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健康問題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心理健康并使用有效的方法預防和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但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和社會關系逐漸復雜化,人們的心理逐漸發生偏移,出現了很多不利于心理健康發展的想法,及時有效的解決心理發生的問題,保持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群體或個體在社會中表現的心理現象,它直接反映人們心理的健康程度并為形成健康心理狀態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本文基于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相關概念,對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探究,以期促進我國心理健康領域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人格;社會心理學;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是社會環境下較為常見的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導致大多數人們出現異于常人的表現[1]。隨著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增加,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出現焦慮和煩躁的心理,長此以往,該部分人心理健康問題會愈加嚴重,甚至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心理健康問題與社會心理學的相關概念結合進行研究會產生較好的效果,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研究心理健康問題時將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知識加入可有效保障研究的有效性,說明探究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1人格與社會心理學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是指研究個體或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受到個人和社會因素思想、行為和情感的制約,例如較為普遍的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抑制和社會促進等;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是指群體本身具有的心理特征,例如群體的凝聚力和群體決策等,這些都是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中較為邊緣化的一門學科,兩種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科導致學習人格和社會心理學的學生在初始階段就要確定較為明確的研究方向,在研究具體的心理問題時使用不同方向的研究方法以保障全方位的分析心理健康問題[2]。
2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
2.1自我決定理論與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
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來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在研究的過程中與人格和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效結合可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造成的影響,心理健康問題是現代社會人們較為常見出現的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對人們的社會影響力造成傷害,不利于人們在社會上健康順利的發展,筆者通過將自我決定理論與心理健康問題結合進行研究,希望解決當今社會人們存在的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心理需要可直接反映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決定個人的有效發展,心理需要理論中涉及的歸屬性、能力性和自主性是直接決定心理健康的因素,社會上的很多人們為了可以滿足自身的歸屬性、能力性和自主性,使用相應的策略并努力朝向具有這幾種屬性的生活前進,但是人們處于社會生活環境下,很多不利于滿足心理需要的問題出現,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基本需要的滿足是人們獲得發展的基礎,只有自身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才會促使人們向前方前進并努力實現相應的目標,相反,人們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會促使人們走向較為負面和具有消極心理的方向發展,產生心理性的功能障礙,對人們未來的發展和進步具有嚴重的抑制作用。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心理需要對人們幸福感、活力和抑郁程度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心理需要滿足程度較高的人們幸福感指數、活力較高且抑郁程度較小,心理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的人們生活中所攜帶的幸福感指數、活力較低且抑郁程度較高,充分說明了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對人們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心理需要作為自我決定理論中較為重要的因素,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大,在研究自我決定理論中的相關問題時,使用適當的理論分析并設置相應的策略可解決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說明了自我決定理論可有效分析和解決人們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2.2中國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
通過分析調查發現:除人們主觀認識到的心理健康問題之外,偶爾個人身體不適可能是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3]。相關學者將這種通過身體不適造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現象稱為軀體化,軀體化的特點是讓人們身體的疼痛或不適代替心理上的問題,這是人們沒有正確意識心理問題或拒絕承認心理出現問題的現象,醫學專家通過對100名神經出現問題的患者調查研究發現:80名以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這是典型的以身體疼痛掩飾心理健康問題的軀體化表現。基于上述現象,相關學者表示問題出現的原因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大的關系,我國是注重人際和諧的國家,在人際交往和社會溝通方面注重禮儀謙遜,在情緒的表達上表現得較為內斂,我國傳統文化表明人們在待人處事上要時刻保持禮貌態度,令人感受到來自人們的關懷,本質上是為了和諧社會的創建,但人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不同的角色決定的社會地位不同,對待不同人采用相同的情緒表達方式,人們會逐漸出現心理不平衡和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中強調:社會文化對于心理健康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了促使人們具有健康的心理,相關學者和負責人員要向人們傳遞健康的心理觀念,改變人們的傳統思想并隨著社會的改變接受新思想,改善心理健康問題,構建具有健康心理與文化的社會[4]。綜上所述,對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是必要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物質與精神的滿足促使人們努力地工作與生活,但隨之而來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對人們造成傷害,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中的相關理論和決定因素可促進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的研究,對人們的生活具有積極的影響,據此本文基于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概念進行了研究,希望降低人們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概率。
參考文獻
[1]黃希庭.構建和諧社會呼喚中國化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2):193-195.
[2]謝天,江希,俞國良.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8(8):112-115.
[3]朱美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分析與對策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36(3):117-121.
[4]李佳.研究教育心理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心理月刊,2020,15(1):25-26.
作者:馬可欣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