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動態藝術在建筑與雕塑領域里的聯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這個強調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各種新的建筑思潮層出不窮,現代社會審美觀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從20世紀開始,國內外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在創作形態的設計上打破了既定的規則,創造出了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動態形象。這些形態所具有的形式上的不確定性以及強烈的動態特征與傳統穩定、靜止的形態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么動態藝術在建筑和雕塑領域的殊途同歸表現在哪些方面,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關鍵詞:動態建筑;動態雕塑;仿生學;卡拉特拉瓦;安東尼•豪
1動態性在藝術創作的探索與發展
跨入20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各種藝術設計與創作的新思潮層出不窮,單一的審美標準早已成為過去時,造型上的“新、奇、特”也成了一種新的審美需求,傳統的靜態單一、穩定靜止的形態被打破,而富于動態又極具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各種藝術形態,讓原本是“死”的藝術作品“活”,動起來,呈現出一種活的形象,一種生命的形式,一種無比生動的動態之美。一些藝術家與設計師們突破藝術創作形式上的傳統局限,通過個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傾向去追求一種富于動態的藝術形態,利用現代機械科技與計算機輔助設計創造出充滿詩意、生命力,律動,動感的藝術創作和設計,視覺上顛覆傳統形態上的認知,讓觀者產生具有震撼力的心理感受,而這種動態性在視覺領域上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和審美價值,也傳達出了藝術家和設計師們追求動感,造型,科技,文化與生態的多維理念。下面會以建筑設計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和雕塑家安東尼•豪為例展開動態建筑與動態雕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
2動態性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
2.1動態建筑的概念和類別
現階段對于動態建筑的界定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設計師應用傾斜,扭曲,折疊,變形等等一系列的手法設計建筑的外形,這類建筑的動態性并不是指建筑在物理意義上的變化與運動,而指建筑形態因具有某種“傾向性的張力”,在視覺感知上的“不動之動”,它是藝術品和建筑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形態屬性。如扎哈的代表作維特拉消防站,它傾覆了迪卡爾的正交空間,其中沒有兩道垂直或平行的墻,也沒有一片水平的天花板,連室內的家具都是傾斜的。建筑的動態性特征體現在每個要素的錯動、升起、彎曲、墜落的態勢之中。整個建筑是運動的、凝固的,它表達了一種機警狀態的張力,以及表達了一種隨時爆炸的潛能[1]。第二種動態建筑的類型就是指建筑在物理意義上的變化與運動,利用機械動力使建筑的局部或者整個建筑單體甚至群體真正產生運動和移動,讓建筑真正實現動態上的可運動和可變化,如同真正的生物一樣。這種動態建筑正是我在本文中正在要論述的動態類型,而動態建筑的代表著名的西班牙設計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正是演繹“舞動的結構”的大師。
2.2卡拉特拉瓦——“舞動的結構”
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是20世紀少有的通才建筑師,他將工程師的理性與藝術家的浪漫完滿的結合,形成了以運動、力和仿生建筑形式為主要創作理念的獨特建筑語言。他通過對技術的理解和運用,把建筑的結構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建筑十分富有動感,既有真實可以運動的建筑,也有是形態具有動感的建筑。比如卡拉特拉瓦設計的密爾沃基美術館,以純粹的結構形式展現出技術理性所能呈現的邏輯之美,然而它們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結構法則的束縛呈現出強烈的動態性藝術特征。密爾沃基藝術博物館通過有纜索的人行橋與之相連,從翹起的脊鉸的每一邊看它都是對稱性的懸臂結構,有著根米到米的肋,形成以不同速率升降的動感雕塑,遠遠看去像鳥兒在揮舞著它的翅膀,展翅飛翔,極富生物運動的視覺沖擊力。這也是卡拉特拉瓦最著名的仿生形態和力學結構的完美結合。而卡拉特拉瓦的經典案例還有很多,例如像眼睛一樣可以睜開閉合的巴倫西亞科學城的天文館,像笑臉一樣折疊的厄恩斯汀倉庫,像扇貝一樣開合的緊急處理中心和Pfalzkeller畫廊,像“金蟬脫殼”的科威特博覽中心等等,仿生但又抽象的各種形態能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聯想。卡拉特拉瓦打破了建筑與結構之間的障礙,成功地找到了技術與藝術之間最佳的契合點,并以其獨特的建筑語匯不斷創造出了令人驚嘆的建筑形象。而他為何能創作出如此獨特的建筑?因為他討厭呆板的建筑,熱愛有生命的建筑,就像大自然親手創造的一樣。正是源于他對生命萬物的熱愛,讓他把仿生形態的概念在他的設計作品當中運用得淋漓盡致,而支撐他把這些充滿動感的建筑實現出來更是離不開他對力學結構的精通,才能將建筑、結構、機械完美地結合起來、將藝術和技術用詩意結合在一起。[2]
3動態性在雕塑創作中的表現
3.1動態雕塑的概念和類別
雕塑藝術從古至今,大多都是以一種靜止的狀態呈現在人們眼前,動態雕塑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完全打破了這種靜止,顛覆了傳統的雕塑藝術的表現形式,這一新型的形式使雕塑藝術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上面介紹過的動態建筑一樣,動態雕塑也分為兩類型,第一類型是外部形態在視覺上看起來有運動感或給予作品賦予運動的聯想,如杜尚在1913年創作出裝置作品《自行車》,他將車輪放在凳子上,也認為是能活動的雕塑;又如波丘尼的《空間里連續性的獨特形式》,以靜態雕塑的方式表現了速度與運動,通過各個角度的復雜曲面構成了一個在闊步向前的人物,作品本身并不動[3]。而另一種則是利用各種手段讓雕塑真正動起來,就是可以活動的雕塑,它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活動本身,公共空間因為它的存在多了幾分靈動,同時它也拉近了雕塑與人、自然的關系,這正是我要論述的重點。
3.2“風中搖曳的鋼鐵生物”——安東尼•豪與他的動態雕塑
談起安東尼•豪或許他的知名度并沒有到眾人皆知的程度,但他為2016年的巴西里約奧運會圣火臺創作動態光環裝置受到萬眾矚目。本來點火方式毫無新意讓人略為失望,然而,當圣火升空后其背后出現了一個無比璀璨的動態金屬光環螺旋狀不斷向外旋轉的,由很多反射鏡組成的“鏡花”立刻讓人震撼了,這個動態雕塑直徑12米,重達兩噸,象征著太陽,優雅但有力轉動的螺旋代表著生命。圣火盆的核心是一圈能夠翻轉的環,每一節環上附有四片風翼。相鄰的風翼錯開一點點角度,直到繞一圈回來也錯開了一輪。這種形式感極強的動態模式幾乎成了安東尼•豪作品的重要標志。而最大創新應該在于圣火盆使其上方空氣溫度升高,產生冷熱循環氣流驅動光環擺動,而非以往的自然風力,達到了功能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安東尼•豪的作品都是利用金屬材質創造出各種類似生物運動的形態,從科幻作品微生物或天文模型構建對象的視覺參考范圍,也是運用仿生學的理念,以不銹鋼材質為主制成骨架,以錘造曲線形狀或者平面形狀的玻璃纖維碟片作為驅動力。如作品《Di-Octo》就像章魚有規律地舞動觸須,《海王星的金塊》像一個游動的水母;而2015年最新創作的《InCloudLightIII》則像一棵被吹動的樹,并且這些冰冷生硬的金屬構件通過精密的設計,使它們活動起來非常的輕盈和柔軟,安東尼•豪在冰冷的媒材里找到了生命的樣態,雕塑活了,變成了一種“空間動物”。但如何實現讓這么重的金屬能用微風就輕盈柔軟的運動起來呢?這與對機械力學的研究和精密設計是分不開的。安東尼•豪會先在腦海中想象各個部件的運動軌跡,再借助電腦技術輔助模擬演示雕塑在3D空間中的運動效果,模擬雕塑的部件在風中拂動的樣子,雕塑的眾多部件是在做出一個獨立單元后,再經過多次復制,最后制作成為一個整體。動態雕塑須經過精準的計算,才能夠確保在風力作用下實現均衡的擺動。在空氣流動的動力下、整座雕塑隨風浮動,從而呈現炫目的視覺效果。
4動態建筑與動態雕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
無論是卡拉特拉瓦的動態建筑還是安東尼•豪的動態雕塑,他們都有著相似的創作理念和靈感來源,都融合了動感,造型,科技,文化與生態等多維理念,并以機械動力和計算機技術輔助完成,對美學的思考以及營造獨特視覺美感的創作手法,都值得我們探索和研究,以下是將分三點總結他們倆在設計和創作上的共通之處:(1)源于自然:他們都崇尚自然將自然視為建筑創作的源泉,不但試圖從中發現美的原則,還進行了大量有關生物生長性狀的研究,從中尋找出建筑或雕塑形態的仿生聯系。不僅僅是取生物的外形,還有生物的結構和活動規也激發出靈感,所以他們的作品造型都帶有強烈的仿生形態的特征。如卡拉特拉瓦的軀扭大樓,為瑞典最高建筑。大廈由9個立方體組成,9個區層,每區層都旋轉少許,從一樓到屋頂,整棟大廈合共旋轉了90度,最高一層和最低一層呈直角,猶如扭動了身軀一般,用力學原理抽象簡練的表迗了扭動時人體脊柱與初帶、肌肉之間的平衡和較量的關系。該建筑不是簡單的從形式模仿脊柱的扭動,而是將“扭軀干”所要表達的原理演化運用到工程中。[4]又如安東尼•豪在2013年創作的風力鋼鐵雕塑《SpineTower》(脊柱塔),巨大的球體由底座支撐,在風的作用下由四周向中心360度旋轉,呈現出一種迷人的漩渦狀,在陽光下不銹鋼金屬表面會反射太陽光,耀眼奪目。(2)源于運動:這就是他們從自然中找到的答案,認為運動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存在方式是美的根源,運動首先是一種普遍而深刻的運動趨勢,重力作用下的下落趨勢,地球上的任何物體都是通過與運動的形態確立自己的存在形態,所以形態之美也即運動之美。他們都追求藝術中動態的美感,突破傳統觀念當中的靜態藝術,作品都呈現出一種活的形象,一種生命的形式,一種無比生動的動態之美,不僅僅是外形具有動感,而且真正讓作品的活動起來[5]。(3)源于力學結構:運動的存在使物體產生了荷載的分布,傳遞與平衡的受力關系,所以任何受力結構的確定都與運動有關,正是通過運動的存在產生了力與形式的概念,在觀察和積累自然存在中的力學平衡模式。他們的作品都是把結構展露出來,讓人能看得到的,當然,結構表現不能理解為簡單的暴露結構,而是根據受力的不同分解結構,由結構功能、材料屬性分配材料在結構中的位置,既符合結構受力要求,又清晰地展現了整體結構特征。正是對力學的深入研究,才能把詩作品的結構能支撐動態的需求,才能成功的讓作品真正的動起來。(4)源于科技與藝術之間的緊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當代設計不管是建筑設還是雕塑設計,借助計算機輔助設計越來越廣泛,建筑設計自然是不在話下,各種繪圖工具早已普及,今年來的參數化設計的運用更是越來越多,而作為傳統藝術的雕塑設計也利用科技實現藝術表達,如安東尼•豪使用CAD進行最初的設計:先用T-SplineforRhino進行建模——通常從單一元素開始,進行多次復制,并決定每一元素的曲率——隨后導出DXF文件,再將該文件導入切割程序里。安東尼•豪用一臺等離子切割機將這些最初的部件一一制作出來,并在裝配的過程中產生新的靈感,不斷調整設計。
5結束語
無論知名程度和涉及的創作領域是否相同,也無論造型和視覺上是否能直觀的找到相似之處,每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的出現,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設計還是藝術創作在靈感來源和創作核心思想,都存在的各種相似之處和殊途同歸,我認為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內在聯系并不僅僅局限于形式上的相似,更多的是思想層面和創作方向上的聯系,同一條主線能在不同領域開枝散葉,結出豐碩的果實。每一種新的思潮的興起和流行,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內在規律,值得我們認真的分析研究和思考。
參考文獻:
[1]顏昌文.建筑的動態性特征及其生成機制[R],[碩士論文].上海,同濟大學,2007.
[2]莊葳.技術的作用力——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形態解讀[J].華中建筑,2007.
[3]韓娟.動態雕塑研究[R],.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4]麻省理工大學編,張育南譯,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與學生的對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5]王嘉亮.仿生•動態•可持續[R],天津,天津大學,2011.
作者:李彥琳 單位:廣東省輕工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