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急診醫學本科教學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急診醫學的臨床特點
1.1發病急,變化快,時效性強無論是急性發病還是慢性病急性發作或意外傷害,均系突然發病。贏得時間和挽救生命是急診醫學的工作重點和難點。急診工作者應在診斷處理過程中建立時效觀念,用以判斷與預測病程或病情的進展。
1.2疾病譜廣,病情復雜急診醫學包括了各臨床學科的急診傷病,疾病譜非常廣。這就要求急診醫師具有堅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和廣泛的多學科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才能判斷跨學科的疑難急癥,力求避免誤診誤治。
1.3特殊的臨床實踐規律臨床醫學的其他專業在診治患者時原則上遵循采集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的程序進行。在急診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癥的救治時不應有按部就班的程序,應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維模式。
1.4工作強度大,涉及關系復雜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所接觸的患者及家屬可能具有非常復雜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診醫師要有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社會關系處理能力。
2急診醫學臨床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師資嚴重缺乏
急診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從事急診工作的師資隊伍還非常年輕,人員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高年資的急診專業師資。他們必須在完成大量臨床工作的同時來承擔教學任務,無固定帶教師資,導致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斷適應不同教師的帶教風格,影響了教學效果。
2.2教學實驗條件不足
急診醫學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再加上地方經濟差異、部分領導認識不足等條件限制,導致對急診醫學的支撐不足,尤其是硬件設施的匱乏,比如帶教經費的不足,教學場所和教學設備的缺乏等。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急診醫學更快、更好地發展。
2.3對急診醫學的特點認識不足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疾病譜也隨之而改變,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的年輕化,車禍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嚴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臨床思維模式去應對當今的急診事件,就不能適應社會的進步,阻礙急診醫學的發展。
2.4護送患者的重要性
在臨床工作中,常讓學生參與護送患者檢查、入院等,許多學生就表示不理解,認為在急診科實習是為了學習如何對就診患者進行急診急救,護送患者有專門的護工,為什么要我們去?因此,教師必須明確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認知急診醫學自身規律,急診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萬變,在護送患者的過程中,要仔細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給予相應的處理。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對疾病預后的判斷能力。
3對策
3.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人才建設是急診醫學發展的基礎,只有具備了一支良好的急診專業師資隊伍后,才能保證教學質量,促進急診醫學臨床教學的發展。因此,教研室在進行急診醫學臨床教學前首先應注重師資的培養。青年醫師必須要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及住院總培訓制度,并進行嚴格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再選擇相應科室輪轉;同時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研究生。教學方面,每學期教研室都要組織集體備課、講課,高年資教師隨機旁聽青年教師授課,課后共同研討、總結。同時,為了提高授課技巧,組織教研室所有教師參加各院系主辦的名師示范教學,并積極參加學校每年舉辦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繼續教育方面,盡量創造機會讓每位教師輪流參加各種國家級、省級的學術研討會、學習班,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經過幾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理論基礎知識扎實、技術過硬的師資隊伍。
3.2克服條件限制,保證臨床教學質量
目前,急診醫學發展的客觀條件仍然較差,尤其是硬件設施(固定的實驗室、配套的實驗設備等)匱乏。但教研室克服種種困難,積極與麻醉、內、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資源進行教學。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急診醫學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受到了各用人單位的青睞,也加大了醫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領導建設急診專業的決心和步伐。
3.3轉變思維模式,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途徑
3.3.1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疾病譜的改變,引導學生樹立新的醫療觀念,適應新的醫療模式,培養創新性思維是教學工作必須解決的難題。要培養學生新的思維方式,不能按照過去先診斷再治療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具體分析,尤其是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維護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檢查、診斷及確定性治療。
3.3.2做好學生實習時間的安排在學生實習時間安排上,不同于其他臨床專業的“八小時”概念,不單獨給學生排班,每個學生跟隨固定的教師值班,這樣讓學生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有機會接觸更多有意義的臨床病例。
3.3.3強調診療過程中的“急”在進行臨床教學時,要注意急診醫學的特點,在“急”字上做文章。病情急、時間急、患者與家屬心情急,因此,大部分急診疾病不允許教師用專門的時間去對學生講解,更不可能讓學生去翻閱有關書本資料。再則,患者的“隨機性”給急診醫學的臨床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急診科與住院部的其他臨床科室不同,不可能隨時都有典型的臨床病例供學生學習,加之學生在急診科實習的時間較短,因此,作為帶教教師,一定要加強病例資料的搜集和總結,可以多增加對學生回顧性的講解。同時,值班醫生應加強交接班制度,利用每天清晨交班時間介紹前一天接診的疑難病癥,結合各專科會診意見和診治經過、效果,綜合分析病情,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急診思維方式。對所遇到的疑難重癥要加強后期隨訪,盡量明確診斷,對危重癥患者通過最終治療結果回顧總結患者在急診科救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同時還了解到一些學科的最新進展,豐富學習內容。在對患者的診治過程中多對學生問“為什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獨立診斷和處理急診問題的能力,改變以前醫學生只當“配角”、“記錄員”的被動局面[2]。經過這樣的臨床實習,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也可以從急診的角度讓學生去加深理解。
3.4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急診醫學本科學生在臨床實習后很快就會步入社會,在對他們進行臨床教學的同時,帶教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如團隊協作精神、協調與指揮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社交能力等,做到言傳身教。同時,急診科是醫療差錯或事故的高發場所,如何增強法律意識,避免醫患糾紛,是當前急診醫學教學的新課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加強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掌握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增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通過醫院組織的法律知識講座和醫療糾紛個案分析等方式,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同時強調學生必須嚴格遵守醫療操作規范,杜絕診療中的隨意性和不規范行為。要完善急診醫學的教學方法,因為臨床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這方面,本院急診科通過幾年的努力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從“教”、“學”、“用”幾方面都得到了比較滿意的回報。但在某些方面確實還存在不少的問題。筆者將順應急診醫學發展的現狀和要求,不斷總結與開拓,逐步完善現有的教學體系和方法,為急診醫學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