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國時期平民教育思想體系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平民教育思想是“救亡圖存”歷史社會現實中民眾追求國家獨立富強的時代產物,是“教育救國論”在20世紀的延續。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是民國時期教育體系的創新,它以“除文盲、做新民”為平民教育的根本宗旨,以“三種方式、四大教育”為平民教育的基本模式,以鄉村改造運動的十大信條為平民教育的指導原理。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體系;四大教育晏陽初是我國近代的平民教育學家,其著名的理論研究成果———平民教育思想和鄉村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民教育理念,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晏陽初也被稱之為具有革命性貢獻的人。
一、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歷史淵源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后,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深淵。在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和內憂外患、水深火熱的時代形勢中,獨立、富強成為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現實需求,也是時展的重要主題。在此背景下,一批愛國人士提出將西方新文明引入國內,改變中國積貧積弱、落后挨打的現狀,其中最主要的途徑則是通過教育,即“教育救國”。晏陽初是“教育救國”的流派之一,他的平民教育思想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是時展的必然產物。首先,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平民主義教育思想占據了主流,在教育研究領域,“當先言平民教育”思想成為國際輿論發展趨勢;其次,當時國內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在當前的社會現實下,只有通過平民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民眾的“國民性”,提升國民素質;再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政府已經沒有能力進行社會教育,以往“學在官府”的教育方式必須實現向“學在民間”的教育模式轉化,這為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現實基礎;加之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以陳獨秀等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提倡將難懂、晦澀的文言文代之以白話文,以利于民眾在空閑時間進行閱讀,這為平民教育運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可見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救亡圖存”歷史社會現實中民眾追求國家獨立富強的時代產物,是“教育救國論”在20世紀的延續,更是具有中國氣派的新教育流派,是中國近現代新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
二、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以往一些理論研究者將平民教育思想體系歸納為“一大發現、兩大發明、三種方式、四大教育”。本文則主要結合晏陽初的救國教育目標和理念,進行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的梳理。晏陽初在美國留學時期就深刻地意識到一些優秀的理論不能在國內實施,其根本原因在于國民不識字,國民對“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些古圣名言不理解。“從四萬萬民眾身上”去解決舊中國的復雜問題,就必須把平民教育看作社會改造和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教育與建設同步進行,培育高素質“新民”,為“振興民族與國家,實現鄉村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的轉變”奠定國民素養基礎。
1.“除文盲、做新民”是平民教育的根本宗旨。
1923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成立,晏陽初指出知識是生存競爭的重要條件之一。“除文盲、做新民”是平教會的根本宗旨,其中“除文盲”是基礎教育。晏陽初回國以后,看到了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民不聊生、衣食短缺,政府根本無暇顧及文盲掃除工作。而文字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工具,平民教育必須從文字教育開始,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知識競爭的現實中為中國的社會變革奠定牢固的根基,為中華民族獨立富強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當時,號稱“四萬萬同胞”中文盲的數量就達到了三億之多,為了讓如此規模龐大的文盲民眾獲得平民教育,晏陽初經過調查以后認為:要充分利用民眾的空閑時間,以最少的經濟和精力投入獲得最基本的基礎教育需求,實現“所學即所用,所用即所學”的平民教育目標。為了改變傳統教育學習耗時長、所學文字在生活中使用概率低、教材脫離實踐等弊端,晏陽初及其合作團隊編制了《平民千字課》,以彌補文字教學“現實而無用”的弊端。《平民千字課》在短短的四個月內就能夠完成教學,讓平民習得基本詞匯。另外,晏陽初還將現代教育模式引入平民教育過程中,他還使用幻燈片、教學圖片等形式,以激發民眾的學習熱情。晏陽初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得到了民眾的歡迎和認可,在當時掀起了全國識字的熱潮,舊中國的民眾接受了平民教育,成為“新民眾”。晏陽初“除文盲”的教育活動僅僅是平民教育的初步工作,其根本目的則是“做新民”,這是因為晏陽初認為,在舊中國復雜的問題面前,其根本的解決方案是要進行對人的改造,這也是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根本和關鍵,因此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認為必須從改造人做起,提高國民素質,為推動社會改革培育新民,將舊中國無知、愚昧的民眾培育成為有知識、有能力、有個性、有道德、能參政的國家公民,最終改變民眾的“國民性”。
2.“四大教育、三種方式”是平民教育的基本模式。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目標是培育新民,教育的對象是四萬萬同胞而不是少數精英,因此其平民教育不能像傳統教育體制那樣建立學校進行正規的學校教育。晏陽初經過調查、摸索,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大眾需求特點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平民教育模式。所謂“四大教育”,即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晏陽初經過對舊中國各縣的地理、人文、風俗、交通和人口等方面的調查,發現舊中國存在著多方面的復雜問題,但歸根結底可以概括為“愚”、“窮”、“弱”、“私”四個方面,要從根本上改變舊社會的四大病癥,必須進行“四大教育”,即以“文藝教育救愚,以生計教育救窮,以衛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陽初認為“愚”、“窮”、“弱”、“私”之間是相互連鎖的關系,一起構成了舊社會的病癥,因此“四大教育”也必須相互連鎖,進行分工。晏陽初對于傳統的“辦農業者不問教育,辦教育者不問衛生”的方式進行了深刻批評,他指出平民教育就是要為農業生產和農民服務,解決中國現實存在的復雜問題,改善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所謂“三大方式”,即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晏陽初認為傳統的教育忽視了生存環境對教育的影響,造成了教育與社會的脫離,在“四大教育”模式下通過“三大方式”有利于實現教育的有效推廣。學校式教育以青少年平民為教育對象,設立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和生計巡回學校等三大場所。其中初級平民學校采用導生傳習制,教育青少年平民識字,掌握基本的字詞滿足生活所需,因此,初級平民學校采用的課本為《農民千字課》;高級平民學校的教育對象為畢業于初級平民學校的一部分青年農民,主要是為了滿足其更進一步的知識需求;生計巡回學校主要是引導農民在實踐中進行教育學習,其教育內容主要有植物生產訓練、動物生產訓練、農村公益及合作訓練等。社會式教育主要是采用講學、表演等教育模式,對有組織的農民進行基礎教育,社會教育以平民學校畢業生同學會為紐帶,向農民發放《農民周報》,另外還采用圖書下鄉、巡回演出、聯歡晚會等方式進行多元化的社會教育活動。家庭式教育則是以家庭為單位,實現全村家庭教育紐帶的連接。根據家庭成員年齡和責任的不同,晏陽初把家庭式教育劃分為五種類型,即家主會、少年會、主婦會、閨女會、幼童會,然后進行不同的文藝、生計、衛生等多方面教育。家庭式教育所選擇的教材主要以家庭需求為根本,另外注意教材內容與家庭成員年齡和地位的適用性,其教育的目的則是讓平民教育在家庭中形成一種氛圍,實現家庭的教育化發展。
3.鄉村改造運動的十大信條是平民教育的指導原理。
20世紀50年代開始,晏陽初將其平民教育思想推向了國際,創辦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IIRR),建立和健全平民學校制度,進行平民教育的實踐和推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經驗在亞非拉等具有不同文化、習俗背景的發展中國家得到了推廣,在長久的實踐中,晏陽初及其團隊總結出了指導鄉村改造和建設的基本原理———十大信條,即:一是深入民間,與平民共同生活;二是向平民誠心學習;三是共同計劃,共同工作;四是從他們所知開始,在現有基礎上改造;五是以示范來教習,以實干來學習;六是平民教育不是裝飾陳列,而是示范模型;七是不是零零碎碎的,而是整個體系;八是不是枝枝節節,而是統籌規劃;九是不遷就社會,應改造社會;十是不是救濟,而是發揚。在長期的平民教育實踐過程中,晏陽初認識到知識分子的參與對推動平民教育的實施和發展具有重要的貢獻作用,但是晏陽初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能夠勝任平民教育的工作,因此他為知識分子從事平民教育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以及“十大信條”作為指導知識分子進行平民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式,符合平民教育特點,更有利于推動舊中國的平民教育實踐,也為知識分子深入民間教育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為構建社會主義的新民,改變舊中國“愚、窮、弱、私”的社會現狀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三、結論和啟示
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依然在現代化國家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當代的農民教育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農民問題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所在,晏陽初及其團隊正是理解了這一教育的含義,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十大信條”的平民教育思想體系,從而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思路。農民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核心,平民教育為中國現代化中促使農民由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提供了平臺。在經濟新常態的今天,教育依然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技術創新、經濟方式轉型的關鍵,其中農民素質又是影響新常態經濟的關鍵因素,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加快農村教育發展,培育農村精英教學,讓知識分子走向鄉間,融入民間社會實踐等方式對現代教育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歌.晏陽初教育民主思想淺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6(23).
[2]田寶玉.晏陽初“定縣試驗”與新農村建設中教育與發展的互動聚合[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
[3]陳放.“紀念晏陽初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
[4]金保華.論晏陽初科學普及思想[J].貴州文史叢刊,2016(03).
[5]王琳,王小丁.重拾晏陽初精神[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5(02).
[6]田寶玉.晏陽初“定縣實驗”與新農村建設中教育與發展的互動聚合[J].保定學院學報,2016(06).
[7]邱世兵.試談“晏陽初精神”與川渝冀湘學校德育[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03).
[8]何飛.陶行知、晏陽初鄉村教育思想比較研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02).
[9]宋恩榮.重提“平民教育”的現實意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9).
作者:靳穎 單位:溫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