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人類學下的大學聲樂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很多高校的大學聲樂教育往往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知識技能,但卻鮮有對其輸入聲樂內在文化價值的,導致大學生往往并不了解音樂文化的多元性。音樂人類學始終貫穿于音樂文化的各個領域,對于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闡述了音樂人類學的內涵,其次分析了音樂人類學滲透到大學聲樂教育中的作用,同時,深入探討了音樂人類學角度下開展大學聲樂教育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音樂人類學;大學聲樂;教育
聲樂教育是高校文化藝術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學生德育美育的培育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國有相當數量的高校都已經開設了大學聲樂教育,尤其是音樂人類學理論引入到大學聲樂教育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大學聲樂教育的實踐范圍與發展規模。從目前來看,很多高校都提出要在音樂人類學角度下發展大學聲樂教育。本文就音樂人類學角度下大學聲樂教育進行探討。
一、音樂人類學的內涵
音樂人類學的創始人Merriam,C.E.教授指出:音樂既是一種可作為娛樂、溝通、交流的載體,又是一種可傳遞人們喜怒哀樂的手段,還可作為一種表達具體意象的藝術再現手段。由于音樂可引導人們實現肢體運動和情緒變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視為可體現宗教文化與社會制度的特殊表現形式,兼具有文化延續性與文化穩定性。基于音樂人類學的內涵來看,音樂是人類諸多璀璨文化中的一種,既涵蓋了一系列指向性很強的元素(音樂概念、音樂聲音、音樂行為等),又包括了多種人類活動現象,同時還可更加深入地認知作為音樂活動主體的人類,這就構成了音樂人類學的核心人文特征。縱觀各大高校當前的聲樂教育情況來看,很多高校都沒有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來建立健全大學聲樂課程管理體系,通常都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知識技能,但卻鮮有對其輸入聲樂背后所蘊含的內在文化價值的,導致大學生往往并不了解音樂文化的多元性。音樂人類學始終貫穿于音樂文化的各個領域,通過深入研究音樂人類學的內涵,必然能夠更好的引導大學聲樂教育的發展,使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音樂人類學滲透到大學聲樂教育中的作用
(一)加強對音樂文化藝術價值的認知基于音樂人類學的理念,大學聲樂教育務必要將文化藝術價值融入其中,以此來向廣大青年學子傳承文化價值。眾所周知,大學聲樂教育的教學基礎在于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音樂文化多元化特點,讓其藝術價值意識與文化價值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培養。隨著當前日益重視素質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廣大學生朝著德育體美勞全面發展,大學聲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其中發揮出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大學聲樂教育越來越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既注重提高大學生的情操,又側重于開拓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還有利于大學生全面掌握聲樂學習知識與聲樂文化價值。由于大學聲樂教育的教學主體是高校聲樂老師,故高校聲樂老師的聲樂技法與聲樂理論知識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效果;高校聲樂老師的聲樂觀念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聲樂認知水平。有鑒于此,高校聲樂老師需要結合當前大學聲樂教育情況,建立健全聲樂價值觀,切實避免出現聲樂教學局限性的問題,要將更多更好更優的音樂文化內容(包括民族歌曲、戲曲等)融入到大學聲樂教育中。
(二)聲樂教學要做到實地實踐基于音樂人類學的理念來看,大學聲樂教育課程務必要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互結合,除了讓學生通過課堂來學習音樂文化藝術之外,還要更多地開展戶外聲樂實踐活動。首先,高校聲樂老師要同時兼顧大學聲樂教育的具體情況與學生的個性特點,多鼓勵青年學子演唱民族樂曲,以此來加深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其次,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聲樂實踐活動,包括聲樂演唱會、聲樂藝術月等,讓廣大青年學子能夠在聲樂實踐活動中去體驗聲樂藝術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這樣一來,必然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增強學生的聲樂專業素養與聲樂藝術情操,可為一舉多得。
(三)深入探索民族音樂文化音樂人類學一直以來都立足于深入研究民族音樂文化,以及剖析人類行為對社會經濟所帶來的影響。大學聲樂教育務必要全程貫穿音樂文化價值,通過一系列針對性較強的教育方法來開展教學指導,尤其是要深入探索民族音樂文化,逐漸提高青年學子的藝術情操與聲樂審美。高校聲樂老師在系統性指導青年學子學習聲樂知識的基礎上,還要重點注意學生的行為特征,以其為支撐點來開展大學聲樂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能夠讓大學聲樂教育的效果達到最佳值,高校聲樂老師還要多與青年學子開展深入交流與溝通,特別是要針對在民族音樂文化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來深入探討,切實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水平。
三、音樂人類學角度下開展大學聲樂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更新現行大學聲樂教育教學理念1.提升教師的理性認知在當前大學聲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趨勢下,迫切需要提升大學聲樂教師的理性認知。大學聲樂教師作為大學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執行者與參與者,更需要不斷增強自身修養、完善個人知識結構,既有利于提高大學聲樂教育質量,又有利于實現大學聲樂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現代教育發展要求大學聲樂教師要具有扎實的學科知識素養與創新性的教學思想,同時還要以音樂人類學為指導來逐漸樹立起開放性理念、個性化理念、創造性理念、人本主義理念、主體性理念等。大學聲樂教師不能再局限于單一的知識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合作者與引導者,尤其是要重視音樂文化價值的傳授,主動與學生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2.強化教師反思與體驗反思與體驗是大學聲樂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理念的必要途徑之一。眾所周知,大學聲樂教育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列入到了大學教學體系之中,讓大學生來學習音樂,并不只是為了增強其綜合素質與音樂素養,更要讓大學生提高對音樂的感悟。大學聲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就在于要大幅度增強學生的聲樂鑒賞能力與聲樂演唱能力,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考級或者考試過關。3.優化課程評價體系針對當前大學聲樂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不健全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評價體系,以專業評價為導向來全面拓展學生的聲樂能力;換而言之,大學聲樂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專業情況來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詳細而又具體的評價策略,確保最終優化出來的評價體系可滿足學生日后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需求。第一,大學聲樂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中務必要增加聲樂實踐能力評價,切實提高學生的大學聲樂教育能力。大學聲樂教師在評價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來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一些聲樂演唱場景、聲樂鑒賞內容,確保提升學生的聲樂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大學聲樂教育課程評價體系,除了要在課程評價中納入考試成績之外,更要結合學生日常的課堂表現、學習積極性、聲樂能力的提升速度等方面的因素來合理評價,還可適當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成績也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最大限度地增強評價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這樣一來,最終優化出來的評價體系可有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聲樂學習的成效。4.創新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是大學聲樂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要緊緊圍繞“音樂人類學”角度來創新教學模式,以此來激發學生學學聲樂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具體來看,可從兩個方面來創新教學模式:第一,堅持以學生為主。大學聲樂教學模式要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切實提高整體教學效果。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仍然有利于快速輸入音樂知識,但卻在很大程度上會引發學生的反感情緒,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則不然,它會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到學習之中,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例,它就是基于學生的角度來重新構建教學課堂,取得了較佳效果。第二,將大學聲樂教學與信息化技術有機融合。以微課為例,微課可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在線學習聲樂知識的需求,同時還可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將原來處于靜止狀態的聲樂教學方式轉變為動態化教學方式,當然,目前各種與信息化技術結合的教學方式層出不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慕課教學等都為大學聲樂教育教學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民族聲樂教育體系融入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在長時間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些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在建功立業、知常達變、修齊治平等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民族標識,民族聲樂一直以來都與傳統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高校需要集思廣益,建立健全民族聲樂教育體系,以便能夠將其教育傳承功能予以有效發揮。高校可因師制宜地定期邀請民族聲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高校來舉辦講座,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來讓廣大青年學子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民族聲樂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也能夠讓傳承人有一展風采的舞臺。值得注意的是,大學聲樂教師還要深入調研民族聲樂背后的歷史文化,并有針對性地將這些歷史文化內容與民族聲樂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民族聲樂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歷史文化。
四、結語
總之,音樂人類學已經成為了人類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將其融入到大學聲樂教育中,必將能夠全方位地提升人們對于音樂文化、音樂內涵的理解程度,而且還能夠深入剖析人類在音樂活動中所表達的觀念、行為、態度等,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危靜.音樂人類學視野中的普通高校音樂教育[J].大眾文藝,2010,16(05):190-194.
[2]左志堅.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高等音樂教育[J].歌海,2011,21(02):145-148.
[3]熊曉輝.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音樂符號特征[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19(01):100-104.
作者:何娜 單位:成都藝術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