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島城建筑風格與手繪藝術表現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青島建筑風格多樣,歐洲和德國的建筑流派對青島的近現代建筑形式和風格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青島的城市建筑發展也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深遠影響。如何傳承這份歷史文脈也是新一代年輕人該思考的問題,在青島,無數人們用線條,用色彩,用他們的藝術作品再現青島那些歷史的建筑本來的面目,本文通過探究島城風格,來表現手繪藝術對建筑的不同表達方式,分析西方手繪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方法,來展示不同藝術形式下的青島建筑文化魅力。
[關鍵詞]德國;西方建筑;手繪藝術;中國傳統繪畫
1島城建筑風格分析
青島舊稱“膠澳”,別稱“琴島”、“島城”。青島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東方瑞士”。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沿海,膠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隔海與朝鮮半島相望,三面環海,一面連接陸地,地形起伏錯落,是一個風光旖旎的海濱城市。山地與濱海賦予青島獨特的山與海的自然風景,而現代西方文明又與青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產生社會碰撞,形成了獨特的青島島城建筑風格,也就是人們常看到的“紅瓦黃墻、綠樹、碧海、藍天”的老城風貌和獨具特色的“山海城”的城市新貌。
1.1島城建筑風格形成
19世紀末,青島的建筑受到了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德國青年派、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拜占庭式、折中主義等26個國家的建筑風格。
1.2德式建筑風格形成
德國建筑對青島建筑的發展有著深厚的影響,德占青島時期,德國人按照“帶形城市”和“花園式住宅”這兩種格局,對青島進行了有計劃的城市規劃和建設,這也是青島城市規劃發展的重要一個環節。當下流行的“宜居”理念,在當時早已得到最具體的體現,這期間遺留下來許多優秀建筑,如德國膠澳總督府舊址、青島德國監獄舊址博物館、德國第二海軍營部大樓、青島德國總督樓等,奠定了青島近代建筑特色基礎,標志著青島現代建筑和城市規劃的開始,為后來青島的城市建筑設計發揮了推動作用,島城風格初步形成。
1.3現代建筑風格形成
20世紀初,青島在經過日本帝國、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政府的動亂時期后,其建筑在繼承德式風格的基礎上開始呈現出現代風貌,這一時期又同時出現了中國傳統風格的復興,所以當時很多建筑都是互相融合了很多建筑元素和風格。隨著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當地出現許多將地方建筑風格融合到島城建筑文化中的現代建筑,如韓復榘別墅、公主樓、青島市人民會堂、青島取引所、青島廣播電視塔、青島海關辦公業務大樓等。青島擁有多國家建筑文化的特色,它們之間既有明顯的區別,又有些重疊的共同因素,它們像一個個時代的縮影,在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相統一,形成了青島別具一格的島城風格。
1.4島城風格建筑特點
青島建筑風格十分明顯,島城風格主要的特點有以下幾點。折坡的屋頂、高聳的山墻、墻體多用磚木結構、紅瓦黃墻、獨立的布局、靈活多變的形體、開敞的庭院和空透的圍墻等。如圖1,建筑外墻本身多為磚木結構,采用當地嶗山花崗巖石料,鋼材從德國運來,大型建筑通常配置花崗石鑲嵌角落或厚重的蘑菇石作墻裙。島城建筑的屋頂多以紅色為主,屋頂通常采用牛舌瓦折坡形式,三角形的屋頂十分吸引人們的視覺,山墻呈現出高聳的姿態,即使得屋檐水平線不那么單調,又起到了整個畫面構圖中心和視角焦點的作用,為建筑素描速寫提供了一個參考線。青島的建筑大多采用歐洲中世紀田園建筑設計手法,大部分是仿木結構,各種建筑中的門窗搭配精美的裝飾線條,根據建筑的用途,門窗套的頂部處理為不同的卷拱型形式,各形式的門窗都相應對稱,為建筑增添了別樣的形式美。青島建筑的外面墻體大多使用水泥,并用凹凸花紋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其外墻色彩多數以米黃色為主,顏色鮮亮,建筑經常以獨棟出現,周圍綠樹環繞,在碧海藍天的青島,一棟棟建筑格外鮮亮,形成了獨特的島城風格。
藝術和建筑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現代繪畫藝術的手法展示建筑的特征也是保留歷史建筑的另一種方式。由于作者的個性化原因,不同的藝術作品往往因作者創作視點的不同、表現手法的不同、思考深度的不同,從而產生不同藝術表達方式,也在思維的不同層面上產生了藝術火花的激烈碰撞,也使得各個建筑展示其不同的魅力。
2.1西方手繪方式對建筑的表現
手繪表現,通過繪畫形式來表現設計構思與創意的“視覺語言”,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是作者創意靈感最直接的體現。在大部分手繪表現中,更多的是傾向于素描、速寫、色彩、透視學等西方自然科學成果,重在研習空間表現技法與透視的準確性。手繪作為一種傳統的表現手段,一直沿用至今,即使在有了電腦的今天,它也一直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地位,并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向人們傳遞著想要表現的思想,理念以及情感。現代建筑手繪主要包括線稿類手繪,如鋼筆、鉛筆線稿;色彩類手繪,如水粉、水彩畫等。線稿表現手法非常嚴謹,線的虛實、畫面的疏密、線條的美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要注意各體塊之間的透視關系、大小關系,通過透視學掌握建筑的結構,并使用手繪方式表現出來。在手繪表達中寫生活動使人有更直接的體驗,作者對眼前建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遇,這些往往成為創作的原料,會激發起作者生動的想象和豐富的情感,還有對畫面的整體空間性以及對不同材質線條的表現手法會有更直觀的把握。寫生時我們認真仔細觀察所描繪的對象后,就會發現自己對事物反映出來的信息了解的更多,當我們畫了幾個窗戶,我們就會注意不同類型的窗框、窗扇的形狀、周圍陽光的照射、玻璃的反光、建筑各部分材料的對比等。類似這樣的情況不僅能作出更真實的速寫素材,同時這種條件反射和對速寫體驗的貢獻來說也是重要的信息。圖1、圖2是作者在青島寫生的作品,通過現場觀察寫生,增強了手繪中對樹木的明暗關系處理、建筑材質的體現和建筑結構表達。
2.2中國傳統繪畫對建筑手繪的表達
中國畫與手繪表現,很多人都無法將二者聯系起來,一個重在傳統,一個傾向科學,是兩種赫然不同的文化觀念和藝術形式,事實上,手繪表現在中國溯源已久。中國古代的“界畫”藝術就被認為是建筑手繪表現圖的前身。此外,兩千多年間無數畫家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實踐,形成的繪畫技法與理論體系對當今的手繪表現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構圖語言中,中國畫中的獨特之處便是留白,它是建立在藝術想象基礎上的一種藝術創造,通過虛實相生去進行意象創造的美學追求。留白在襯托了畫面主體的同時擴大了畫面的意境,極具情趣。中國畫中的留白不僅僅是為了配合主體,構建畫面獨特的形式美,更賦予了物象之外的深意。中國畫手繪的表現中也需要留白處理。留白之處配以簡潔文字,則更體現中國傳統繪畫詩書畫結合的藝術特色,如圖四的公主樓、圖五康有為故居,是作者在青島寫生以中國畫方式創作,通過對傳統繪畫留白處理的思考與研究,布局整體畫面,用中國畫的表現方法,使青島的建筑展示出一種古建筑的韻味。
3結論
在青島,眾多的現代建筑與各種時期風格的建筑相融合,從造型到細部設計,都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歐洲大陸的建筑流派與建筑藝術,這是一個時代的寫照,也是中國大地上罕見的西方文化縮影。建筑是凝固的雕像,是歷史的載物,是需要細細體味的春秋史話,環繞著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建筑,不僅僅展現了青島鮮明的建筑風格,更是為許多的藝術作品提供最原始的創作素材。有人說建筑是理性的,而我認為建筑是感性的,它承載著歷史的文脈,它像一個旁觀者,靜靜地看著這個城市慢慢成長,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如何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它們傳承下去,無論是西方手繪表現方式還是中國傳統繪畫方式,都應積極發揚,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的青島建筑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熊紅麗.淺析手繪表現中的傳統繪畫語言[J].青春歲月,2013(24):43+42.
[2]姜楷文.德式歷史建筑對青島的影響[J].居業,2016(2):76,79.
[3]彭吉象.藝術概論(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宋連威.青島城市老建筑[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5.
[5]李菲.建筑文脈的傳承與風格的演化[J].山西建筑,2014(36):7-9.
[6]白琨.格式塔“完形”視域下的中國畫“留白”研究[J].大眾文藝,2014(2):73-74.
作者:徐瑩 王秋月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