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傳統建筑建造工藝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9世紀中后期,西歐各國出現了許多對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運動。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筑協會會議通過《城市規劃大綱》,其中明確規定,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均應妥善保存,不可加以破壞。1964年5月31日,威尼斯第二次國際議會確立《威尼斯憲章》是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原則,憲章肯定了歷史文物建筑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將其視為人類的共同遺產和歷史見證。西方國家對古代建筑的保護意識及傳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文物建筑的保護觀念產生了不小的推動作用。1949年之前,我國對文物建筑和歷史地段的保護主要由沒有實際力量的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來承擔,大量珍貴建筑文物被西方列強和不法奸商肆意掠奪和盜取。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頒布了一系列對文物建筑的保護辦法。1974年8月8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保護古代建筑,主要是保護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工程、藝術方面的成就,向人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關于民族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項目就有10余項,這種對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體現出我國傳統建筑文化資源所具有的豐富價值和深遠意義。
傳統文化繼承的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歐洲的覺醒也比我們早,1998年法國為保護國家的建筑、城市和景觀遺產等文化,于同年12月30日設立法國夏約高等研究中心,旨在培養具有很高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設計師和管理者。2011年10月,由劍橋大學、英國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繼續教育學院合作開設了建筑史碩士學位,選擇該專業的學生將在課程中學到歷史建筑的評估和現行的保護維修政策。劍橋大學作為西方高校的典型代表,在高校教育課程中開設了關于古代建筑文物保護與古代建筑保護技術等的相關課程,體現了世界一流高校在當代社會背景條件下,對古代傳統建筑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心和文化使命感,值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借鑒。當前,我國高校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培養狀況不容樂觀,有些高校功利主義的教育培養模式導致有的學生沒有意識到學習傳統建筑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建筑專業課程的市場導向化越來越強,使傳統建筑文化學習的直接實用性弱化;高校對傳統建筑文化教育資源的整合缺乏系統化、制度化的管理等。關于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及建造技術的培養課程的開設在國內高校并不普遍,除了國內幾所較大的專業類院校建筑、規劃或設計院系和一些普通的高職高專類學校的專業技術課程之外,幾乎沒有多少高校開設諸如民族傳統建筑藝術及其建造工藝之類的建筑課程。所以,高校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在教育培養學生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應把學生看作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提高學生對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能力。
民族傳統建筑的內涵
我國民族傳統建筑歷經上千年的發展、演變,已經形成一門獨具民族特色文化、完整系統營造技藝和豐富建筑藝術形式的體系。今天,中華民族傳統建筑藝術和建造工藝依舊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珍貴價值。
1.精妙的空間布局
民族傳統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遵循傳統文化“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整體中軸線均衡對稱、主體建筑居中、附屬建筑位列左右對稱,構成建筑群院落整齊嚴謹、主次分明的布局風格,最終表現出建筑“非壯麗無以重威”的文化內涵,以此宣告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威嚴和宗教道派的莊嚴與禮敬。民族傳統建筑平面布局的智慧在于,古人不僅把建筑的平面布局樣式當作是營造建筑的基礎步驟,而且還借它體現人們的精神文化。
2.獨特的建筑結構
作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之一的中國傳統建筑體系有著自身特色鮮明的建筑結構,黃河、長江流域因植被茂密,木材便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來構筑住所。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我國建筑就形成了以木構架為承重體系的東方建筑結構體系,對比當代建筑結構中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營造現代建筑物,使用的營造原理與傳統的建筑構架可謂異曲同工,不得不承認,早在幾千年前,我國民族傳統建筑所產生“木構架”建筑結構就蘊藏時代超前性及其實用科學性的寶貴建筑技術價值。
3.文化與藝術的物質載體
作為物質載體的民族傳統建筑凝聚了太多的歷史、文化、民俗、藝術的信息,大到空間布局,小到裝飾裝修皆保留著豐富的人文信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天壇祈年殿層層收縮的屋檐和圓攢尖,民族傳統建筑文化受到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使祈年殿的建筑形式營造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氣勢,表達了傳統建筑文化映射的對傳統建筑藝術的深刻影響力。同時,也從建筑藝術的角度表現出傳統建筑的豐富文化內涵,給民族傳統建筑這一建筑物質載體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和精神文化意義,將民族傳統建筑文化同藝術的融合表現得淋漓盡致。
4.代代相傳的建造工藝
中國傳統建筑體系發源于原始社會,形成于秦漢,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明清,數千年來,在無數代匠人的創新與傳承下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建筑施工工藝。從宋代兩浙工匠喻皓的著作《木經》到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從明代的《魯班經》到清工部的《工程做法則例》,都對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的營造技藝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與傳承做了階段性、地域性或專業性的記錄和總結,這些經典著作在中國傳統建筑歷史長河中僅是滄海一粟,但在今天,它們仍然具有建筑專業技術指導意義和歷史研究性,由此可見,民族傳統建筑藝術及其建造工藝內在的強大生命力。
5.豐富多彩的各區域建筑形式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民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差異,逐步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建筑載體形式。從傳統民居建筑來看,北方大部分地區傳統建筑形式為木構架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建筑,南方多為竹木構干闌式建筑。除此之外,各地還有風格迥異、樣式豐富的建筑形式,如碉樓式建筑、土樓建筑、窯洞建筑等。各民族傳統建筑形式的豐富多樣構成了我國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顯示出傳統建筑藝術和傳統建造工藝在各民族不同的歷史時期發展中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形成了我國民族傳統建筑豐富多彩的建筑形態。
民族傳統建筑藝術及其建造工藝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應該引起當今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因此,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開設“民族傳統建筑藝術及其建造工藝”課程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文化傳承的需要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沿襲傳承了7000年之久,影響波及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建筑文化,是古代東方建筑技術的杰出代表。然而,由于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筑的建筑材料和社會歷史文化決定了我國大量珍貴的古代建筑文物無法保存過長的時間,隨著古代建筑文物的逐漸損毀和建筑匠人的“人亡藝絕”,包括古代建筑營造技藝和建筑手法在內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面臨消亡的命運。因此,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文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文化進步和創新的本質,也是為了發揚幾千年來積累的悠久傳統建筑文化精髓,延續我國民族傳統建筑精神的重要環節。
2.當代大學生基本素質培養的需要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因而,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生符合時代的要求和發展的趨勢。高素質人才的全面培養不僅要求高校培養的學生熟練掌握和操作本專業知識、技能,同時也要求學生在對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有扎實認識的基礎上,拓展自己的視野,吸收并融合其他各國先進的知識、技術及文化,最終研究和探索出本民族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方向,并以此來推動民族文化的整體時代價值和文化影響力。我國高校應重點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這是人才成長不可或缺的必要環節,也是時展的歷史趨勢和本質要求。
3.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
民族傳統建筑是勞動人民留下的燦爛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豐碑,但由于人們較少接受過系統的、完整的傳統建筑文化保護方面的教育普及,因而缺乏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意識,最終造成對民族傳統建筑保護的忽視。一方面,由于我國民族傳統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導致大量建筑文物隨著時間的流逝日漸損壞,越來越多的傳統建筑文物不復存在;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群中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傳統建筑的珍貴之處就在于它的不可再造性和歷史真實性,民族傳統建筑營造工藝就是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建筑之所以能夠實現的技術支持,也是流傳至今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因而,在這種情況下亟須提高大眾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意識和保護水平。
4.中華文化復興的需要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物質生活水平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家開始推行文化強國戰略。對于傳統建筑文化而言,中華民族必須要建立屬于本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統建筑文化自信心,重新認識和研究民族傳統建筑藝術的美學價值、傳統建造工藝的科學價值及傳統建筑的歷史進程和發展意義,以此來更好地發揚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民族精神價值,增強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之林的獨特影響力。
結語
在高校開設“民族傳統建筑藝術及其建造工藝”課程的目的,是使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有系統性的學習和基本的掌握,這不僅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建筑文明的發展歷程,同時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訓練,使學生能很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建造工藝和建筑手法,提升大學生對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認識和對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精髓的時代認同。總之,讓我們盡可能多地掌握傳統建筑文化歷史知識、培養我們的歷史審美情趣和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力求做到“古為今用,厚積薄發”,探索出適合當代中國建筑未來發展的道路。(本文作者:李芳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