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鎮和農村建筑形態的價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面對新農村的建設,人們應當將其看作中國文化成長的土壤,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進行創新并融入新農村建設中,從而營造文化氛圍,塑造文化自信。筆者以遵義湄潭縣為研究對象,從縣城走訪到偏僻農村進行采訪與調查取樣,利用對比法和歸納法,將不同時期的鄉村建筑進行歸納,并找出優缺點和對比分析,發現其中的不足,并根據當地的情況提出適當的設計理念,將現代材料運用到中國傳統建筑中,使鄉村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達到提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核心競爭力的效果。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工藝;建筑形態;環境
1研究概況
1.1研究背景
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整合新農村是當下的發展趨勢,城鄉建設發展對農村形態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新農村發展遇到不同的阻力。在初期的發展中,因農村基數大,設計理念不成熟、不豐富,導致新農村的建筑形態設計手法單一,所以現在需要的是豐富新中式農村建設方法,讓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在新農村的發展中壯大。
1.2研究對象
湄潭縣七彩部落,興隆鎮,地形南北狹長,2016年,湄潭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現新農村建設已初步取得成效。氣候類型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集鎮順平地而建,村落依山勢而建,農村各種建筑類型保留相對較多。
1.3研究方法
通過文獻資料收集和整理,利用圖表分析法和實地觀察法、訪談調查法多種研究方法,結合實地調研,總結現存問題。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上,收集與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建筑形態研究相關的國內外優秀文獻、理論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和歸納,總結亮點。實地觀察法:對湄潭縣七彩部落以及興隆鎮進行實地走訪觀察,并拍照記錄這些地區建筑的布局設計、村莊邊界、風貌引領。問卷調查法:在所到之處進行了問卷發放,了解人們對建筑各方面的需求,記錄他們對現存建筑不滿意的地方。圖表分析法:將以上方法得到的資料及成果進行整理及分析,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如表1所示。
2基于鄉村振興視域下城鎮和農村建筑的提升與優化
通過總結與分析,基于鄉村振興視域下城鎮和農村建筑的提升與優化將從物質文化、工藝材料、建筑與環境三方面進行分析。
2.1物質與文化
建筑包含物質和文化,物質是文化的載體。現在的設計手法大多是選取優秀的文化,與現代鋼筋混凝土結合,這種手法的弊端在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很難全面協調發展,容易忽略中國傳統建筑細節,缺少對傳統建筑的改良。[1]比如吊腳樓的木結構被鋼筋混凝土取代,[2]由于鋼筋混凝土的柱子和混凝土墻面的性能總體更好,而直接省略木結構過長的屋檐,這樣就缺少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美。如何改進那些復雜落后的工藝和解讀晦澀難懂的建筑文化使其再利用到建筑中,是發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一大重點。[3]例如瓦片,它擁有淳樸的質感,如果在保留瓦片質感的同時利用現代工藝增強它的性能,那么比任何單一的屋頂表達形式達到的效果會更好,如果大量運用到農村建筑中將起到奠定整體基調的效果。把中國文化融入最基礎的建筑材料中,讓瓷磚、窗戶和圍欄等基本部件在設計美感和價格上更具市場競爭力。[4]讓中國人民能自發建造中國風格的建筑,實現中國文化的再發展,使中國傳統文化以建筑形態回歸人們的生活日常。設計理念的不同導致在設計同一樣事物時有了不同的設計思路。如庭院設計,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想著增加農村人民的庭院意識,一戶一庭院。但依照著以前中國農村人民很多抱團取暖防盜和嘮嗑而將房屋緊挨的“挨家挨戶”分組模式下,用大拆大改的整體規劃其他方法都是不可行的,容易造成物質文化的丟失,例如“一村一庭院”空間形態的設計理念。“一村一庭院”:廣泛地說就是一村子一個中心庭院,以前每個村都有一個聚集地,尤其是夏天一村人閑時在一棵大樹下聊天,這就是中國農村獨有的“庭院”意識。這樣的村莊也就因為一個庭院有了自己的中心點,從中心點又衍生出一條條小路通向農村四面八方,從而形成了一個村的凝聚力。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家可以自己建造庭院,一村一庭院模式也隨之慢慢消失。在整體規劃的的時候,理應注重原有的規劃特色,做到保留如古樹、祠堂、古建等這些物質文化,以古樹、祠堂、古建為中心展開新的村莊規劃。
2.2工藝與材料
傳統建筑工藝沒與現代材料結合是傳統建筑文化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建造工藝獨特的方法和選材所帶來的細節質感以及結構骨架,他們帶來的感覺和深邃空間感。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的作品中就做到了這一點,他設計的寧波博物館的墻體用的是當地不再使用的傳統建造工藝“瓦爿墻”,另一作品“五散房”又將瓦爿墻和混凝土技術結合,此類的建造技術還有毛竹混凝土模板墻面等。普利茲克獎評委會主席帕博勛爵曾經這樣評價過王澍:“他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2.3建筑與環境
新農村建筑在統一規劃下也需豐富建筑樣式以契合不同人的審美。[5]在人們開始推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回歸農村時,也要知道當時農村選擇建洋樓是有合理理由的。歐式建筑所表達的感情與中式民間建筑所表達的感情截然不同,[6]選擇什么樣的風格建筑也體現了房主當下追求什么樣的生活,面對物質材料和文化的更迭,新中式建筑也因此孕育而生。中國建筑與環境是一種交叉過渡的藝術設計。院落從原來的素土夯實到現在的水泥混凝土,啞光青瓦到現在的反光琉璃瓦,[7]廁所和住所不再單獨建造而集成為一棟建筑,這些可以看成屬性的獨立,缺少交叉過渡變化。這些都是不再利用自然中常見材質和顏色的體現,缺少了自然與自然交叉的屬性。現在運用防水性好的材料,不用考慮屋檐的出挑距離以及臺基是否外露,雖新技術新材料給我們帶來了技術革新,但沒考慮到原來建筑中的藝術設計,缺少一些原來的中國韻味。我們應改良臺基而不是認為臺基外露的部分是多余的;對屋頂應增強瓦的性能、優化屋頂結構,加強屋頂的設計感,同時注重保留本土植物、小路和圍墻等看似不起眼的細節。
3結語
傳統民居建筑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既是人類文化大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與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思想認識息息相關。傳統民居建筑蘊含著仡佬族對自然、對社會的深刻認識,記載著文化觀念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文化的建設中,需以物質為依托,保留當地的古建筑分析其中優秀的建筑文化,再將傳統建筑文化融入新的建筑和環境中,形成當地獨有的建筑文化。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整改農村建筑統一規劃為首要目標。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分析新農村建筑建設,提出以中國傳統建筑工藝體系打造富含中國特色文化的建筑,利用大環境的熏陶將新農村塑造成中國文化發展的土壤這一理念。將文化融入農村建筑中,這既符合新農村建設需要多變的發展理念,同時也是增加中國文化自信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曾鈺誠.誰的鄉村建設——基于鄉村建筑變遷的觀察和思考[D].廈門:廈門大學,2019.
[2]孫玉京.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當代新農房建筑設計思考——以馬鞍山市含山縣地塊新農房設計作品《山•居》為例.[J].蘇州科技大學,2020(4):98-99.
[3]江昔瑾.論鄉土建筑在鄉村振興中的意義[D].海口:海南省建筑設計學院,2020.
[4]黃章峰,楊玉利,劉凡詩,等.鄉村振興背景下羌族民居建筑空間的演變及比較研究——以汶川龍溪溝羌族聚居區為例[D].成都:西南民族大學,2017.
[5]王瑾琦,樊卓.廣西新農村建筑中地方文脈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以邕寧區百濟鎮紅星村壇里坡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4):11-12.
[6]王方園.贛東新農村住宅建筑風貌外觀特征設計研究[D].南昌大學建筑工程學院,2014.
[7]田海江.西安新鄉村建筑特色挖掘及營建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作者:陳洪濤 楊尊尊 吳行妹 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