新的問題。如“通識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課程占比矛盾;師資不足、教學時間沖突,課程內容重復等問題;“基礎”與“特色”不清;課程設置不能統籌安排“個性化”與“系統化”等問題,使原有的課程體系不能適應新要求。為進一步提升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創新試點學院培養人才水平,建設與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重點研究“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課程體系、實踐方法、課程銜接等內容,打通“課堂內”與“課堂外”孤立界限,加強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為系統化課程體系建設提供有效的理論和實踐借鑒。
2.實施措施和關鍵問題
課程改革與體系優化主要從“第一課堂”建設與優化,“第二課堂”修訂與完善,與二者的銜接、融合、互補進行研究,從“理論”+“實踐”強化課程體系進行建設。具體包括:(1)完善第一課堂課程體系,解決“通識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滲透關系。“反饋-修正-完善”課程體系,完成制訂招生計劃和目標、修訂培養方案,分層、設置和細化課程設置,“基礎”與“特色”的關系。(2)按“課程群”建設突出培養目標,理清“分而共建”、“監督管理”與“互學互促”等關系,從“第一課堂課程體系”建設集中體現和突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3)以項目為驅動的“啟發式、探究式”實踐能力培養課程優化。建設重實踐,強應用“第二課堂”實踐能力培養課程體系,解決“重理論、輕應用”的培養誤區和協調發展實踐培養課程體系,統籌“個性化”與“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建設。(4)以“三賽一練”為牽引的“第二課堂”課程體系優化研究,強化實踐實訓課程平臺;建立科技競賽課程培養體系,開設以應用為目的的大學生科技競賽課程培訓,使第二課堂實踐實訓課程設置系統化。(5)加強“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課程銜接與互補、互促。解決“師資矛盾、教學時間矛盾,課程內容重復”等矛盾,把專業課程建設與“創新試點學院”課程建設相統一,細化與融合二者之間的關系和課程銜接設置等。
3.改革方法與總結
研究過程中,客觀分析與結合學院實際情況與特點,分析“三大組、三方面”的矛盾:教與學,師資供給與需求、課堂內與課堂外。分析采用科學研究的模式進行,結合理論依據和理論指導,注重實踐應用在具體環境中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崔穎.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2]冀宏,顧永安,張根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視閾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江蘇高教,2016,(4):77-80.
作者:羅養霞 王浩鳴 杜延慶 楊新安 馮居易 單位:西安財經學院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