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可視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國內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相關的學術文獻入手,使用文獻計量學與可視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充分梳理了1998年到2018年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相關研究的整體特征,通過關鍵詞分析、聚類分析等途徑,直觀地呈現了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發展現狀、基本特征與研究趨勢。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相關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未來研究應當從研究主題、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三個層面進行突破和創新。
關鍵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可視化分析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把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來推進,鼓勵更多少數民族學生前往教育資源優勢地區的高校接受高水平教育,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越來越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對于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培養質量、促進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學界關于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富,既有宏觀經驗研究,又有微觀實證探索,內容全面、視角多元、方法多樣。但是歸納總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相關研究的綜述性文章較少,且基本上沒有使用大數據和可視化工具來完整呈現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發展進程和發展方向。為此,本文使用文獻計量學與可視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充分梳理1998年到2018年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整體特征,通過關鍵詞分析、聚類分析等途徑,全面把握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發展現狀、基本特征與研究趨勢。這種基于文獻可視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于直觀呈現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主要特征和發展變化,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前研究中的方法和工具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夠關照現實,對未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為保證原始數據具有較高的解釋度,本文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為檢索范圍,以“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為關鍵詞,對1998年至2018年的相關數據進行檢索,共獲得609條結果(檢索時間為2019年11月25日)。將時間節點確定為1998年,主要是希望能夠整體把握近二十年來相關研究的情況。為保證研究的精確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對使用數據進行嚴格的篩選,剔除會議綜述、征稿啟事、時訊簡評等非研究型文獻,并刪除了明顯與研究主題無關、重復性、相關信息不詳的研究文獻。經過嚴格的甄別、篩選,共保留了491條數據結果。
(二)研究方法本文綜合采用文獻計量研究與可視化分析技術,通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中的關鍵詞分析、聚類分析、熱點分析等相關分析技術,結合Excel軟件中的數據統計功能,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發展脈絡、研究趨勢等方面進行梳理和探討。
二、研究主題
(一)研究內容1998—2018年,國內關于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領域文獻的關鍵詞中,引用頻率最高的是“少數民族學生”(156次),遠遠高于其他關鍵詞的引用頻次。其次分別是“高校”(77次),“教育管理”(76次),“少數民族”(69次),“少數民族大學生”(66次),“內地高校”(55次),“思想政治教育”(42次),“新疆高校”(18次),“對策”(16次),“大學生”(12次),等等。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領域中的關鍵詞引用頻次中,可以充分挖掘出當前的主要研究問題。首先是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研究。比如“少數民族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民族學生”“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等概念頻繁出現,表明充分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行為特點和規律,深入剖析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行為的主要因素,已經成為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學者們試圖通過對少數民族學生行為特點的分析與討論,構建一個系統性、整體性的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其次是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內容研究。比如“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業”“教育管理服務”“民族教育”“日常管理”等關鍵詞的使用,表明如何構建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體制已經成為相關研究的重點與熱點。學者們主要從教育、管理、服務三個層面出發,從不同角度來探討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機制的建構路徑與方式,重點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和就業服務。進一步考察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研究熱點,進行文獻計量的知識圖譜分析。通過聚類分析,得到8個聚類標簽,分析發現,研究熱點以少數民族學生為核心,向多個方向發散,主要包括教育管理服務、大學生、高校思政、學生管理、高校黨建等。1.研究熱點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對象分析。這一研究熱點主要包括聚類#0“人才”、聚類#4“大學生”等,包括的關鍵詞有“少數民族學生”“大學生”“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等。相關研究主要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環境、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環境、經濟環境以及網絡環境等方面來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2.研究熱點二: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主體分析。這一研究熱點主要包括聚類#6“高校思政”、聚類#7“高校黨建”,包含的關鍵詞有“高校”“非民族類高校”等。分析發現,當前研究主要以高校為出發點,重點探索如何發揮高等院校價值引領、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3.研究熱點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機制分析。這一研究熱點主要包括聚類#3“日常管理”、聚類#2“教育管理服務”、聚類#1“就業”等,包含的關鍵詞包括“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就業”“管理機制”等。新時代背景下,學者們更加關注如何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行為新特點,擴展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新內容,開辟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新路徑,開發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新載體等,最終致力于構建新時代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新機制。例如,陳海明認為高校應當以踐行中國夢為契機,重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體系、內容體系、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1]謝中清提出應當從政策張力、融合引力、發展動力、合作推力、創新能力五個方面重新調整完善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2]4.研究熱點四: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效果評價。這一研究熱點主要包括聚類#5“學生管理”等,包含的關鍵詞包括“管理”“問題”“措施”“對策”等。隨著我國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斷推廣,注重教育管理效果評估、尋找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成為相關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例如,胡寶國認為,當前高校在教育管理少數民族學生的過程當中,存在著學校宣傳思想工作實效性不夠、學校管理缺乏充分的資源支撐、學校管理無法適應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需求、學校管理缺乏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等。李秀萍認為,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缺乏宏觀性、整體性把握,相關教育管理工作缺乏理論指導,缺乏針對性、實效性的內容建設,教育管理工作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3]
(二)發展脈絡利用關鍵詞生成時間空間視圖,可以大致將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相關研究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的萌芽時期(1998—2009年)。此階段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聚焦于“高校”“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學生”“新疆高校”等研究主題,研究內容以現狀描述和問題分析為主。此階段研究開始意識到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具有獨特性,高校應當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但學者們多從經濟層面、生活層面提出意見與建議,未能形成價值引領和思想教育層面的系統性機制建構思路。第二階段是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的初步發展時期(2010—2015年)。在此階段中,相關研究迅速增長,開始圍繞“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主題進行分析和探討,研究視角更為豐富多樣。例如,袁淑清分析了少數民族學生在就學過程中的文化適應問題,認為可能出現少數民族學生對院校當地的氣候飲食、院校的管理制度、文化環境、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內容出現不適應的情況。[4]在此階段中,學者們逐漸從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出發,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從而探索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主要路徑與方法。另外,在這一階段中,學者們開始注意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希望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更好地引導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其他學生群體,更好地推動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第三階段是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的迅速成長時期(2016年至今)。這一階段學者們的研究主題與時代環境、大政方針緊密相連,更加關注新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新特點新思路新趨勢。例如,有學者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給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帶來教學模式、教學資源、學習平臺等方面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教育環境、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新挑戰。[5]另外,在這一階段中,學者們開始使用更加專業的教育理論來指導實踐。例如,鄭璇從認知和傳播渠道的理論視角對少數民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分析,更加具有專業性和學理性。[6]
三、結論與展望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相關研究是時展的產物,也將伴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革而日益前進。在綜合分析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未來的研究應當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在研究主題上,應當更加聚焦于新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長效機制的構建,圍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研究: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努力構建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常態化制度;以思政教育為導向,著力夯實少數民族學生五個認同的思想基礎;以特色教育為重心,奮力形成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內容體系;以共居共學為重點,全力搭建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溝通平臺;以隊伍建設為支撐,合力筑牢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專業基礎;以現代技術為手段,大力推動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發展。在研究視角上,應當充分運用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政治學等多種研究視角。當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主要來源于對實踐歷程進行分析,缺乏專業化理論視角的指導,因而面臨著局限于具體問題、缺乏宏觀視野與理論高度的問題。因此,未來研究應當積極整合多學科知識體系,充分借鑒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政治學等專業領域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取向,不斷增加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相關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在研究方法上,應當更加注重多重專業化、規范化、多元化研究工具和方法的運用。近年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相關研究開始注重多種研究工具的運用,逐漸涌現出一些新工具和新技術。但從總體上看,依然沒有擺脫研究方法規范性較弱的問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使用方面存在局限性。另外,在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運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計算機模擬等多種新技術新方法開始興起,能夠以一種更加精準、更加客觀的方式來分析社會現實,彌補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中主觀性較強的問題。高校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須把握時代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同時也要注重“精準施策”,注重實效,積極探索符合教育規律、時代規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管理服務新模式,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成才,為黨和國家輸送更多優秀的少數民族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海明.中國夢語境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2).
[2]謝中清.新“五力模型”理念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4).
[3]李秀萍.民辦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8,(10).
[4]袁淑清.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適應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5).
[5]劉明皞.“互聯網+”時代地方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貴州民族研究,2018,(7).
[6]鄭璇.從大學生認知及傳播渠道分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策略[J].貴州民族研究,2018,(9).
作者:楊玲 單位: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