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學教學研究(4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心理學教學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分析
摘要:應用心理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在當前的大學生教育中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設置應用心理學學科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利用建設完善的專業實踐能力教育體系,制訂完善的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學制度,創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環境,引進專業能力突出的應用型教師,促進應用心理學專業的高效發展。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1.構建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我國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相脫節,高校要在認真研究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合理設置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逐步創建完成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要圍繞實踐能力的培養設置課程體系。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科基礎模塊,二是專業方向模塊。學科基礎模塊主要內容有公共課程與學科課程兩個部分,重點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對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專業方向模塊主要內容有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的前提下培養實踐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首先需要全面整合專業方向模塊的課程,增加一定比例的實踐課程,添加專業技能訓練課;可以增加心理學方面的拓展性課程與應用性課程,將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培訓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不但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論,而且要掌握職業崗位入門技能。
2.提高專業技能水平
(1)加強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過程中,實驗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應該建設完善的實驗室。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見習與實踐的場所,對于高校來說,實驗室應該對學生開放,不但要發揮日常實驗教學的作用,而且還需鼓勵學生在實驗中創新、在實驗中探索,使實驗室發揮更大的作用。再有,在實驗室開放項目中可以引進校外資源,不斷加大開放力度,鼓勵學生進行心理學研究。
(2)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在心理學專業學生培養實踐服務能力過程中,社會實踐基地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爭取在最短時間創建完成具有較高服務能力、可以有力保障學生的實習與見習的一個較為固定的場所,包括不同行業的實踐基地,主要涉及心理咨詢與治療基地。
(3)引入體驗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就是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體驗教學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情境模擬體驗:學生可以根據案例要求,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言語與行動的表演中,親身感受人物的心理特點。第二,行為體驗:主要就是將學生和教師都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和學生處于相同的地位,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技能可以利用行為再現的模式。
3.做好見習與實習工作
學生的心理學見習與實習在專業實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利于學生掌握綜合性的專業實踐技能。為了讓學生在見習與實習中掌握真正的實踐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要重視做好下面這些工作:第一,要將心理學的學習與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學涉及社會各個領域,因此見習與實習存在著不同層次。第二,建設一個設備先進的實踐基地。實踐基地有力支持著實踐教學的順利實行,為了使實踐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應該確定專業對口、實習內容多、針對性強的部門讓學生實習,在共建的基礎上形成實踐基地。第三,保證學生的實習與見習擁有大量的時間。在大一與大二的學習當中都要安排一定的見習時間,學生升入大三以后要在每學期設置一定的時間供學生實習。第四,要對學生的實習與見習進行科學評價與考核,應用合理的考核手段,在一些重點實踐環節讓學生享受充分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4.推進應用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總之,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時,教師需加強自身學習,在提高理論知識水平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驗教學中,要求首先擁有一支專業技能強、素質水平高的實驗教師隊伍,專門負責學生的實踐實驗教學,使實驗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為了讓學生擁有較高的實踐能力,實驗教師還需參加專業技能培訓,以期提高專業化水平,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時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陶莉,鄔賢斌,彭小燕,等.護理核心能力的界定及其結構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4).
[2]張素玲.關于高校實踐教學創新若干問題的探討——以應用心理學專業為例[J].教育探索,2011,(10).
作者:陳奕運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第二篇:音樂心理學教學活動應用研究
摘要:音樂心理屬于人大腦中的一種特殊身體機能,將客觀的音樂事實通過大腦主觀反映出來。音樂心理學對于教育教學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本文首先對音樂心理學進行了概述,其次探討了音樂心理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再次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給出了針對性的兒童音樂教學改進策略,最后進行了全文總結。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兒童音樂教育;改進策略
一、音樂心理學概述
音樂心理現象是人們在音樂活動中較為熟悉的音樂現象,每個音樂活動參與者都能夠獲得親身體驗與經歷。音樂心理本質及其發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現象,音樂心理現象依托于人類心理學,屬于人類心理不斷發展過程中,到特殊階段的產物,屬于一種較為特殊的心理現象。音樂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現象,在音樂意識產生、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化。音樂心理并非與生俱來,需要在實際的音樂活動與教育中,在大腦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慢慢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音樂意識和心理過程。成長階段不斷的學習與接受的過程,也是音樂心理形成的過程。從嬰幼兒時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經歷了發生、發展與衰退的整個過程。
二、音樂心理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
(一)兒童音樂接受能力的發展
提升音樂聽力是提升兒童音樂接受能力的基礎與前提,相對來說是最為重要的部分。部分兒童不能把音唱準,大多數人會從唱的方面找原因,認為是五音不全,其實應該是兒童聽覺方面的問題。生理研究表明,12歲之前人的聽力能夠在合理培養下提升。因此需要在兒童階段重視對兒童的聽力培養,奠定音樂能力發展的基礎,兒童音樂聽覺能力包括:音樂要素聽辨能力、整體音樂形象聽辨能力以及內心音樂聽覺能力這三個部分。音樂要素聽辨能力包括節奏、旋律、和聲與音色等。聽覺能力需要循序漸進、慢慢培養。對音樂要素的聽辨是提升音樂能力的基礎。整體音樂形象聽辨能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把握音樂情緒,領悟音樂內涵。這種聽辨力需要基于音樂要素聽辨能力而發展;二是曲式結構的聽辨力。曲式結構是分析音樂層次、條理、章節的關鍵;三是音樂體裁聽辨力。如舞曲、進行曲、交響詩等體裁的聽辨。內心音樂聽覺能力也叫做內心聽覺想象能力,基于此獲得音樂體驗。兒童音樂教學,需要契合兒童音樂接受的心理特點展開,依托音樂音響,在音樂活動中提升兒童的音樂聽力。
(二)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兒童審美能力
音樂是一門藝術,它能讓人體驗美、感受美和創造美,且能愉悅身心。兒童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及音響的感受與辨別能力,且深化兒童的情感體驗,培養兒童注意力、記憶力和審美能力。音樂教學包括這幾個部分:一是音樂樂曲欣賞。其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兒童的音響辨別能力(節奏、力度、音高、音色等)及感受能力。另外,還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二是歌曲演唱。運用發音器官,表達與再現歌曲的音調、節奏與旋律能力的培養,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歌曲內涵的把握等。三是樂器演奏教學。主要是樂器演奏技巧的教學。四是樂理知識教學。樂理知識學習包括音樂知識、音樂概念、五線譜識別、音樂簡譜學習等,掌握識譜、用譜的技巧,為今后獨立學唱、演奏歌曲奠定基礎。
三、基于兒童心理特點改進音樂教育策略
(一)踐行以人為本,促進兒童自主參與
兒童音樂教學,應該凸顯出兒童的主體地位。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將兒童作為教學的主體,基于兒童的認知水平、身心發展規律,以兒童發展為導向,實施多元化、針對性、開放式的兒童音樂教學模式,以此促進兒童自主參與、發散思維、互動合作,在兒童真正的自主學習實踐中,強化學習能力,掌握音樂知識、技能與方法,提升音樂素養。
(二)結合舞蹈元素,提升兒童學習興趣
音樂與舞蹈本是一體,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外在表現形式。若想要兒童更加深刻的學習、領悟音樂,更好的創造音樂,那么可以將音樂與舞蹈結合起來展開綜合學習。兒童年齡小,活潑好動,可塑性強,將音樂教學與律動表演結合起來,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在創造性表演中,詮釋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如此能夠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也能強化兒童綜合能力。
(三)運用技術手段,創設豐富教學情境
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進步給與教育工作很多便利。音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等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音樂的律動和魅力。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學,播放繁花似錦的春天幻燈片,及嘰嘰喳喳鳥語花香的音樂錄音,讓兒童感受鮮活的生命和真實的春天氣息。如此,在置身其間中,兒童加深了對歌曲的感悟。
(四)培養創造思維,強化兒童音樂素養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在感受、體驗和創造音樂時,能夠激活人的思維,讓人在想象和聯想中發現美和創造美。音樂心理學理念為,基于兒童的音樂心理發展特點,需要在兒童階段重視對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從這些方面出發:一是培養兒童的創造興趣。興趣是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的前提,興趣不能憑空產生,需要依托一定的環境、內容而產生。由此需要基于兒童音樂心理特點,營造和諧的環境,組織趣味活動,給與兒童創造的時間與空間,讓兒童在興趣導向下,思維自由發散,獲得創造成功的愉悅感。二是強化兒童創造性思維。需要將兒童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還需要重視對兒童直覺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等思維的培養,運用開放式、活動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促進兒童個性發展,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三是創造性表現力的培養。兒童創造力培養以后,還需要兒童能夠將其表現出來,如此才能體現出創造性的作用。音樂新課標中也重點提出了“表現”這一項內容,在音樂表現中凸顯出兒童的創造性。包括這些內容:創造意識、獨特個性、合作能力、知識基礎、協調能力等。知識與技能是創造性表現能力提升的基礎,如此需要引導兒童重視知識與技能學習,加大力度培養兒童創造性。
四、結語
結合文章敘述了解到,音樂心理是后天形成的,且可以培養。兒童音樂教學中,需要基于兒童音樂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采取科學、合理的音樂教育策略,通過融入多學科元素,踐行以兒童為本,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重視對兒童創造性思維與能力的培養,以此在音樂教育中,真正實現感染人、培養人和塑造人的目標,實現音樂教育價值的最大化,為兒童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蔣偉偉.淺述音樂心理學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6).
[2]侯麗.音樂心理學在音樂學研究中的作用[J].文藝生活,2015,(06).
[3]周星雨.試析音樂心理學在音樂學研究中的作用[J].音樂時空,2015,(05).
作者:王悅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第三篇:音樂認知心理學下的視唱練耳教學
摘要:現階段,在音樂教學工作的發展過程中,視唱練耳已經成為一項必要的專業課程,視唱練耳教學工作能夠對學生的音樂聽覺進行訓練,進而能夠對學生的音樂素質進行有效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文章針對視唱練耳教學工作對學生的音樂認知心理的重要意義上,對其視野下的視唱練耳教學工作進行分析。
關鍵詞:音樂認知;視野;視唱練耳教學
現階段的視唱練耳教學工作,主要就是在單純的識別音響開始,進而讓學生能夠領悟到音樂中的重要精神,以便能夠收到重要的聽覺訓練效果。這個過程中,視唱練耳教學的結果與學生的音樂認知心理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從音樂認知心理而言,視唱練耳處在認知心理學與音樂心理學的較差部分,這對音樂專業的學生的職業素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音樂認知心理和視唱練耳教學的基本概述
(一)音樂認知心理
音樂認知心理是屬于心理學范疇的,所謂音樂認知心理學,就是音樂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之間的交叉部分。在這個過程中,音樂認知心理學主要是研究人的記憶和認知,在音樂認知研究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音樂經驗都加以必要的研究,這樣就能夠針對學生的音樂掌握能力,有效提高自身的音樂認知能力。人類對音樂的認知不僅依靠聽覺,還能夠依靠人類對世界的整體認知能力。因此,將同樣一部音樂作品,放給不同的人來聽,也會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這主要就是人與人之間對音樂現象的認知情況有著明顯的不同。
(二)視唱練耳教學
視唱,是音樂工作者看到樂譜就能夠進行演唱的一種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視唱的過程中,應該用眼觀察,用耳辨聲音,以便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音樂旋律與內心運動的統一。在視唱的過程中,演唱者的眼睛與嘴巴之間應該進行密切的結合,先用眼睛看,然后再用耳朵聽,同時,還應該用自己的手進行拍打,以便能夠增強自身的音樂表現能力。在視唱訓練的過程中,演唱者應該養成正確的讀譜習慣,這樣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才能夠在拿到譜的第一時間進行演唱,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在面臨多位考官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視唱練耳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視唱練耳能夠成為學生音樂能力進步的階梯,不進行視唱練耳教學工作,就不能讓學生正確的認識音樂和理解音樂,只有將視與聽之間進行緊密的結合,才能夠讓學生在音樂方面發揮自己的天賦,提高自己的音樂水平。
二、視唱練耳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
在當前音樂教學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音樂認知心理也逐漸發展起來,這種心理學與以往的心理學領域有所不同,主要是依靠音樂人的視覺和嗅覺來對音樂心理進行判斷。在當前音樂教學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音樂人之心理具有兩個主要的研究對象,在對其進行劃分的過程中,應該將音樂心理學進行細分,并加強對聽眾的訓練,進而起到有效的視唱練耳教學效果。目前,在對音樂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視唱練耳教學工作具有獨特的價值,視唱練耳教學工作主要有縱向和聲和橫向旋律的主要內容,通過對音樂人的認知心理進行研究,能夠加強視唱練耳教學工作的效果。這樣就能夠完成多聲部的訓練,有利于促進學生音樂學習工作的發展。
三、音樂認知心理在視唱練耳教學指導中的重要意義
認知心理學對音樂工作者的認知心理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對音樂認知心理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不能離開對音樂直覺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音樂工作者的認知心理學能夠有一些相同之處。就生理方面而言,視唱練耳教學對學生的聽覺進行訓練,一旦超越人類的極限而存在,那么視唱練耳音樂訓練工作就變得不具有任何意義。在對音樂極端區的辨聽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意義的,這項工作沒有具體的價值,一旦辨聽工作超越了人耳的極限而存在,就會對學生的辨聽能力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音樂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能夠對學生的認知心理進行培養,進而逐漸培養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促進視唱練耳教學工作的全面開展。
四、音樂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視唱練耳教學對策
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針對音樂認知心理學的視角,在其視野下對視唱練耳教學工作進行必要的加強,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這個過程中,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能夠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結合原有的研究成果,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結構的研究,這樣就能夠加強學生對音樂的記憶程度。在這樣的前提下,能夠提高音樂的審美強度。一般情況下,音樂視唱練耳教學工作的內容,與認知心理學之間存在明顯的相似之處,也會對視唱練耳教學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音樂認知心理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主要應用如下:
(一)幫助學生提高音樂記憶能力
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記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樂實際能力作為音樂記憶的開端,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相應的音樂知識。識記能夠對音樂進行感知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就能夠加強學生對音樂的記憶能力。在實際的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提出相應的備唱要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集中注意力,并在此基礎上認真進行思考,以便能夠收到良好的記憶效果。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無意識的記憶一些東西,可能對以后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例如:某音樂教師,注重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激發了學生收集音樂材料的情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自覺的記憶一些東西,形成了特有的有效記憶。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獲得知識,積累經驗,并能夠在視唱練耳教學工作中注重規律,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因材施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
(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在對學生進行視唱練耳教學工作中,音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豐富多樣的信息,然而,由于每個人的信息感知能力不同,對信息的選擇也不相同,在這個過程中,切入點的準確,對學生視唱練耳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教師在對音樂問題進行闡述的過程中,應該針對學生的音樂認知心理,給予學生更多的切合實際的信息刺激。同時,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音樂分型,在為學生提供信息的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給予正確的指導。與此同時,還應該進行必要的信息鞏固。在對學生的認知心理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有效的掌握,這樣教師就知道怎樣教授學生,學生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擺正心態,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學習,進而能夠讓學生將感知到的知識留在記憶中。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知識,在不經過笑話的情況下都不能深刻的理解,只能變成記憶。學生在課后復習的過程中,應該進行必要的鞏固和學習,復習不僅需要記憶,還應該與思維活動進行緊密的結合,掌握記憶內容,進而加深學生對記憶的理解能力和強化能力。同時,視唱練耳教學工作還有著其獨特的性質,視唱練耳教學內容應該由學生個體獨立完成,并由其他群體配合完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進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音樂認知心理學的視野下,對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進行培養,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和音樂水平,使學生能夠在日后的音樂學習中取得一定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張焱.論三大學習理論對高校視唱練耳教學模式的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岳巍.音樂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視唱練耳教學[J].吉林教育,2014,(07).
[3]段碧壘.音樂認知心理學視域下的視唱練耳教學探討[J].黃河之聲,2015,(01).
[4]董云.生態觀視野下的音樂教育[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5]肖瑾.論視唱練耳課程中的多聲部教學[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6]周錦.視唱練耳教學中聽覺訓練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作者:臧學軍 柏巖 單位: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第四篇:教育心理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以教育心理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為研究對象,簡要地闡述了教育思想的主要觀念,詳細地分析了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的成效,揭示了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教學改革探究的重要性。此外還深入地探討了如何進一步做好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工作,從而實現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順利完成,并有利于提升對學生學習效果,以期以本文對教育心理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探究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學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心理學現已成為各類高等院校中的專業必修課之一,目的是在于學生能夠掌握教育心理學的技巧和基本知識。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學習教材每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進而導致學生學到的教育心理學知識落后,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成效,極其不利于學生在社會中,競爭力的提升。由此可見,針對高校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和教材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使用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講授都以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來進行的,一是著重強調實際教育服務,過去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大多都是以實際教育為起點,都一致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心理上出現的種種現象都是教育心理學的探討的對象,所以現目前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從基礎知識、審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訓等方面來進行組織開展的。因此這樣就失去了對教育心理學其本身教育價值和學科價值。二是偏向對基礎的研究討論,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核心內容主要以對知識的表象與獲取為主要核心,結果導致認知心理學和探究主題的反復交叉,進而忽視了對教學的實際需求。這兩種問題的出現不僅限制了教育心理學自身的發展,也導致教育心理學難以對教學本身實踐運用起到有效的教學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國教師長期采取演講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重結果輕,注重理論知識且輕于實踐運用。但往往在實際課程中,授課教師在不斷的講課,學生在拼命的記,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對于心理學來說,這種書面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來講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反而不能讓學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學教學知識,在以后的學習實踐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此外,我國教育心理學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筆試考試的形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試前拼命學習,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對高等院校的教學目標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二、教育心理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途徑
(一)改進課程結構
在對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途徑中,首先是需要對課程的結構進行改進的。改進課程結構就是對教學重點進行調整。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教育心理學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對人才的能力關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途徑中,高校教師也應將把重點放在“心理學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介紹心理學教育,如何培育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有著關鍵的作用。通過學習心理、心理學的教育這兩個內容展開教育,實現對課程結構的改進,才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二)教學內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學習教材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很多社會上比較先進的教學知識無法從教材中體現出來,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育心理學教學課程的改革過程中,高校教師應把教材內容及時的做進行更新,應與社會中較為先進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相結合,并詳細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學習知識進行科學整理和合理的篩選,這樣才能保證知識對學生有一定的作用性,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注重實踐操作
教育心理學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決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升學習和教學質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學中應該是解決問題、技能學習、知識學習、動機激發、品德態度等部分內容。比如:在“動機激發”中,如何把現有的成功案例對動機進行有效的激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敗因素中如何進行原因總結,通過自身的效能進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識學習”中,需要通過直接、概括將簡單的知識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態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學習等方面的學習內容,并且要對個人品德規范和相關論述中進行說明。
(四)教學中體現教學情境
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教師應采取實際案例分析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后在提問中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學情境模式能夠促使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思維方式。因此,老師應把自己從傳授者變成引領者,在上課過程中給教學創造情境,準備實際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開展學生小組討論,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并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學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課程之一,探究教學和課程的改革只是為了其他課程以后的改革創新提供方法和經驗。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師進行綜合調理整治,師生之間實現積極配合協調,從而實現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王大順.高師院校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河西學院學報,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學課程中的探究教學構想[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0:162-163.
[4]錢云祥.新課程背景下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嘗試[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03:48-50.
作者:呂娜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