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村落建筑空間與營建特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考察河北大坪古村傳統聚落,解讀當地民居營造方式與建筑特點,指出大坪村蘊含的冀南山區與平原雙重民居特色。進一步分析總結大坪村風貌、布局、建構、營造中所體現的特征要素,并揭示大坪村獨特的建筑價值及背后隱含的人地文化寫照。
關鍵詞:冀南傳統民居;大坪古村;建構
1大坪古村概述大坪古村位于河北省沙河市劉石崗鄉,坐落在太行山脈東南段丘陵地帶與華北平原交界。村落平均海拔約450m,北、東側被沙河峽谷環繞,河谷與村落高差150m,西高東低,雄踞嶺端(圖1)。該村始建于1670年,目前遺存民居多建于清末及民國時期,房屋用赭紅色石材壘成,質樸壯美。目前尚存100余處舊宅,房屋共計150余座,近2000個房間[1]。抗戰期間八路軍第129師先遣支隊進駐大坪村,村落成為抗日堡壘,至今留有129師物資儲備庫、129師先遣支隊醫院、冀南銀行等舊址。由于大坪村地處嶺上,用水短缺,對外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后,村民多遷往村外或城鎮居住,近年新建住宅較少,也正是這個原因,大坪村保持了較為完整的村落原貌。
2整體風貌與聚落空間特色
2.1整體風貌
太行山自北向南綿延數百公里,各段地質并不相同,冀南段河谷深切,地勢險要。地貌為典型嶂石巖地貌[2]。大坪村位于山頂的頂棧[3],地表為巨大的平緩巖層,村西高處海拔約470m,村東低處約410m,落差近60m,村口海拔最低,相對開敞,設有水塘。在村落主要民居建筑群的西側是逐級而上的梯田,沿山勢每隔一段設置一道石堾[4],形成層疊錯落的肌理。村內大部分房屋由赭紅色砂巖石塊砌成(圖2),戶內是房屋圍成的三合或四合內院。由于赭紅色巖石的質感和顏色形成的統一性,山川、梯田、村落、建筑渾然一體,整體環境給人以親切樸素同時又有雄渾壯美之感。村落布局依山就勢,顯示了地理對聚落的塑造作用。村內主要干道有南北向與東西向各一條在村內交匯。有堡寨式聚落的防御色彩[5],部分巷道之間設置石拱門,以阻止敵人進犯之用,加之石頭房屋依山勢落差而建,有易守難攻之感。
2.2山區和平原的雙重特征
大坪村地處平原與山脈交界處,西部是逐漸巍峨的太行山脈,東部是逐漸平坦的華北平原,其獨特地理位置使之處在一個特殊的交點——磚與石兩種建筑材料的分界線。大坪村以東,更接原的村落民居建筑逐漸從磚石結合過渡到磚(圖3)。大坪及以西則大多利用了當地易于開采的石英砂巖作為建筑主材[6],特別是丘陵頂部交通不便的村落,建筑形式與地貌結合更加緊密。另一方面,雖然山區土地資源緊張,院落空間較小,但大坪村的建筑仍吸收了傳統合院的空間秩序感(圖4),主房與配房關系比較明確,合院空間也區別于山區較為自由的院落布局特征,有明顯的冀南平原民居特色。這種規整的形式原本來自于大坪村以東的山下平原區域,而大坪村以西山勢復雜,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未能形成這種規整且有明確等級秩序的院落。大坪村處于山中,吸收了平原民居的空間布局,雖然這種空間秩序與規整感相較于大坪以東平原地區是淡化的,但也凸顯了村落民居具有平原與山區雙重屬性。(1)街道——依山就勢、因地制宜大坪村街巷沿地勢展開,整體呈樹枝狀分布。村內主干道有東西向與南北向各一條,呈十字形交匯于村落中部,干道兩側是沿其發散分布的支巷,通向各戶各院,巷道寬1~2m,路面用當地紅色砂巖石板鋪成。民居的的靈活布局,造成了道路在平面方向上的曲折度,建筑為適應地面高差、坡度坡向,在布置時扭轉,戶門處做退讓處理,形成不規則的戶院內外過渡空間,使街道有了凹凸輪廓,使原本不大的山村因為變化而豐富了空間感受;同時由于地勢,大坪村局部道路起伏明顯,使道路在縱向空間上也有了曲折感,高低視差增強了山村景觀特征(圖5)。高差的原因使房屋不能在同一標高,對于高于房屋的路段,山墻不與道路直接相接,而是退讓約0.5m,形成一道縫隙,前前后后的建筑都存在這樣一道與相鄰道路的夾縫,在夏季暴雨時節,雨水利用地勢高差通過這道縫隙迅速排出,最終匯入村口池塘,收集起來的雨水作為生活用水使用。(2)看墻——多功能領域空間影壁墻也被稱作看墻。它能夠阻擋庭院外視線直接進入內部,避免家庭私密空間一覽無余[7],也能阻擋冬季街道吹來的冷風[8],它是一種間接的邊界,提示過往行人此處空間的屬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空間感。大坪村的看墻用石頭砌筑,一般設置在院門外,看墻與院門之間形成了虛空間,強調了領域感。居民可以在此處納涼休息或勞作生產,用餐時或蹲或坐,鄰里相望,便于交流,形成介于街巷和門戶之間的多功能場所(圖6)。
2.3院落——“兩甩袖”
冀南地區傳統三合院被稱為“兩甩袖”[9],正房左右各甩出一個廂房就像袖子,組成內院。這種民居形式保證了居住的涼爽性[10],不同于河北北部方正的四合院,冀南兩甩袖民居南北軸比東西軸長,冀南比河北中北部緯度低,太陽輻射強,南北長東西短的院落可以使夏季午后庭院大部分處于日影中。大坪村的兩甩袖延續了傳統合院的秩序,正房坐落在中軸,中間開窗,窗左右各有一個門,正房門窗上緣作圓弧磚拱,造型優美有力量感。建筑下方臺基有兩個臺階的高度,將正房墊高,凸顯正房威嚴。中軸兩側各設廂房,不作臺基,屋頂標高低于正房,廂房中央為門,兩側各有一個開窗,其中一個廂房門旁會將墻面局部凹進,作為壁龕供奉佛像。左右兩廂房形制并不相同(圖7):其中一廂房門窗上緣為圓弧狀磚拱,作為相對于正房的次要建筑;而另一廂房門窗上部為平直過梁,造型簡潔,作為柴房或儲存室來使用,用簡單的處理方式區分廂房的相對次要關系。房屋臨街一側一般不再設開窗,內向的院落具有較高防御性[11]。規整的合院是在冀南東側平原廣泛分布的,越往西側山地,院落越不規則,因為山區相對貧窮,財力限制了對建筑的講究,也要依山就勢,不易形成規整空間。而大坪村處于平原與山區民居形式的交界地帶,吸收東部的院落形式,又沿用西部山區石材的粗獷,兼具山區與平原雙重特征。
3營造特色分析
3.1嶂石巖地貌與紅色石英砂巖
區別于冀南東部平原村落采用以磚為主、磚石結合的營造方式,大坪村建筑的主材是石材。大坪村所處太行山段為嶂石巖地貌,有豐富的赭紅色石英砂巖[12]。石英砂巖分層節理便于取得條、板狀石材,進一步將材料敲成均等厚度的砌塊或石板。獨特的地質也讓一些建筑不需要地基就能搭建起來,嶂石巖地貌本身就是堅硬的巖石地表,比人工地基更為牢固,將石磚直接壘在裸露的巨大巖石地表上而能屹立不倒,石砌建筑與巖石地貌渾然一體。
3.2建筑營造
巖石開采后敲擊或切割成規格長方體石塊,以供砌筑房屋使用。一般設毛石基礎,建筑墻體厚度達500~600mm,以紅石砌筑,不做抹面,以泥勾縫(也存在個別建筑的石墻沒有勾縫的情況)。石材熱工性能良好[13],是主要的承重結構。大部分屋頂做平頂處理,也存在部分坡屋頂的情況,由于材料自重大,坡頂的坡度十分緩和。小開間直接以石板鋪就,大開間輔以木梁,梁上搭檁條,檁上為椽,椽上鋪木制望板。抹黃泥后再鋪設面層[14],面層由厚約20mm的紅石板鋪砌,為防止屋面滲漏,在兩石板之間的縫隙上再加鋪一層石板,屋頂挑檐較淺。整體造型粗獷簡潔,體塊分明,建筑主體除必要構件外并無過多矯飾,各構件之間的排列組合方式又形成建筑韻律美感的來源;建筑用材以及構造手法皆與該村以西山區建筑特征相類似。共同的氣候與地質、地區性人文及社會心理使得該地區傳統民居具有共同屬性。
3.3屋頂及檐部處理——構件的美學表達
大坪村位于華北,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除夏季降水較多外,其他季節相對干旱少雨[15],農作以谷物為主,建筑有晾曬谷物的需求,房屋大多為平頂。村民在梯田上種植谷物,收獲以后放在屋頂上晾曬,村后的梯田與村內的房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農事活動鏈。女兒墻的處理方式是冀南傳統民居建構哲學的重要體現。女兒墻上設有水口,夏季遇暴雨時屋面短時間會形成大量積水,為保證建筑安全要使雨水迅速排出,所以水口尺度相對較大,在女兒墻上間列開來,形成橫向韻律。在水口底部支出一條伸出建筑的長石板,使雨水在排出時遠離墻壁,以免侵蝕。女兒墻上緣的做法是先鋪一層石板,由于兩石板中間有縫隙,雨水容易進入而侵蝕墻體,故在兩石板的接縫處上又加設了一片,這就形成了女兒墻上緣瓦楞的形狀。檐部處理方式是為了防水,功能需求又轉而造就了民居的形態特點(圖8)。
結語
大坪村民居所具有的冀南山區與平原兩種特色,顯示了其地理特殊性使之吸收了自然與人文雙重影響。其建筑特色更是原始的人地關系寫照:就地取材、粗獷的構件和原始的美學表達、規整的院落和自由靈活的街道體系;層層的人工梯田與和錯落的屋頂,使村落與農業景觀融為一體。沒有建筑師的年代,先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探索生存途徑,而建筑正是這個途徑中一個重要的遺存寫照,對于建筑的解讀必須通過其人地關系認識到其智慧所在,正是在這一點上,傳統民居體現了其獨特的美學和實用價值。大坪村的建筑在營造上的諸多環節,體現了建筑的真實性,每一個形式都對應著它所要解決的功能問題和表達問題。以大坪古村為代表的冀南山區傳統建筑的粗狂之美,是建構文化中所強調建筑原真性的照映,也是相對于西方建筑學術而言的我們自己獨特的地域建筑語匯。
作者:王盈蓄 劉彥民 申紹杰 單位: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