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景觀設計在建筑空間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景觀生態學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內外空間中的應用,隨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與公眾審美意識的提高,景觀生態的應用需求也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日益增長。將景觀生態的格局應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內外空間中,探索如何將空間使用者、建筑、生態環境三者緊密連接。對室內外生態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研究,將景觀生態學的方法運用在建筑空間中,圍繞現有典型案例,分析景觀生態在公共建筑的作用,有效的增強大型公共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公共建筑;室內外空間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以及對于公眾審美與生態化綠色意識的提高,人們開始注重景觀生態學在城市建筑室內外空間中的的應用研究,將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原則以及方法開始作用于公共建筑的建設,探討如何將景觀生態學和公共建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建設生態都市,生態構筑體和生態景觀室內空間設計,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空間結構與特點對自然界中的生態活動與都市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使之建立更符合生態設計的城市公共建筑,促進城市公共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一、公共建筑景觀生態設計的意義
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推進,現如今城市生態狀態發生一系列如:光污染、大氣污染、熱島效應等問題。解決這些城市化發展問題就必須結合景觀生態學在環境設計中的相關應用。運用美學原理、景觀學原理和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采用園林工程、生態工程、社會工程和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設的社會經濟和自然可持續發展,環境優美、居民滿意、經濟高效和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區[1]。公共建筑生態設計將促進生態、自然、藝術、社會與室內外空間的相互作用。
二、公共建筑空間的現狀
當今人們已不能滿足于遮風避雨的物質功能空間,而更多在追求精神、資源與可持續發展,衡量人類與資源的相互關系。因此,生態空間設計的理念意識日漸被喚醒,縱觀當今公共空間設計,景觀生態學的應用越來越普及,但還遠遠不夠。
(一)公共建筑空間的趨勢
公共建筑空間設計的發展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以及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領域、已經不能從簡單的表面綠化來衡量一個空間中的生態設計,它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過程,公共建筑空間中的生態設計給人們帶來一個活力空間、綠色空間和健康空間,同時也為我們尋找到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矛盾的一種可持續方法。隨著科學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使室內環境變成更加接近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統,使人類在室內就能夠真正地回歸自然[2]。
(二)公共建筑空間所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由于國內目前的技術限制和價格等問題,生態化景觀設計的大型公共空間建筑應用還未在國內層出,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質疑和弱化生態設計的體現,特別是生態綠色設計的思想已經潛移默化的滲透到了人類的思想意識中,生態化公共空間室內外設計將在未來成為設計的主流。
三、景觀生態學在公共建筑空間中的應用與評價
(一)景觀生態學原理
斑塊、廊道、基質是構成景觀生態學的三個基本單元。斑塊是在外表上不同于基底的非線性地表范疇,組成了景觀的功效單元和根本結構。其大小、形狀及邊緣效應等理論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公園、廣場、小游園的定位、定規、定性提供生態學依據[3]。廊道是區分于雙側的窄而長的地帶,可視為帶狀或線性的斑塊。廊道具有傳輸、過濾、屏障、生境以及舞種源匯等功能,這種城市園林建設中主要用于指導城市道路,濱河等線狀地帶的規劃設計,包括線狀綠地形式、樹種選擇、線與面的生態制約與支持關系等[4]。基底是整個景觀中規模最為宏大、連通性最佳、它決定了景觀的屬性,對景觀的動態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獨立斑塊的景觀生態設計
公共建筑空間中的綠地設計一般不與公共綠地系統相連接,如美國蘋果飛船總部大樓ApplePark,新總部大樓為環狀修建,把自然景觀引入中央庭院中,園區內的植被籠蓋率到達80%,共計7000株樹木籠蓋在正中的中央公園上。園區內的景觀設計相對獨立,與建筑體外的植被互不干擾。ApplePark的規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工作,是城市景觀中人類與自然的復合空間,講求生態、經濟與社會三大效益的彼此調和同一,致力于景觀布局和功能的整體系統優化。ApplePark將大自然生態景觀融入建筑中,使得與建筑成為一個整體,成為一個綠色斑塊,園區內配置不同的植物種群,增加了景觀生態的異質性,在個種群群落中通過配置與大自然相符合的植物,吸引飛鳥禽類的棲息,提高了生態的穩定性,并與科研中心結合,具有一定的文化環境氛圍,只有提高物種多樣性與種群的多樣性才能建成繽紛的景觀生態,同時也滿足了人們不同層次的需求,弱化了因建筑體的單一和冰冷所帶來的壓抑感。縱觀現有的空間設計方法的觀點可知,一些傳統的空間格局在公共空間與功能性相結合和景觀美學方面的提高。為探討在生態議題、可持續建筑設計議題、綠色建筑評估體系議題以及對基地環境議題等綜合形態下,歸結出了以自然野性的綠色景觀生態設計,連接了水體與綠植的綠色基底,再現山林意象的公共建筑空間與大自然的互動場所,回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筑。采用相對集中的布局,留出相對完整與有機的綠地系統和水面等自然景觀區域[5]。建筑空間中設置了友善生物棲息地、水資源為代表的生態河流、交互作用情況下的有機生態池、回收自然回聲的水墻、生態補償服務設施、自然形態的的太陽房等與自然建立起可持續性的庭院。
(三)景觀生態學在公共建筑空間中應用的注意要點
景觀生態學在公共建筑空間中應用的基本目標是建立公共建筑空間中人類與自然等要素的相互聯系,“雙贏計劃”才是最重要的結果。加強對環境景觀的調整,遵從環境規則,同時滿足公共建筑空間內人類的基本活動等需要在規劃初期和設計擴初階段要以景觀結構元素進行研究、分類、分析與重組為切點,構建景觀生態格局下的框架形態,結合公共建筑空間景觀生態的結構變化為研究對象。增強景觀指向性的調適和多樣化的整合。充分發揮公共建筑空間以及對景觀生態功能作為研究目標質疑,兼顧公共建筑空間的空間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不主張單一追求和單一絕對化。利用公共建筑空間綠地系統的“綠量”“CO2固定能力”“綠色容積率”等一系列景觀生態學尺度為衡量標準、致力于引導公共建筑空間設計往更加遵從自然規律的方向發展,減少“建筑殖民地”的發生。
四、結語
景觀生態學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以及當今人類對“綠建筑”的要求愈加強烈,也為景觀生態學在公共建筑空間中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使得公共建筑的建設與修復更加的人性化、系統化。更多的從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屬性與景觀生態學有機結合。在建設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充分考慮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只有把這些錯綜交叉理論充分滲透進去、才能使公共建筑與景觀綠化鏈接起來,建設人與自然充分和諧、自然環境沒、生活質量高、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態資源,建設一個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發展的城市生態園林環境。[6]
參考文獻:
[1]王克勤,趙璟,樊國盛.園林生態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2,(1):60-64.
[2]徐東寧.室內設計中的生態意識及其發展趨勢[J].廣西教育,2013,(27):170-171.
[3]徐志豪,謝浩.景觀生態學與園林生態城市建設的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8,(2):45-47.
[4]周本賢.淺談園林生態城市建設[J].湖南林業科技,2003,(2):79-80.
[5]吳正旺.景觀生態學在大學校園規劃中的應用[J].華中建筑,2008,(11):104-110.
[6]趙華萍,戴少偉,鄢蓉.景觀生態學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的應用進展[J].綠色科技,2014,(9):144-147.
作者:吳鎮梟 林奕君 吳梵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