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開平碉樓的表現形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張夢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通過綜合周圍的地勢地貌、氣候條件、環境狀況、交通安全等因素,來選擇村落的選址、座向、建造、布局等。碉樓按坐落位置分,大致分為更樓、眾人樓和居樓。位置和名稱的不同,主要是根據各自的功能以及一定的風水考慮而確定的。如村后的眾人樓和居樓,其實是弱化吉地不利環境的手段。有的村沒有文塔,村后的碉樓就成為風水格局中的“筆”。在平原上,村后的高樓仿佛是靠山,使村民心里更有安全感。高高聳立的碉樓,與低矮民居,形成了新鮮對比,高低有致,層次多變,有“步步高升”之意。這種新的布局方式同時又帶有地方性特點,是對中國傳統村落低平舒展構圖的一種創新。碉樓村落的規劃上,將公共活動場所集中在村前,按照傳統的“左祖右社”思想,在村左建供奉祭祀先祖的宗祠,村右建社稷壇、燈寮。社稷壇旁還會種幾棵榕樹,枝葉濃密、樹根牢固、樹影婆娑,有根深葉茂、葉落歸根之意。另外,自力村除更樓外,新興的碉樓和廬建筑皆沿用本地民居三開間形式,樓梯置于房子后邊,采用中軸對稱等傳統建筑形式。另外,碉樓很多村落沒有圍墻,村前設有泮池,泮池水清澈如鏡、源遠流長,又賦予其傳統的人文之意。
開平碉樓的命名,雖各不相同,但多數仍按照一定的原則而定,有自己的性格和品性。以人名命名。如瑞石樓是旅香港經商的黃璧秀回鄉建造的,以樓主的字“瑞石”命名,瑞石即美玉,美玉為璧。“云幻樓”的主人方文嫻,別號“云幻”,以樓主方文嫻名字命名。“龍勝樓”用主人兄弟的名字命名。以及煥然樓、愛仁樓等,也是由樓主的名字命名的。以位置命名。慶臨南門樓是清末民初集資建筑的更樓,因坐落在慶臨村南而得名。“竹林樓”因坐落在竹林中而得名。赤坎鎮司徒氏家族在潭江兩岸建造的一座更樓,因位置不同分別被命名為“南樓”“北樓”。以寓意命名。如保障樓是20世紀20年代集資興建的眾人樓,樓名寓意保障村民安居樂業之意。升峰樓是旅居美國的華僑黃峰秀于1919年回鄉建造的居樓,樓名“升峰”,寓峰秀家族事業升騰、家庭幸福之意。“逸農樓”則寄予了樓主對自己退休后樂于安逸而平淡的農耕生活的美好愿望。另外有將名字和祈福親人平安的寓意結合在一起的“球安樓”“振安樓”。還有弘揚傳統美德之意的“銘石樓”“親義樓”“贊雅樓”等,祈求社會安定的“保安樓”“惠安樓”“居安樓”等,以及祈求幸福吉祥的“文昌樓”“天祿樓”“吉祥樓”等。以數字命名。如“一枝樓”,因樓建得高,一枝獨秀,村民認為有了這座樓,今后可“一樂也”,由此得名。又如“三多樓”意為多福、多壽、多子的傳統理念;“九疇”喻多田多地多錢。同樣的還有兩宜樓、五德樓、七星樓、八角樓、萬福樓、添億樓等。這些樓名富于傳統文化的含義,張揚又不失含蓄,書法與樓名相得益彰。為我們研究歷史、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提供了非常豐富的信息,見證了時代的發展。
匾額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標志,過去非常普遍地被使用在城市和鄉村。開平很多碉樓上部正中間都會嵌入匾額,表達了村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也反映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觀念。另外匾額集字、印、雕、色于一體,大都辭藻華美、書法精湛、言簡意賅、反映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等,起到了補史正史的意義。灰雕是開平當地一種比較獨特的民間藝術,無論設計圖案還是建筑手法,都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碉樓外墻的細節處理,采用灰雕手法表現各式各樣的圖案,如荷花葉、中國結、龍、鳳等,把這些設計圖案糅合于建筑的外墻裝飾中,成為開平碉樓的一種特色建筑形式。如瑞石樓的建筑外立面采用形態各異的灰雕,圖案多樣,做工精致,寓意深刻。最具代表性的是樓內有吉祥如意之意的“雙喜”圖案,寓意喜慶、快樂之事。
楹聯,又名對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很多碉樓的主人為碉樓配了楹聯。如云幻樓——旅居馬來西亞的華僑方文嫻于1921年回鄉建筑的居樓,樓高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造型簡樸,圍墻院落,自成一體。在“云幻樓”第5層門口的兩側,有一副對聯竟長達50個字。內容是:“云龍風虎際會常懷怎奈壯志莫酬只贏得湖海生涯空山歲月幻影曇花身世如夢何妨豪情自放無負此陽春煙景大快文章”,橫批是“只談風月”。這幅對聯被評為開平碉樓中最長、最令人陶醉的對聯。由樓主方文嫻自題、自撰,突出了樓主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及其人生感慨,意境高雅,寓意深刻,書法瀟灑,一氣呵成。又如銘石樓樓內對聯:“箕裘承作述俎豆薦馨香”,意思是設此祖先臺,希望先輩的事業和德行能得到繼承和永久的傳頌;那真誠奉獻的供品,更是希望祖先們的聲名萬古流芳。由此看出樓主對祖先的尊重和無限懷念,以及崇拜信仰精神。立園小牌樓也有幅對聯,上聯:“本是共樂精神開懷桑梓,培植芝蘭園林因之而立”,下聯:“道為同榮氣象栽種竹梅,灌溉桃李亭蔭藉此以生”。橫批是“本立道生”。這幅對聯寓意深刻,反映了園主的抱負,凝聚了他愛國愛鄉的情懷。同時說明了它建園的目的:不但為了與父老鄉親休閑共樂,更重要的是為了辦學校育人才,讓桃李遍天下。除上述楹聯外,動物植物也被大量運用到碉樓建筑中—如龍、鳳、狼、麒麟、虎、豹、鶴等動物形象,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等生活植物。無論是楹聯,還是壁畫內容,皆為傳統的中國風格。
有“開平碉樓第一樓”稱號的瑞石樓,樓內有反映當時村民日常生活的各種擺設。一層設大廳接待客人,擺放有凳子、椅子、桌子等古典酸枝家具,以及大量的生活用品、彩色壁畫和金漆木雕。每層都有從香港購買回來的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風,上面雕刻著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諸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雀屏中目,鴻案齊眉”等內容的對聯,表達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登上樓頂后,推門會看到一個很大的山花,山花中央設了一個很大的圓,透過這個圓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即“天圓地方”。碉樓內多數設有神龕,“人神共居”思想移入室內。門神的香臺在入口處,地神在一層大門正對墻面的左下角,而人神的神龕則設在碉樓最高一層,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牌位。孔雀公主、觀世音菩薩等各神靈也匯集一堂,反映了當地村民的信仰傳統。升峰樓內的椅子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圈椅,但在傳統之上又有所創新。圈背脫離扶手,椅背采用鏤空雕刻,座靠舒適,繁瑣與簡潔結合,造型優美,莊重大方。在自力村的碉樓里還保存有生活用具石礁,以前的村民們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用石礁舂米粉做些糕點。除了石礁,還有灶臺、谷磨等傳統用具,這些為我們還原了傳統的鄉村生活景象。
開平碉樓在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保持了建筑文化的民族性,繼承發揚了優秀的文化傳統,成為民族建筑的保護典范。一種建筑的產生必然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具體表現在不同的建筑形式和藝術追求上。而開平碉樓作為中國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的見證者,反映了多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建筑的發展。因此,研究碉樓對我們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維護民族建筑、促進自身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