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從心理學角度看幼兒的自私行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前早期幼兒的“自私”行為不同于成人的自私行為。這種行為的產生既受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也受周圍環境的影響?;?a href="http://m.cp2654.cn/lunwen/jyxlxlw/120789.html" target="_blank">心理學角度,在正確看待幼兒“自私”行為的基礎上,提出幾種應對方法。
關鍵詞心理學學前早期“自私”行為
1幼兒“自私”行為的成因分析
1.1心理理論水平的制約
心理理論是指兒童根據個體的知識經驗對他人心理狀態的一種感知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幼兒能都站在他人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的一種能力。一般來說,四歲前的小朋友基本上還沒有具備心理理論,他們基本沒有辦法站在他人立場上來考慮他們的感受,當他們不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時候,就無法體會這些小朋友想玩自己玩具的那種心情。所以,當三歲左右的孩子出現以上不和別人分享物品時,我們就不能簡單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自私,這種行為是有情可原的。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學前期孩子的“自私”行為用“自我中心”一詞來解釋,區別于成人的自私行為。皮亞杰把兒童的思維分成四個階段:其中第二個階段為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發生了質的飛躍,開始用語言與周圍人進行交流,出現了“延遲模仿”,出現了“象征性游戲”,但這個時期兒童沒有掌握“守恒”的概念,自我中心化比較嚴重。[1]150學前期的兒童主要處于前運算階段,有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是指幼兒完全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去理解事物。皮亞杰的“三山實驗”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2]132在這個經典的實驗中,八歲以下的幼兒被認為是自我中心主義傾向者。所以,自我中心思維是幼兒思維發展中必經的一個環節。這種思維方式可以通過同伴交往、師幼交往等社會交往活動不斷地減弱。剛開始與他人交往時,幼兒可能會因為其自我中心主義而與其他小伙伴發生摩擦,但正是這些摩擦使他們從“自我中心”的狀態中走出來,慢慢了解到他人跟自己有不同的想法,逐漸能了解別人的立場,從而去嘗試尋找共同可以接受的想法。這個過程就是“去自我中心”,這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前提。兒童從“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需要家長、老師的正確示范和引導。
1.2家庭環境的影響
雖然國家現在已經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可基于生活的壓力,很多家庭依然選擇只要一個孩子,就出現很多兩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的情況。在這樣的家庭里面,家里所有的人以孩子為中心,再加之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大人把太多的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尤其是老人家帶孩子時,即使是無理要求,也是無條件滿足。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一種習慣:所有人都要聽我的,我想干嘛就干嘛,動不動就生氣,大哭大喊,甚至以打人的方式去搶奪別人的東西,對于小伙伴的感受卻沒辦法體會。這些行為就表現為我們看到的“自私”行為。
1.3身邊成人的“榜樣”作用
學前期的幼兒模仿能力超強,他們通過老師、家長的“榜樣”作用,有時候表現出來的行為實際上是成人行為的再現。心理學家班杜拉基于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人的行為主要是后天習得的。他提出,兒童總是“睜大眼睛和撐起耳朵”觀察和模仿周圍人們的那些有意或無意的反應,其觀察、模仿帶有選擇性。[2]12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及行為結果,兒童會受到相應的強化。對于班杜拉創建其社會學習理論起關鍵作用的實驗是著名的波比娃娃實驗。實驗者隨機選取了兩組兒童,分別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后安排實驗組的兒童觀看成人對波比娃娃玩偶進行拳打、腳踢、口罵等攻擊行為的情景,而控制組的兒童觀看成人平靜地與波比娃娃玩偶玩耍的情境,隨后他們分別被帶到有相似玩偶的房間。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兒童通過觀察學習表現出來的攻擊行為比控制組兒童要多很多。這一結果驗證了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通過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可知,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模仿獲得攻擊性行為模式,也可能通過觀察模仿獲得“自私”的行為模式。對此,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如,有鄰居來借物品時,家長怕把東西弄壞就故意找借口不借,事情被孩子看到后就無意間成了培養孩子小氣行為的反面教材。長此以往,就會無意間培養孩子的“自私”行為。
2幼兒“自私”行為的應對方法
2.1更新教育觀念,客觀看待孩子的自私行為
作為家長,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學會理解孩子。首先要判斷孩子的“自私”行為是自我中心,還是類似成人的自私自利。如果是后者,家長也不要盲目批評孩子的行為,可以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教育;如果是前者,那么家長就要知道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需要家長的悉心引導。在學前早期存在一種符合其年齡特征的游戲形式,叫做平行游戲。平行游戲是社會性游戲的初級階段級形式,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幼兒在一起玩,他們參加其他孩子類似的游戲,或玩差不多的玩具,但是他們之間各玩各的,不設法改變或影響同伴的游戲活動,有時之間相互模仿,但沒有合作行為,也沒有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的傾向,幼兒初期常進行這種游戲。[3]成人要知道:平行游戲是幼兒游戲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他們需要有機會去操作各種各樣的游戲玩具,而不是必須與其他小朋友分享這些玩具,這不是類似成人的自私行為,而是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特有的心理行為。成人對三歲孩子的這些行為要給予理解和客觀看待,不能總是用自私、小氣來評價他們,這樣無意間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成人應該尊重孩子的年齡行為特點,并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關心、適宜的指導,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2.2運用強化的原理,及時鼓勵孩子的分享行為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以及皮格瑪利翁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成人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好的行為要及時肯定和表揚,尤其要及時鼓勵和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實驗證明,強化行為越及時,強化的效果就越好。[4]最好在事情剛剛發生后就立馬給予強化。強化的形式可以多樣化??陬^強化就是用語言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口頭表揚,但是表揚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簡簡單單地說“你真棒”,而是要盡量把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講出來,表揚得越具體,效果就越好。而后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親一下孩子的額頭,孩子會感到特別愉悅。成人這樣做是要讓孩子知道這樣的分享行為是對的,與人分享會收獲更多的快樂,激發孩子繼續產生分享行為。
2.3借助游戲的力量,正面引導孩子的合作行為
外部環境對幼兒性格的形成、行為的表現,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活動。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家長和老師可以在這兩個重要場所中借助游戲的力量,正面引導其合作行為,幫助幼兒盡快學會分享、學習合作。家長和老師在選擇游戲時,要有針對性地為幼兒選取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戲,比如蹺蹺板、趣味籃球接力賽等游戲,孩子一個人是無法愉快地進行的。成人要創設合作的游戲環境,鼓勵孩子參與,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會理解和幫助他人,在參與中體會互幫互助、合作分享帶來的快樂,使幼兒認識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份子,指導幼兒在合作分享活動中感受被幫助、被尊重,并學習控制自己的不合理情緒,通過集體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合作行為。
2.4通過家園合作的渠道,逐步促成孩子的去中心化行為
首先,幼兒園老師要善于觀察孩子,對有“自私”行為的孩子在園的表現要及時告知家長、與家長交流溝通,以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并共同商量和制定如何能改善該幼兒自私行為的辦法。其次,在家庭里,家長要統一思想,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對孩子過于溺愛。比如創造分享的家庭氣氛,合理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家長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孩子尊重和關心長輩;引導孩子學會感恩和幫助他人;讓孩子學會主動承擔一些相對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對孩子好的行為要及時鼓勵和強化。第三,在學校里,教師要主動地與該幼兒接觸,通過講故事法、角色扮演法等,使她感受到老師對她的關愛,取得他的信任;找到該幼兒的優點,并適當夸大,還要有意給他布置一些簡單的服務小朋友的任務,只要他稍微有點進步,就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增強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引導他主動給需要幫助的小朋友提供幫助,為班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安排其當值日生,引導他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其他小朋友的榜樣,幫助他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大方地與同伴相處。家園要密切聯系,關注幼兒發展的動態,共同商量并采取適宜的方法逐步促成其去中心化行為。自我中心思想是幼兒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成人要理性思考、客觀看待,即使對待其真正的自私行為,也要在“愛與尊重”的理念下、愛的環境中根據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蹲下來的教育”。由此可見,《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核心必修課程,學前教育專業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未來的幼兒教師都應該通過系統學習,準確把握,這是把自己打造成卓越幼兒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汪乃銘,錢峰.學前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張永紅.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顧榮芳.學前教育診斷與咨詢[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馮夏婷.幼兒問題行為的識別與應對(家長篇)[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常偉蘋 單位:銅仁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