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在建筑工程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某工程為實例,基于項目管理需求分析,引出智慧工地管理平臺的應用,將其劃分為五個子模塊:人員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系統、綠色施工管理系統、BIM建造管理系統、遠程監控系統。運用多類別傳感器、BIM技術、VR技術、計算機技術對工程全局進行統籌管理,實現了人員流動數據監測、污染物監測、物料管控、施工過程質量管理及方案可行性分析。智慧工地是未來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塑造了綠色、精益、節約、高效、生態的智慧建造理念。
【關鍵詞】智慧工地;建筑工程;BIM技術;管理系統
1引言
智慧工地指運用信息化手段,結合計算機、BIM等技術對工程進行數字化管理,打造集信息協同、資源共享、智能生產、管理精細化于一體的管理模式。本文結合項目,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歸整,通過虛擬現實體驗、構建可視化模型、預警監測、全局監控等方式,提高管理成效。
2工程概況
工程建筑面積172000m2,包含綜合樓、住宅樓,屬于工廠建筑群。項目工期緊,每棟建筑由不同施工隊伍承包,交叉工程多,質量要求高。工程總施工人員數量多,高峰期場地人員超過600人。工人構成較為復雜,基層工作者多由民工組成,安全意識薄弱。施工過程人流大,由于進出場審核繁瑣,存在人員滯停問題。
3項目管理需求性分析
3.1資源共享需求
項目工程量大、工期緊,各建筑與各工序分包,涉及單位眾多,工種交叉、工序交叉明顯。由于部分單位初次合作,協同作業難度大,工程呈現“信息溝通斷層”的現象。因此需創新協作方式,將工程項目借由信息系統管理,實現人員、物料、污染物等數據及時上傳,借助信息技術統稱分析,同時結合BIM建造管理系統,提高工程施工的前瞻性。
3.2管理模式創新需求
本項目對質量要求較高,對施工技術與工序需求較高,在工期緊張的影響下,如何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基礎上保證工程如期竣工是一大難題。傳統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工程需求,在人員流動大、工序繁雜的前提下,需要引入一套可提高工程質量與效率的管理系統。
3.3管理精細化需求
工程物料耗量、機械損毀率、工人執行標準及施工技術是工程管理的要點,管控效果越高,成本越低,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建造最高質量的建筑。所以,應借由智慧平臺推動管理的精細化發展。
4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本項目搭建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從工程全局考慮,將管理平臺劃分成五個要點模塊,包括:人員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系統、綠色施工管理系統、BIM建造系統、遠程監控系統。基于此,打造智慧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實現工程管理的數字化、高效化、及時化與科技化發展。
4.1人員管理系統
項目管理部門嚴格執行勞務實名制。①為新進施工班組建立個人檔案,檔案信息與公安部門連通,開通實名認證渠道,杜絕不法分子伺機闖入,避免施工隊伍給周邊治安帶來不良影響。②開通實名認證渠道,推行人臉識別、指紋認證、閘機通道等人員入場規范,將此類認證設備與人員管理系統連通,切實做到實時采集人員流動數據。③增設場區大屏幕,聯合手機APP及PC端設備及時反映勞務人員工作狀態,依照不同施工隊伍的責權統計用工數據,為項目部門優化人員管理系統提供原始依據。④歸整項目初期到施工某階段項目總進出場人員數量,區分地域或民族信息、各單位用工量,為項目管理層分析勞動數據提供參考。人員管理系統需與安保制度相連,打造全封閉工程管理體系,工人嚴格執行人臉識別、指紋識別進場或閘機刷卡進入。
4.2安全管理系統
施工場地建設了VR安全體驗館,讓工人沉浸式體驗了解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借助BIM技術與VR技術融合的方式,打造仿真建筑模型,包括違規施工的后果,具體包括:構件高空坍落、機械違規操作損害、物體打擊、觸電事故、建筑局部坍塌等。建模盡可能囊括共性的安全事故與少發的安全事故,基于場景多元化打造真實感強烈的VR場景。與傳統安全教育的區別是,BIM技術與VR技術的融合等同于還原了安全事故現場,讓工人切身體會到違規操作與自身生命安全的聯系。本工程共安裝5臺塔吊,每臺塔吊配備吊重傳感器、傾角檢測器、防撞傳感器、幅度傳感器等,同時室內配備全維度監控系統。塔吊作業的各類信息歸總到安全管理系統中,管理人員可通過平臺查看塔吊運作數據,同時還可與舊數據比對分析,挖掘潛在風險。安全管理系統依照不同塔吊參數差異性,形成特有預警機制,運行時一旦超重、超偏將觸發警報系統,確保作業人員生命安全。本工程總共安裝了10臺貨梯,貨梯旁設置人臉檢測裝置,可在工人進入貨梯前驗證,經過驗證的人員方可使用貨梯,避免了非持證上崗人員濫用貨梯的問題。貨梯中安裝了檢測模塊,包含超載檢測、防墜檢測、限位檢測、防沖檢測,各模塊與無線通信裝置連接,讓貨梯的數據遠程傳輸至安全管理平臺。
4.3綠色施工管理系統
項目管理部門依照施工平面圖構建全封閉裝配式沖孔圍擋,在頂部裝設噴淋系統,間隔1.5m設置霧化噴頭,同時在塔吊處安裝噴淋系統。施工場地四面裝設霧炮機。針對可能引發揚塵及噪聲的施工地點,設置在線監測系統,系統全天候運行,不定時收集與分析數據,監測數據傳輸到系統平臺,由平臺比對指標。當施工場地揚塵超過標準后電子閥觸發噴淋及霧炮設備,達到降塵的效果。
4.4BIM建造管理系統
BIM建造管理系統主要借助BIM技術對工程不同施工階段的信息進行集成管理,達到過程管控、分析預測的效果。BIM技術最為顯著的優勢是多維建模,增強了工程的可視化與協調性,有助于形成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工程建設模式,可有效降低返工率與設計更改的幾率,是提高工程銜接度、節約施工成本的重要舉措。BIM建造平臺可實現預覽,顯示技術參數、質量參數、安全限定參數,通過進度展示、工藝分析、工法優化等方式將工程用到的成果集中體現在BIM軟件中。本項目采用SSGF高質量建造體系,建筑主體運用鋁合金模板施工。依照施工圖紙對鋁合金模板進行優化,通過BIM技術對建筑物各模塊進行建模,將預留孔洞在模型中顯示,有效防止遺漏。各模塊建模完成后采用合模處理,分析各模塊配合矛盾點,不合理的地方與設計部門溝通,經由項目經理、設計部門批準后對圖紙進行優化更改。
4.5遠程監控系統
4.5.1視頻監控系統。視頻監控系統貫穿工程全局,實現全天候、全視角監測。視頻監控系統與安全管理系統、人員管理系統、BIM建造系統、綠色施工系統連接,實現系統聯動,保障工程項目順利開展。監控探頭設置在場地各角落,信息由視頻監控系統匯總,同時下發到各個系統,實現資源共用。監控系統設置圖示如表1。4.5.2環境監測系統。項目設置了環境監測系統,包含風速監測、風向監測、噪聲監測、灰塵監測等,監測系統收集的數據匯總到管理平臺,通過平臺設置各項預警閾值。
5結語
本文從信息化管理系統的角度闡釋了智慧工地構建模塊及管理方式,打造了信息集成化管理平臺,實現了數據共享、資源共用、溝通高效、施工合規。智慧平臺具有挖掘風險、掌握目標等優勢,建筑企業需構建數字化平臺,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李瑞平 杜瑞 單位: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