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江蘇教育科技經濟協調發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教育方面。江蘇各級各類教育得到長足發展,義務教育具有較高的水平與質量,2005年小學和初中的入學率、鞏固率均分別達到99?5%和98%以上,小學與初中畢業班學生畢業率分別達到99?65%和98?46%,小學和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達到99?79%和89?60%,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9%。2006年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3?5%,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8%。特殊教育招生0?39萬人,在校生3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50?15萬人。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部免除。絕大多數青少年的基本教育權利得到了有力保障。全省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由9?9年提高到12年。高等教育方面,2005普通高等學校有115所,招生39?02萬人,畢業生數24?46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3?5%,高校在校生總數123?77萬人。2006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19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5?91萬人,在校生130?62萬人,畢業生25?73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3?18萬人,在校研究生8?91萬人,畢業生1?9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5?6%。全省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145萬人。
2?科技方面。2005年江蘇省工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到45?5%和55%。2006年江蘇省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3889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36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人員10?5萬人。目前全省已建國家及省級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務平臺224個,比上年增加58個。全年科技活動經費支出725億元,增長16?6%,其中研究與發展活動經費支出33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55%。全社會科技創新投入大幅度增長,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投入增長60%。全省有28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1?12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19?53億元。全年專利申請量53267件,專利申請量居全國第二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37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24?9%。
3?經濟方面。2005年,江蘇省經濟增長效率提高比較明顯,資本產出率由2000年的22%上升到38%。2006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548?3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8685元,按當年匯率折算達3598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7?2∶56?5∶36?3。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63?65億元,全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建成投產項目7337個,項目建成投產率為53?2%;新增固定資產5730?2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76?7%。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23?18億元,全年進出口總額2840?0億美元,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56?68億元,基金收入731?9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加上基金收入、上劃中央四稅1547?29億元,財政總收入為3935?87億元(不含海關稅收等612?28億元)。
二、江蘇教育、科技、經濟協調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江蘇省最近兩年相關數據看,江蘇省教育、科技、經濟發展方面具有較高的發展水平,但也應看到,江蘇在教育、科技、經濟協調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缺少高層次人才。作為人才大省,2006年江蘇科技活動人員的絕對數達到36萬人,僅次于北京45萬人,居全國第二位。江蘇人才資源比較充足,但科學家和工程師這樣的高層次人才相對短缺。2004年江蘇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所占的比重為59?2%,而全國平均水平為64?7%,江蘇比全國水平低5?5個百分點。此外,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是科技活動人員中從事創新活動的核心力量,2004年,江蘇擁有的此類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重為74?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2個百分點。從最近幾年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雖然科技活動人員最近幾年基本是每年增加的,但從事創新活動的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最近幾年未有顯著增加,江蘇省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相對不足將會造成江蘇難以占據科學前沿,順利捕捉重大發展方向。
2?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江蘇是全國最早提出科技興省戰略的省份,從確立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的主體戰略,到實行科教優先的發展方針,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和支撐作用日益增強。但就科技自主創新成果及其產業化成效而言,江蘇科技總體上仍然大而不強,潛在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據國家統計局、國家科技部的《2005全國及各地區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的資料,2005年江蘇科技進步綜合指數為50?2%,比2004年提高2?52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在全國各省市中位于上海、北京、天津和廣東之后,居第5位。江蘇科技投入力度偏小表現在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不高(見表2)。作為國際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標,2006年,江蘇的這一比重為1?6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18個百分點,但相比科技創新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還有較大差距,如果再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創新型國家比較,2003年上述三國的該項指標分別為2?6%、3?15%、2?64%,而江蘇2006年的創新投入水平與其還有很大差距。再從地方財政科技撥款以及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來看(見表3),江蘇省相比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發達地區尚有較大差距,創新投入不足必將影響到科技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此外,目前江蘇省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還未完全建立,創新動力不足,創新機制不活,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3?經濟發展仍存在結構性矛盾,增長方式轉變步伐不快。從2000年以來江蘇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動情況分析(見表4)看,第一產業產出所占比重在逐年減少,第二、三產業產出比重逐年上升,江蘇省工業化進程在逐年深入,2006年江蘇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三,僅次于廣東、山東;但從三次產業結構角度分析,江蘇相比發達地區如上海、北京等尚有較大差距(見表5),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高度化。此外,三次產業發展中也存在一定問題,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如農業產業化進程不快,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增長主要依靠資本投入和資源,資源環境壓力較大,尚未從根本上轉變能源消耗的格局,工業產品附加值偏低,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業比重偏低。
三、江蘇教育、科技、經濟進一步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個國家與地區的盛衰不僅僅取決于教育、科技是否發達,更取決于教育、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所需相關要素是否協調發展。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投入的勞動力、資金及科技的發展。教育使勞動者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勞動者的質量;科技進步使勞動手段、工藝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可增加對教育、科技的投入,從而使勞動者能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提高其勞動技能與質量,并能獲得更多的科學研究成果,這又反過來促進經濟增長。因此,教育、科技、經濟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在現有投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協調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已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江蘇省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經濟外向度的進一步提高,國內發達省市與江蘇省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技術壁壘、知識產權等已經成為江蘇省參與國際競爭的障礙,傳統生產要素對江蘇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將出現遞減趨勢,科技創新將成為支撐和引領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因此,江蘇省應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教育、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主要措施如下:
1?進一步完善教育體系,多途徑引進高層次人才。教育、科技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表現為:教育投入與產出效益的提高,教育體系結構和教學觀念、技術的創新,教育制度的創新,教育資源、科技成果與經濟的迅速增加等。從社會生產來看,不同的產業結構對勞動者受教育水平的需求也不同。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需要勞動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全面提高。工業化大生產需要大批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科學技術知識、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能的勞動者和一定數量的科技人才,教育是造就他們的基礎。江蘇要實施科教興省這一戰略,應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首先應強化農村義務教育,同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可通過加快教師隊伍培訓、推進現代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措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可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如:加大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及外國專家的力度,鼓勵國內外各類高層次人才來江蘇服務、創業等。通過建立一批國內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和創新團隊,顯著提升江蘇省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
2?政府加快職能轉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良好的環境是教育、科技、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政府應不斷加快職能轉變步伐,從過去的政府計劃參與資源配置轉變為盡量完全由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加快從直接管理經濟向間接管理轉變,政府發揮作用的基點應從對資源配置的直接干預轉向通過市場起作用,通過市場力量提高自身資源配置的效率,政府經濟職能從過去的以宏觀調控經濟為主轉變為宏觀調控經濟、服務于市場經濟和對市場經濟進行監督并重。政府應做好宏觀管理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利用政府在信息上的優勢和市場經濟中的宏觀管理人角色優勢,積極建設全面面向市場的信息平臺,在信息上為市場經濟服務。在科技發展環境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優化現有環境,建成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激勵、評價、保障機制,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應從過去的重管理向重服務轉變,使管理法制化、服務具體化,為企業提供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改善、優化服務環境,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在經濟發展方面,政府應加強對市場的監管,積極維護與規范市場秩序,保證公平競爭市場經濟必需的政務環境、法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以服務促發展,通過政務公開等方式提高政府工作和權力運作透明度,進一步提高政務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要切實提高江蘇省科技創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是一重要舉措,應進一步提高全社會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如果全社會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2?5%,則2006年江蘇省R&D支出絕對量將達到538?7億元,這將大大增加對江蘇省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持。在加大投入過程中應建立起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使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在科技創新的方向選擇方面,江蘇省應在整個國家創新體系中找準位置,明確分工,根據目前江蘇省科技發展實際情況,江蘇科技創新應以應用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先進技術的自主應用為重點,在創新途徑選擇方面應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要渠道之一,通過再創新帶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在科技創新所需硬件建設方面,應加快建設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的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在科技服務環境建設方面,應逐步建成研究開發與科技服務支撐體系,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4?加強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教育、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通過教育、科技改變現有的生產力水平。教育、科技應服務、促進經濟發展,發揮教育、科技成果的最終經濟效益。使教育、科技成果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生產力,必需使教育、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相結合;而企業若想掌握高新尖的核心技術,一般單靠自身力量很難獲取所有的關鍵技術和能力,這就需要依靠外力,整合各個領域的人才、技術、成果。因此,產學研結合是有效整合社會教育、科技資源,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然選擇,是促進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素質和產業競爭力,加快高科技產業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搭建產學研合作的有效平臺,貫徹落實江蘇省自主創新戰略,促進教育、科技與經濟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結合。江蘇應加快發展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和專業服務組織,努力構建以信息服務、融資擔保、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管理咨詢等為重點的服務平臺,形成科技投入和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把潛在的科技生產力變成現實的先進生產力,應建立起符合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規律的管理體系、政策保障體系、創業服務體系和風險投資機制,積極引導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根據江蘇省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戰略需求,優先開發能源、資源、環境、農業、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醫藥、新材料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使江蘇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基地、成果轉化基地和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節能減排、農業增產增效和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重點組織實施重大的產業技術開發項目,解決江蘇省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的能源、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的問題,促進江蘇省經濟結構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