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利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初中語文教學,可以提高學生了解課文背景的能力,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利用現代教學技術要注意避免產生依賴,不可用多媒體技術來代替教師工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代教學技術;多媒體
1引言
現代教學技術指的是以網絡為依托的多媒體教學工具,它具有集文字、聲音、圖像為一體的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帶來直觀感受,方便學生掌握課文知識。但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又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掌握運用尺度。
2現代教學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現代教學技術是指在網絡環境下,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進行的輔助性教學,這些新興教學工具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首先,提高了教學效率。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教師將教學內容利用口頭講授加上粉筆書寫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有了新媒體教學工具之后,減少了教師的書寫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其次,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新媒體教學工具具有聲圖并茂的特點,在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屏幕感受課文中描寫的景物,這些視頻還配有音樂、解說,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的教學方式比教師單純的講解更加豐富有趣。第三,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新媒體教學工具由于和網絡連接,網絡上的海量信息都可以用來作為教學的補充,在語文教學中會涉及到歷史、地理、生物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如果完全依靠學生的想象力,很難得到正確的效果。有了新媒體教學工具,學生通過視頻就能迅速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時還能延伸到更進一步。根據科學測試,音樂和語言相比,能更加加深記憶。而視頻中都有背景音樂,在這種環境下進行學習,能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記憶。
新媒體進入課堂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目前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新媒體工具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使得教學效率沒有因此而提高。
3.1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認識不足
目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都是人到中年的老教師,他們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新媒體教學工具的出現,完全顛覆了傳統方式,很多教師難于適應。另一方面,社會上的應試教育思想還存在,很多教師害怕利用新媒體教學工具會影響到成績提高,也不敢輕易使用。也有的害怕學生“玩物喪志”,被視頻畫面吸引而分神。
3.2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過度依賴
有些初中語文教師在使用新媒體教學工具時,對教學工具產生了過度依賴,完全依賴教學課件,自己不設計課堂教學步驟。新媒體工具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教師備課是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的,如果完全依賴課件,就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語文教學需要直觀性,但更多的還是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果完全依賴視頻教學,久而久之,就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而連篇累牘的視頻教學也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
4初中語文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主要從背景、朗讀等方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從中獲得文學知識和審美觀念。
4.1現代教學技術與歷史背景
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很多與古代人物相關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如果光憑教師講解,要花大量時間,學生不一定能夠明白,這時候就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例如在教學的《沁園春•雪》時,對于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人物,除了要知道他們作為明君之外,還要知道他們的功績,這些都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段來展現,這種形象直觀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對于北國風光的描寫,如果通過畫面來感受,也比講解更深刻,這種直觀教學方式還可以帶給學生審美感。除了歷史背景之外,一些地理特征明顯的課文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就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來了解小石潭的位置和周邊環境,有了直觀印象,再對照課文就更容易理解。
4.2現代教學技術與朗讀
一些具有抒情意味的散文,有時配上富有感情的朗讀,更容易讓人感受到其中的感情,在教學這些課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的配樂朗誦來加深印象。像余光中的《鄉愁》,通過朗誦,可以了解詩人心中對母親,對故鄉那種思念但無法見到的愁苦。還有朱自清的《背影》,盡管是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但卻感人至深。
4.3現代教學技術與作文修改
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也是重點,傳統教學中的作文批改都是教師課后進行,無法讓學生明白自己作文的優劣。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優秀作文進行展示,也可以將那些有瑕疵的作文進行當面修改,讓學生知道自己與他人的差別。還可以通過集體修改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這都是現代教學技術的優勢。
5結語
多媒體教學工具在教學中有利有弊,教師要盡量做到揚長避短,恰到好處地來利用它的優勢,但不能完全依賴,要將傳統教學的優勢和現代教學技術的優勢綜合利用,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葉昕.多媒體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瞿剛.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誤區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作者:張通 單位:黑龍江省綏化市教育學院