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新構建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亞里士多德“四因理論”及其價值界說
亞里士多德在其巨著《形而上學》中詳細論述了其著名的“四因理論”,同時在《物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等其他著作中貫徹了這一重要思想。《形而上學》這樣解釋:既然“求知是人類的本性[2]。”那么,“顯然,我們應須求取原因的知識,因為我們只能在認明一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能說知道了這事物。原因則可分為四項而予以列舉。”“其一為本體亦即怎是,也就是事物之所以成是者(本因);另一是物質或底層(物因);其三為動變的來源(動因);其四相反于動變者,為目的與本善,因為這是一切創生與動變的終極(極因)[2]7。”在亞氏看來,“四因”都可以稱為“智慧的學術”。“至于其中最高尚最具權威的,應推極因與善因之學,終極與本善具有慧性,———萬物同歸于終極而復于本善,其他學術只是它的婢女,必須為之附從而不能與之相違忤[2]45。”“極因是一個‘終點’,這終點不為其它什么事物,而其它一切事物卻就為了這個目的。有了這個末項,過程就不至于無盡地進行。”例如,“一幢房屋,其動因為建筑術或建筑師,其極因是房屋所實現的作用,其物因是土和石,其本因是房屋的定義[2]45。”又如,“一座雕像”,石頭本身是它的物質因,雕像由它而生;工匠按照某種形式因給它塑造出形狀,而雕塑這一動作則是動力因;工匠腦子里的設想———比如形狀,是雕一只狗呢,還是刻一匹馬好呢?這是目的因[3]。”因此,有評論指出:“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是目的論的,也就是說,它是目標取向的;萬物之所以發生,是由于它們所要達到或所選擇的目的,或概括地說,行動和事件的存在,是為了服從一個更高的目標[1]83。”這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如上所言,亞氏在其《物理學》開篇中也指出:“既然探究本原、原因或元素的一切方式都須通過對它們的認識才能得到知識和理解———因為只有在我們認識了根本原因、最初本原而且直到構成元素時,我們才認為是認識了每一事物———那么顯然,在關于自然的研究中,首要的工作就是確定有關本原的問題[4]。”《尼各馬可倫理學》開篇也指出:“一切技術、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實踐和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所以人們說得好,萬物都是向善的[5]。”這里說的是“善因或極因”。有評論指出:“亞里士多德非常注重‘原因’。他創建了一套完整的分析體系,他把原因分為四類:‘物質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他認為人類的活動,甚至整個世界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解釋[3]。”果然,由于這個理論論述具備深刻、獨到而強烈的理論輻射力和思想穿透力,長期以來,包括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諸多學科,對這個理論加以應用,釋放了其理論的潛力,使得人類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極大的升華。換言之,“四因理論”是亞里士多德觀察和考察一切事物的重要的理論標尺,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無不如此。站在后來人的角度看,雖然有很多學者質疑這個理論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但是終歸這種理論的強大的解釋力,使得“懷疑”停止腳步,而不得不審視其獨到價值。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事務及其學問,是可以應用這個理論加以理解和闡釋的。
研究生教育學,是致力于探討研究生教育的意義、本質、內涵、關系和規律的一種科學,歸根結底,還是要探討研究生教育的“四因”學問。唯有認識其“四因原理”,我們才能說認識了研究生教育這個事物的學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運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論”指導構建中國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形成符合基本理論建設規律和研究生教育現實邏輯需要的有解釋力、指導力的理論體系。具體研究內容主要由本體論、構成論、動變論、至善論四個部分或四個維度構成。
(一)本體論維度:探討研究生教育的意義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解釋,“事物之所以成是者”,為“本因”。就是事物為什么成為其所成為的這個事物,其中必然有其內在的規定性,這種內在的規定性是其他事物所沒有的,也即唯有這個事物才擁有的規定性和特征性。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首先就要研究決定這個事物的內在規定性,準確把握這個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這樣才能深刻認識該事物的本質屬性,并由此出發認識這個事物的方方面面。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要探討“研究生教育”及其“現象和本質”,首先要探討研究生教育的“本因”及其基本規律。換言之,要通過研究和探索幫助人們認識“什么是研究生教育?”“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屬性?”“研究生教育與其他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存在什么重大的區別?”等等,這些問題是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構建中需要關注和研究的最基本的問題和課題。因此在這個維度,應該圍繞研究生教育的本體認識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探討研究生教育的定義、研究生教育的緣起;研究生教育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學、創新型國家的關系;對研究生教育學的認識狀況、研究生教育的知識發現、研究生教育的諸多范疇、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矛盾、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規律、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論等基本內容。
(二)構成論維度:探討研究生教育的要素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解釋,“事物之物質或底層”,為“物因”。就是某事物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這些要素使事物成為這種事物而不是那種事物,并以這種構成展示這種事物的客觀性和獨特性。這種客觀性,不僅體現在這種事物的構成要素是實在的、獨特的,而且體現在這種事物的構成要素是關聯該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是影響該事物存在狀態的。它意味著,一旦改變了這種事物的某些構成要素或者關鍵要素,將導致這個事物成為非本體性的事物,或者說異化為他物。在這個意義上,探討研究生教育,務必探討研究生教育的諸要素及其構成關系。也就是說,要找準那些決定研究生教育的各種要素而不是其他要素,讓這些構成要素“自身說明”:“我是研究生教育的獨特要素而非其他教育的獨特要素!”因此在這個維度,圍繞該核心主題,應該探討研究生教育的諸要素構成,包括高深學問與大學特性、科學研究與學術訓練、教育結構與培養類型、培養目標與培養體系、培養模式與培養機制、培養方案與培養計劃、課程設計與教學要求、考核評價與畢業標準、學位論文與學術評價、職業發展與實踐要求、經費資助與培養環境、教育精神與文化積淀等要素內涵。
(三)動變論維度:探討研究生教育的原理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解釋,“使事物正常運動的原理”,為“動因”。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而事物的運動必然有其運動狀態和運動規則或規律,這種運動狀態和運動規則使事物的各個要素處于各司其職的職能作用發揮狀態之中,而且持續運轉不能停止運動,或者說,這種運動一旦停止或改變方向將導致事物的變化,影響事物的正常存在。通常這種事物運動的規律決定于事物的內在而非外在的影響,準確地說,是內在決定外在,外在影響內在,從而產生持續的運動,保持事物的存在性。在這個意義上,探討研究生教育,務必要探討使研究生教育正常運行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研究認識“研究生教育究竟是如何發生、發展、變化、運動的?”“是什么原理使研究生教育發生應該有的變化,并且始終保持研究生教育的屬性?”因此在這個維度,應該探討使研究生教育運行變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導師的個性化指導、分類分層培養、研究性課程教學、研究生自主學習、學術性考查、開放式教育、德性素質教育、產學研合作、學位授予程序、社會承認體系等基本內容。
(四)至善論維度:探討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解釋,“事物之最終歸宿”,為“善因或極因”。就是任何事物都在追求某種“歸宿”或者說是某種“善”,這種“善”是一種目的、一種狀態、一種呈現、一種價值、一種意義,只有這種事物謀求實現“善”,它才能真正去追求自身的目的,實現自身的價值,體現自身的意義。因此事物追求“至善”成為事物運動和發展的一種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最終的目的。在這個意義上,探討研究生教育,務必探討研究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或善因道理。也就是說,要通過研究探索認識研究生教育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存在的本體意義是什么?其追求的價值意義是什么?其運行的重要目的是什么?其最終的價值歸宿在哪里?因此在這個維度,應該探討研究生教育的六個“適應、服務和促進”問題,具體包括:研究生教育,要適應、服務和促進教育創新發展;要適應、服務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要適應、服務和促進政治發展;要適應、服務和促進科學技術進步;要適應、服務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適應、服務和促進文化發展等。這六個“適應、服務和促進”,不僅是研究生教育發生和發展的根據和理由,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追求的價值目標。總而言之,亞里士多德的“四因原理”,是一個博大精深、渾然天成的認識邏輯體系,它不僅對人類認識自然的現象和規律,而且對認識人類社會包括心靈活動的規律都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運用“四因原理”,分析和探討研究生教育諸現象、活動及其規律,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反映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論的體系結構,是理論體系建設的一種重要嘗試。
三、構建“四因維度”研究生教育學體系的原則
事實上,我們運用古希臘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四因原理”構建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學術嘗試。這種學術嘗試,顯然不同于純粹從“邏輯起點”出發構建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的“框架思路”,試圖從探討“研究生教育”的“原因”中找出新的認識線索,進而提出一種新的理論體系。在推進這種理論體系建設的嘗試中,我們將遵循抽象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創新性原則和適應性原則。
(一)抽象性原則
研究生教育是以知識發現和知識創新為己任的高層次、專業化教育,研究生教育學研究應該十分注重研究生教育學知識構建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因此,要按照研究生教育本身發展要求,致力于建構基于邏輯的抽象的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亞里士多德的“四因原理”是形而上原理,其對事物之“原因”的探討,是高度抽象的學術,我們以此為指導,構建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需要對研究生教育的系列基礎性問題諸如“什么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怎么構成的?”“研究生教育是如何運行的?”“研究生教育為什么而存在?”“研究生教育向何處發展?”等進行“富有意義的”“深刻追問”,從中挖掘研究生教育的“學術土壤”,提煉研究生教育的“學術內涵”,揭示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規律”,為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水平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
(二)整體性原則
研究生教育學研究涉及的內容極其復雜龐大,因為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上來看,研究生教育涉及世界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化、科學、教育等諸多方面,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學術問題不比其他任何學科少。比如,世界范圍內研究生教育是如何孕育、發生、發展,并演變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辦學主題的?一國研究生教育如何發揮自身功能、如何服務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其實踐經驗和基本規律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容易激起人們的理性思考:如何科學認識研究生教育的復雜性,如何使研究生教育學研究兼具包容性和解釋性,這些都要求必須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否則只是認識其細節部分,而這是達不到認識研究生教育事物本質的目標的。簡言之,秉持整體性原則,研究和把握研究生教育學的內容研究,是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構建的重要選擇。
(三)創新性原則
研究生教育學理論是一種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理論。但是,如果單從應用性、實踐性角度考慮建構這個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則理論體系的學術深度不夠,解釋力和指導力也不足,因此,必須在研究方法上進行科學的創新,提出新的理論體系和理論架構,提高理論的解釋力和說服力。在這個方面,運用亞里士多德的“四因原理”,分析和解釋研究生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可以讓人們獲得一種新的方法論觀點和比較科學的認識。這種方法的創新,表現在探究“事物之原因”,從原因出發探討事物的本質、要素、原理和目的,通過形而上的總體分析和深刻闡釋,構建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
(四)適應性原則
運用亞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論”分析和解釋研究生教育及其學術規律,在當前的研究生教育學研究中應該說是一種新的理論嘗試,這種理論由于來自古希臘哲學家的思維成果,它究竟是否適合解釋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需要,因此需要進行適應性和可行性的考察。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這種理論的基礎是什么?它起源于對自然的思考,但是適合對人類問題的分析需求;二是這種理論在中國社會科學理論建設中的適應性?它探討的是形而上的原理,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顯然,適合任何民族認識世界事物的思維需求;三是對中國研究生教育學研究的適應性如何?追問這些問題,也是告誡自己的研究,就是要積極吸收和運用人類文明發展中發現的基本原理進行中國式的理論再創造,以服務于中國的發展事業,同時自覺服務于全人類的發展事業。
參考文獻:
[1](美)亞歷山大-莫利斯,亞里士多德,王愛松,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3](英)威廉-拜納姆.耶魯科學小歷史,高環宇,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徐開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修訂本),苗力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作者:耿有權單位: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